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气候、植被及土壤因素交互作用对宁夏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

生态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宁夏全区121个土壤剖面样点,研究不同深度(0-30、30-80、80-120cm)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方差分解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气候、植被和土壤因素对宁夏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结果表明:(1)宁夏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现中间低南北高的空间分布趋势,0-120cm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5.49g/kg,变异系数达90.71%,含量偏低且空间异质性强.(2)各土层土壤有机碳与年均气温、干燥度、碳酸钙、pH均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与年均降水量、相对湿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全氮、全磷、全钾、钙离子、阳离子交换量、粘粒含量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3)各因素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有差异.土壤全氮、全磷、碳酸钙、阳离子交换量均能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年均气温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土壤有机碳的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主要通过土壤属性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气候和植被因素作用明显减弱,土壤因素作用增强并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该结果有助于宁夏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与评估的指标筛选,为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因素与土壤碳循环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环境因素 影响机制 宁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贺兰山东坡不同海拔梯度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

生态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胞外酶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与微生物的代谢需求和养分供应密切相关.然而,对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沿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基于此,以贺兰山海拔 1300-2700m范围内 7 个海拔梯度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贺兰山土壤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海拔分布格局,分析影响微生物养分限制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土壤含水率(SWC)和有机碳(SOC)含量逐渐增加,容重(BD)和pH整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海拔显著影响土壤胞外酶活性,五种参与土壤碳(C)、氮(N)、磷(P)循环的酶活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总体表现出中低海拔酶活性较低,高海拔酶活性较高.胞外酶矢量分析显示,矢量长度在中低海拔处较高,而矢量角度则在高海拔处较高,表明贺兰山土壤微生物在中低海拔和高海拔分别具有相对较强的C和P限制.土壤含水率、容重、C、N、P含量与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显著相关,是调控土壤胞外酶活性随海拔变化的主要因子,说明胞外酶在旱区山地生态系统土壤物质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对揭示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之间养分元素循环的耦合机理,为深入探讨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不同海拔梯度植被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土壤胞外酶 化学计量 养分限制 海拔梯度 贺兰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红花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花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 13 个播期处理,测定红花叶片生理特性、产量、活性成分含量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处理各指标间相关关系,以期探究播期对宁夏六盘山地区红花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和春季提前播期种植对红花植株叶片光合参数、叶片SPAD、抗氧化酶活性、氮代谢酶活性、花丝产量、籽粒产量及羟基红花黄色素A等指标有显著影响.其中,11 月中旬播种和 3 月下旬顶凌播种处理效果最佳,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增幅分别达 44.9%、52.4%、15.9%、60.8%、10.3%、38.3%;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降低 10.8%、4.1%、20.9%;红花光合生理特性的改善促进了其干物质累积和生殖生长,最终花丝和种子产量增幅分别达 15.5%、11.7%,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山柰素分别提高 17.9%、20.0%.可见,适期早播可促进宁夏六盘山区红花生长发育,并显著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有利于红花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

关键词: 红花 播期 生理特性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喷雾助剂对不同剂型吡虫啉药液理化性能与沉积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4种不同类型喷雾助剂对吡虫啉5种剂型的增效效果,测定了助剂与农药混用后药液的表面张力、接触角、干燥时间、扩展直径与叶面持留量,之后根据上述试验结果,选择增效作用较好的2种助剂与吡虫啉各剂型混用,对枸杞木虱进行大田防效试验,最终得到喷雾助剂与农药剂型的最优搭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喷雾助剂可降低药液表面张力、接触角与干燥时间,增加药液在枸杞叶片上的扩展直径与叶面持留量.其中,强力源对5%吡虫啉SL、70%吡虫啉WP的增效效果较好,矿物油对5%吡虫啉SL、70%吡虫啉WG的增效效果较好,迈润与步锐丝效果相对较差.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强力源分别与70%吡虫啉WP和5%吡虫啉SL混用防治枸杞木虱,药后7、10 d的防效较好.表面活性剂类助剂强力源可有效改善5%吡虫啉SL、70%吡虫啉WP药液物理性能,增加药液在叶片上的沉积量,并有效防治枸杞木虱,故生产上推荐使用该搭配.

关键词: 喷雾助剂 剂型 物理性能 叶面持留量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果枸杞新品种'宁农杞5号'

园艺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宁农杞5号’是采用航天诱变技术选育出的黄果枸杞新品种。成熟果圆形,鲜黄色,果肉细腻,果皮薄,鲜果千粒质量540 g,总黄酮含量0.89 mg·g-1,高于红果枸杞60%;鲜果汁无生药味,无苦味,榨汁皮渣很少,出汁率85.52%,鲜汁色泽美观,是枸杞深加工尤其是鲜汁加工的理想专用品种。三年生的枸杞鲜果产量达11 250 kg·hm-2

关键词: 枸杞 黄果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年麦稻轮作免耕土壤细菌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连续多年免耕轮作对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影响,以麦稻水旱轮作免耕试验为对象,采用常规土壤养分测定法、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冗余(RDA)分析等方法,对连续多年田间保留农作物残茬免耕及传统耕作土壤的养分、微生物种群、酶活性等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连续13年田间保留农作物秸秆、残茬免耕轮作与传统耕作轮作0~20 cm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丰度在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发生了变化,第一核心种群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性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度最高,呈增加趋势;第二核心种群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丰度呈下降趋势;连续多年免耕轮作处理土壤中心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含量分别比传统耕作处理提高了4.9%、22.8%、21.7%;免耕轮作处理的作物在绝大部分生长阶段与土壤酶的关联性优于传统耕作轮作处理。免耕处理Z4与传统耕种处理T4比较,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7.7%、20.3%、16.1%、30.8%、19.3%;两种土壤的微生物代谢通路差异主要表现为氨基酸类通路,免耕轮作处理的绝大多数氨基酸类通路在第1时期(小麦拔节期)和第3时期(水稻孕穗期)比传统耕作轮作激活程度强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免耕轮作处理中,硝基螺菌属(Nitrospira)、厌氧黏细菌属(Anaromyxobacter)与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含量,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与有效磷含量呈正相关。连续多年田间保留作物残茬、秸秆,为微生物提供了较多的“食物”,以及连续多年免耕轮作措施减少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是培肥地力的根本原因。而合理轮作免耕土壤中的变形菌门、酸性杆菌门等核心优势细菌种群,以及土壤酶的催化作用优于传统耕作,它们共同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转化和循环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推动力。

关键词: 免耕轮作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宏基因组测序 微生物群落结构 冗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鸟苷酸结合蛋白5在牛分枝杆菌诱导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的作用

微生物学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体,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巨噬细胞是牛分枝杆菌感染的主要效应细胞,M1型巨噬细胞极化对于宿主免疫防御M. bovis感染至关重要。【目的】探讨鸟苷酸结合蛋白5(guanylate-binding protein 5, GBP5)对M. bovis感染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M1、M2型极化的影响,以及GBP5在M. bovis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前期转录组学数据分析筛选出差异基因GBP5,通过体内、体外验证M. bovis感染后的GBP5的表达水平。小干扰RNA下调细胞内GBP5表达,分别利用RT-q PCR、Western blotting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变化;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GBP5对M. bovis在巨噬细胞中复制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GBP5对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转录调控;Western blotting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抑制后STAT3的磷酸化情况。【结果】GBP5在M. bovis感染的RAW264.7细胞和C57BL/6小鼠组织中表达增加;下调GBP5后细胞内细菌CFU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均显著增加,ROS释放减少,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减少,但是对M2型巨噬细胞无显著影响;下调GBP5后抑制了STAT3的转录启动。ROS的产生抑制了STAT3的磷酸化。【结论】GBP5促进ROS的产生,调控ROS/STAT3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从而抑制细胞内牛分枝杆菌的存活。

关键词: 鸟苷酸结合蛋白5 巨噬细胞 极化 牛分枝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银川地区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与基因型鉴定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明确宁夏银川地区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主要基因型.方法 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银川市及周边县6个规模化奶牛场采集奶牛新鲜粪样(包括腹泻粪样和非腹泻粪样),提取粪样基因组DNA,用毕氏肠微孢子虫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引物进行巢式PCR,回收PCR产物后送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鉴定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不同月龄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率差异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采集奶牛粪样772份,巢式PCR扩增结果显示,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率为8.7%(67/772),目的条带大小约为400 bp.不同牧场的奶牛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率为4.8%(6/124)~11.5%(18/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828,P<0.05).5~7月龄犊牛的阳性率最高(15.6%,23/147),12月龄以上育成牛的最低(3.4%,5/149),不同月龄的奶牛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529,P<0.05).腹泻粪样中毕氏肠微孢子虫的阳性率为10.6%(42/398),高于非腹泻粪样(6.7%,25/374)(x2=3.419,P<0.05).测序共检出66条毕氏肠微孢子虫序列,分为CHN4、BEB4、J、I型等4种基因型,提交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分别为OR352930、OR352929、OR352932 和 OR352931.其中 CHN4 型 3 条(占 4.5%),与 G1 亚群 CHN4 基因型(HM992511)的序列一致性为98.4%;BEB4型18条(占27.3%),与G2亚群BEB4基因型(AY331008)的序列一致性为96.3%;J型22条(占33.3%),与G2亚群J基因型(AF135837)的序列一致性为93.1%;I型23条(占34.9%),与G2亚群I基因型(AF135836)的序列一致性为91.1%.不同月龄奶牛感染的毕氏肠微孢子虫的优势基因型不同,BEB4型、J型和I型毕氏肠微孢子虫在奶牛的各个月龄段均存在,3种基因型的总和分别占阳性腹泻粪样和阳性非腹泻粪样的88.1%(37/42)和60.0%(15/2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19,P<0.05).结论 宁夏银川地区奶牛存在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主要基因型为BEB4、J和I基因型.

关键词: 毕氏肠微孢子虫 感染 内部转录间隔区 巢式PCR 银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川平原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驱动因子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土壤微生物是农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维持微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中调查采集了银川平原147个农田土壤样品,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区域分布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解分析(VPA)等方法分析了空间、气候、土地利用和土壤性质等21个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性显著,银北样区(YB)土壤细菌Pielou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银南样区(YN).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和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是银川平原农田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不同菌群在样区间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相关分析显示纬度与Shannon指数呈正相关,全盐、全钾和速效钾与Shannon指数呈负相关,土地利用方式与优势菌群相关性最强,全盐与拟杆菌呈极显著正相关.VPA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纬度、土壤含水量、容重、机械组成、全盐和全氮对土壤细菌整体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和全盐的整体解释度最高,是影响银川平原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关键词: 土壤细菌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农田土壤 银川平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种杀虫剂对燕麦蚜虫的田间防效及在燕麦上的残留消解动态

农药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6种杀虫剂对燕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在燕麦上的残留消解动态。[方法]开展了6种杀虫剂对燕麦蚜虫的田间防治试验,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分析了其在燕麦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对燕麦蚜虫的防效最好,药后1、7、14、21 d的防效分别为85.80%、99.03%、97.62%和93.86%,同时在燕麦上的残留消解速率最快,半衰期为3.19 d;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和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种药剂对燕麦蚜虫的防效较好,药后7、14 d均可达到90%以上,药后21 d为86.54%~89.29%,半衰期分别为3.87、4.10、3.73 d。[结论]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可作为燕麦草田防治蚜虫的速效药剂,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可作为燕麦草田防治蚜虫的长效药剂。

关键词: 燕麦 蚜虫 杀虫剂 防治效果 消解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