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鼠转录因子STAT1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小鼠组织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得到小鼠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1(STAT1)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的碱基序列,然后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 DsRed-N1中,构建p DsRed-N1-STAT1重组质粒。测序成功的真核质粒转染至BHK-21细胞,通过α干扰素(IFN-α)分子刺激,检测细胞中STAT1分子的活化状态与定位,最终通过坦布苏病毒刺激,荧光显微镜检测STAT1分子的细胞内定位。结果表明,小鼠的STAT1基因开放阅读框为2 250 bp,编码749个氨基酸。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小鼠STAT1与人、大鼠、猪、马等哺乳动物STAT1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2%、97%、91%、91%。转染结果表明,构建的p DsRed-N1-STAT1真核表达质粒在BHK-21细胞中成功表达,无IFN-α刺激时,红色荧光只在BHK-21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而加入IFN-α后,红色荧光则大多分布于细胞核内。用坦布苏病毒感染细胞后,红色荧光多分布于细胞质中。说明,构建的真核质粒p DsRed-N1-STAT1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能够正确表达融合蛋白质Red-STAT1,而且在IFN-α刺激下,Red-STAT1可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运,同时发现,坦布苏病毒感染能够有效抑制STAT1分子的核转运。
关键词: 小鼠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1 α干扰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波联合一磷酸腺苷(AMP)处理对鹅胸肉的嫩化效果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超声波与一磷酸腺苷(5'-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对鹅胸肉品质的作用,本试验对未处理的对照组和经单独超声波处理、单独AMP腌制及超声波联合AMP处理这三种不同嫩化处理的鹅胸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独超声波处理、AMP腌制和超声波联合AMP处理均可显著(p <0.05)增加鹅胸肉的小片化指数(MFI),显著(p <0.05)减小肉品蒸煮损失和剪切力,使肉品热敏性、组织学结构和表面微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同时游离态肌动蛋白含量显著增大(p <0.05),肌动球蛋白表面微观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且超声波联合AMP处理方法在以上处理组中嫩化效果最佳,肌动蛋白含量最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剪切力MFI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4,剪切力和肌动蛋白相对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7,呈显著(p <0.05)负相关,而肌动蛋白含量和MFI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4,呈显著(p <0.05)正相关。因此,超声波联合AMP处理可用于鹅胸肉的嫩化,既绿色环保、节约能源又可为超声嫩化技术在肉品加工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溧阳水稻田减量用药研究初探
《农药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尽可能减少稻田农药的使用量,更好地保障稻米品质及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通过优化药剂组合和施药次序,综合田间防效、消解动态、最终残留及水稻产量等因素,研究评估了江苏省溧阳市水稻田农药减量施用的可行性。分别设置常规施药组合和减量施药组合2套方案,以水稻主要病虫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及纹枯病为例,比较了2种施药方案下对病虫害的防效,分析了相关药剂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在稻米和谷壳中的最终残留,并对水稻产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减量施药方案对水稻上3种典型病虫害的防效均优于或与常规施药方案相当;此外,不同施药次序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差异较大;2种施药方案下,供试药剂在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未超过其残留限量(MRL)标准;与常规施药方案相比,减量施药方案下水稻每公顷产量增加了621 kg,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减量方案施用农药总制剂量为4 410 g/hm~2(有效成分1 353 g/hm~2),而常规方案为6 885 g/hm~2 (有效成分1 553 g/hm~2)。研究表明,在试验期间,该减量施药方案能有效防控水稻病虫害,保证水稻产量,同时还能减少环境中农药及助剂的投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关键词: 农药减量 水稻 病虫害防治 食品安全 吡蚜酮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茚虫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涝交替胁迫对杜鹃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对旱涝交替胁迫敏感性不同的2个杜鹃花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其旱涝交替胁迫下光合参数、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及保护酶活性等的测定,研究旱涝交替胁迫对杜鹃花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旱涝交替胁迫下,2个杜鹃花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率(WUE)、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较处理前显著下降.随着旱涝交替胁迫时间的延长,MDA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脯氨酸(Pro)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POD、CAT活性则先上升后下降.与抗性强的杜鹃花品种状元红相比,敏感品种琉球红在旱涝交替胁迫下Pn、Tr、Gs、WUE、Fv/Fm、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大,SOD、POD、CAT活性、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幅度小,MDA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增加幅度大.状元红在旱涝交替胁迫下能保持叶绿素含量的稳定,维持一定水平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保持膜系统处于相对完好的状态,能保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以清除活性氧,保持较高的脯氨酸含量以维持渗透调节系统的稳定性是其抗性强的部分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菜夜蛾卵黄原蛋白受体基因的RNA干扰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卵黄原蛋白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是介导昆虫卵黄原蛋白胞吞作用的主要受体,通过RNA干扰(RNAi)方法研究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VgR的功能,为深入了解甜菜夜蛾生殖生理的分子机制及开发有效防治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甜菜夜蛾雌成虫腹部的cDNA为模板,通过PCR克隆得到甜菜夜蛾VgR基因片段,其包含配体结合域功能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片段通过特异性引物从笔者实验室保存的GFP质粒上扩增。将VgR和GFP目的片段连入pMD-19T载体后进行测序,利用DNAMAN软件分析基因序列的准确性。以测序验证正确的质粒作为DNA模板,利用带T7启动子的引物进行PCR扩增。用T7 RiboMAXTM Express RNAi System合成试剂盒合成VgR-dsRNA和GFP-dsRNA。应用10μL微量进样器在化蛹第2、6天的甜菜夜蛾雌蛹腹部注射3μL双链RNA(2μg·μL-1)。利用RT-qPCR技术检测甜菜夜蛾刚羽化、羽化24 h、羽化48 h雌成虫的VgR表达量变化,同时统计对照组(空白对照、注射GFP-dsRNA)和处理组(注射VgR-dsRNA)甜菜夜蛾的羽化率及单雌产卵量。【结果】扩增得到VgR和GFP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327和417 bp。RT-q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注射dsRNA后甜菜夜蛾的VgR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对于刚羽化、羽化24 h、羽化48 h的雌成虫,注射VgR-dsRNA处理组的VgR表达量相比注射GFP-dsRNA的对照组分别下降了79.35%、84.22%、67.68%。通过解剖观察刚羽化、羽化24 h、羽化48 h的甜菜夜蛾卵巢,发现注射VgR-dsRNA处理组与注射GFP-dsRNA对照组相比,卵巢发育进度显著推迟。对于羽化24 h的甜菜夜蛾,与注射GFP-dsRNA组相比,注射VgR-dsRNA处理组卵巢管长度下降了23.92%;注射GFP-dsRNA组的卵巢成熟卵粒较多,平均直径为(0.46±0.05)mm,而注射VgR-dsRNA处理组成熟卵粒数量较少且相对较小,平均直径为(0.23±0.02)mm。注射GFP-dsRNA组和VgR-dsRNA组的羽化率无显著差异。注射VgR-dsRNA处理组的单雌平均产卵量只有170粒,而对照组(空白对照和注射GFP-dsRNA)单雌平均产卵量可达到451粒和420粒,处理组与对照组的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通过体外注射dsRNA的方法研究VgR的功能,能够显著降低VgR表达。VgR在甜菜夜蛾的生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甜菜夜蛾卵巢的发育与产卵量,可以作为控制甜菜夜蛾的潜在靶标。
关键词: 甜菜夜蛾 卵黄原蛋白受体基因 RNA干扰 卵巢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冻藏温度对斑点叉尾鮰鱼片蛋白质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的冻藏温度(-20,-30,-40℃)对斑点叉尾鮰鱼片在贮藏期内蛋白质理化性质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冻藏温度下鮰鱼pH值、Ca2+-ATPase活性、活性巯基均呈下降趋势,表面疏水性呈上升趋势。-40℃处理组的样品各指标变化趋势明显低于或迟缓于-20℃处理组,且冻藏温度越低,效果越显著。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冻藏期间肌原纤维蛋白发生一定程度的降解,贮藏温度越高,蛋白质降解程度越大。蛋白理化特性的改变,使得硬度、弹性、咀嚼性等质构发生变化,对产品品质有一定影响。扫描电镜显示:在冻藏条件下肌纤维有一定变形,呈现不同程度的劣变,-40℃冻藏条件使鱼体内组织结构保持完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育期对徐紫薯8号品质及结薯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徐紫薯8号为高花青苷型甘薯新品种,生育期影响结薯习性、产量及品质性状。本试验研究78~188 d共12个生育期下徐紫薯8号薯形、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产量、花青苷含量及淀粉含量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徐紫薯8号各个性状差异显著。大中薯率、亩鲜薯产量、淀粉含量和花青苷产量随生育期延长逐渐升高;薯块长宽比、小薯率、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生育期延长而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亩鲜薯产量与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烘干率、亩薯干产量和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148 d甘薯单株结薯数最多,亩鲜薯产量和花青苷产量均最高,分别达每667 m23 927.00 kg和4. 25 kg,大中薯率达90%,甘薯商品性好,食用品质佳。
关键词: 徐紫薯8号 生育期 花青苷 结薯习性 品质性状 产量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对斜纹夜蛾与棉大卷叶螟的抗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CSCD
摘要:为研究现有的一些棉花品种是否抗斜纹夜蛾与棉大卷叶螟,以及哪些性状与抗性有关,在2007、2009、2010年斜纹夜蛾与棉大卷叶螟发生较重的年份,调查了田间自然虫源下各品种的虫害发生情况以及棉花的一些农艺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斜纹夜蛾和棉大卷叶螟的抗性差异很大;斜纹夜蛾对转Bt基因棉花没有选择性,长势强、茎杆与叶片茸毛密的棉花斜纹夜蛾发生少,斜纹夜蛾喜食无腺体棉花;转Bt基因棉对棉大卷叶螟有较好的抗性,群体长势弱、茎杆细的棉花不抗棉大卷叶螟,鸡脚叶、亚红叶的棉花对棉大卷叶螟的抗性好于其他类型的棉花.抗虫性与诸多性状有关,性状之间的互作也起较大作用,近等基因系是抗虫性研究的最好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BSA-seq发掘棉花适宜机采的果枝长度相关QTL
《棉花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将群体分离分析法与下一代测序技术相结合,定位与棉花果枝长度关联的数量性状位点.[方法]以Ⅰ式果枝品系苏机棉125和Ⅱ式果枝品种泗抗1号为亲本,构建棉花F2分离群体.根据F2群体单株中部果枝节间平均长度,选择极端性状单株分为2组,构建DNA混池.再对2个混池进行重测序,分析2个混池之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突变,并利用欧式距离法关联与果枝节间长度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结果]利用测序获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数据,在A3染色体上定位到1个与果枝节间长度关联的区域,区间范围为0.8 Mbp;利用测序获得的缺失突变位点数据,也在A3染色体上定位到1个关联区域,区间范围为1.09 Mbp;2个关联区域互相重合,重合区间为0.77 Mbp.[结论]本研究中Ⅰ式果枝相关基因被定位在A3染色体上,说明棉花Ⅰ式果枝和〇式果枝的差异是因为遗传位点和模式的不同,而不是同一基因的剂量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喷头和施药液量对水稻植株上农药沉积和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喷头及施药液量对水稻植株上农药沉积及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采用丽春红-G示踪法测定了4种喷头ST11001、ST11002、TR8001、TR8002在不同施药液量条件下喷雾农药在水稻植株上的沉积分布特性,并比较了4种喷头施用相同剂量的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DG对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选择ST11002和TR8001喷头,在施药液量300 L/hm~2条件下喷雾,单株水稻上的丽春红-G沉积量分别达到27.55μg和28.16μg;选择ST11001和TR8002喷头,在施药液量900 L/hm~2条件下喷雾,单株水稻上的丽春红-G沉积量仅分别为12.27μg和14.86μg.喷头和施药液量的改变不影响水稻植株上农药沉积分布特性,均为上层沉积量>中层沉积量>下层沉积量.当施药液量从300 L/hm~2增加到900 L/hm~2,4种喷头ST11001、ST11002、TR8001、TR8002喷雾在水稻基部的雾滴密度分别增加了8.21、8.54、7.79和9.69倍;但在相同施药液量下,4种喷头在水稻基部的雾滴密度没有显著差异.同一剂量下,喷头和施药液量不同组合的防治效果间差异显著.表明针对稻田不同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喷头及施药液量将有助于提高农药沉积及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