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南粳系列水稻品种的食味品质与稻米理化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3个优良食味南粳品种的主要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特点及与亲本间的差异,为水稻优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南粳9108、南粳5055及其父本关东194、母本武粳13和武香粳14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稻米理化特性、支链淀粉分支结构、RVA谱黏滞性、热力学特性、米饭食味特性等25个食味品质相关性状的差异,分析稻米理化性状与米饭食味特征值间的关系、化学成分和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与理化特性间的关系。【结果】3个南粳品种在大多数性状上具有一致性,与常规粳稻亲本武粳13和武香粳14相比,3个南粳品种均具有更小的直链淀粉含量、峰值时间、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消减值、回生焓、回生率和米饭硬度值,更大的胶稠度、崩解值、米饭黏度值和综合食味值。在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上,3个南粳品种的A链(DP6-12)比例更大,而B1链(DP13-24)更小。3个南粳品种大多数性状均与关东194相似,说明南粳系列品种的食味品质特性遗传自关东194。3个南粳品种中亦存在差异性状,南粳46的蛋白质含量和热力学参数更低,南粳9108的脂肪含量更高,而南粳5055的成糊温度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峰值时间外,米饭综合食味值与稻米大多数理化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而稻米理化特性主要受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论】3个南粳品种食味品质的优异特性是具有更低的糊化和回生特性,更高的胶稠度和米饭黏性,更短的糊化时间和更大的崩解性能。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是其优良食味品质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蛋白质含量和支链淀粉分支链比例主要对糊化和回生特性起作用。

关键词: 水稻 蒸煮食味品质 直链淀粉含量 支链淀粉链长 RVA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肉12-脂肪氧合酶催化结构域的表达、纯化及其酶学性质分析

食品科学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在猪肉贮藏、加工过程中对脂肪氧化及风味形成的作用机制。通过序列分析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了猪肉12-脂肪氧合酶催化结构域(12-lipoxygenase catalytic domain,12-LOXcd)的编码基因,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经镍柱亲和层析和Superdex G200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得到12-LOXcd蛋白,并研究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MBP-12-LOXcd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可溶性表达了猪肉12-LOXcd,该重组蛋白经纯化可达电泳纯。12-LOXcd以亚油酸为底物的比活力为2 826.7 U/mg,最适pH值为6.0,最适作用温度为30℃。亚油酸K_m为0.40 mmol/L,亚麻酸K_m为0.55 mmol/L,花生四烯酸K_m为4.15 mmol/L,表明最适底物为亚油酸。与大豆LOX相比,该酶在较高NaCl质量分数(9%)时仍保持活性稳定;对热较不稳定,在60℃条件下失活,但优于大豆LOX的热稳定性;此外,12-LOXcd的pH值稳定性也优于大豆LOX,在碱性条件下仍能保留部分活力。

关键词: 猪肉 脂肪氧合酶 表达 纯化 酶学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农用气液两相喷头的设计与喷雾特性仿真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文丘里原理设计了一款农用气液两相喷头,并采用k-ε湍流模型,利用FLUENT和CFX求解器对喷头内部气流场进行了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喷头出口平面中心区域的气流速度达到亚音速和超音速,喷头出口的气流速度随着两相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气相入口压力一定时,液相入口压力的增大可使喷头下方两侧气流朝喷头轴向集中,喷口中心区域气流速度的实测值与仿真值的相对偏差≤10%,仿真结果真实可靠.雾滴粒径测试结果表明:在0.05 MPa的恒定水压下,雾滴粒径随着气压的增高而降低;在常用工作气压下,距喷头喷射距离1.6 m处,粒径65μm以下的雾滴比例≥85%,雾滴体积中径(D50)<50μm.所设计的喷头雾化性能优异,可获得烟雾级雾滴,适用于在设施农业中进行整棚弥散性喷雾防治病虫害.

关键词: 气液两相 喷头 文丘里效应 计算流体力学(CFD) 喷雾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处理对基质栽培西瓜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 光合特性的影响

土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水肥耦合效应对基质栽培西瓜生长状况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基质栽培西瓜的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在田间温室条件下,基质栽培西瓜"苏蜜8号",通过设置3个水分梯度和4个施肥梯度,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西瓜产量、光合特性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中水处理(整季60 L)下,施肥量为N-P2O5-K2O(20g-10g-30g)的养分供应下,西瓜产量和植株生物量达最高值.水分、肥料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西瓜产量和植株地下部生物量的影响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且影响大小顺序为肥料作用>水分作用>交互作用.灌溉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在同一水分条件下,适量增肥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水肥交互作用对西瓜不同生育期内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但对叶片蒸腾速率只有在膨瓜期内影响较大,在苗期影响蒸腾速率的主要因子是灌水量.

关键词: 基质栽培 水肥交互作用 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浙地区秀珍菇双翅目害虫鉴定及防治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江浙地区秀珍菇双翅目害虫的种类、发生规律及其生物防治方法,为秀珍菇双翅目害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江苏灌南、高淳和浙江淳安、江山的7个秀珍菇栽培基地采集双翅目害虫虫样,采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样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黄板诱虫法监测秀珍菇出菇棚害虫全年动态消长规律,绘制双翅目害虫消长动态曲线;在秀珍菇出菇期,采用喷雾法测定1%印楝素水分散粒剂1000倍稀释液和1200 ITU/mg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变种(Bti)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对双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在江浙地区7个秀珍菇栽培基地采集虫样70份,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当地秀珍菇栽培中受到4科[眼蕈蚊科(Sciaridae)、蚤蝇科(Phoridae)、果蝇科(Drosophilidae)和瘿蚊科(Cecidomyiidae)]5属[迟眼蕈蚊属(Bradysia impatiens)、厉眼蕈蚊属(Lycoriella ingenua)、异蚤蝇属(Megaselia tamilncduensis)、果蝇属(Drosophila glabriapex)和瘿蚊科未知属]双翅目虫害的危害,其中迟眼蕈蚊属的异迟眼蕈蚊发生范围最广、样本数最多;黄板监测结果显示,江浙地区秀珍菇双翅目害虫全年在5—7月和9—10月出现两个高峰;对害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和Bti对秀珍菇上的双翅目害虫均有明显的杀虫活性,第2次用药15 d后黄板上的平均成虫数分别只有89.73和101.27只/板,明显少于对照虫数(281.23只/板),印楝素防治效果略优于Bti,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迟眼蕈蚊属的异迟眼蕈蚊是江浙地区秀珍菇栽培中害虫种类的优势种群;在江浙地区秀珍菇出菇棚中双翅目害虫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分别为5—7月和9—10月;印楝素和Bti两种生物药剂对秀珍菇上的双翅目害虫均有明显的杀虫效果,可作为防治秀珍菇双翅目害虫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秀珍菇 双翅目 害虫 鉴定 生物药剂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球甘蓝游离小孢子热激处理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结球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早期体胚发生的分子机制,分析游离小孢子在热激处理下的基因表达谱。[方法]将易出胚结球甘蓝高代自交系611单核靠边期小孢子分别在体外32.5℃培养1 d(热激处理,E2)、体内正常生长1 d(对照组1,E3)及体外25℃培养1 d(对照组2,E5),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对3个处理的小孢子文库进行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并鉴定热激处理下早期体胚发生的响应基因。[结果]将3个处理的小孢子Uni Gene表达量依次进行两两相比,即E2 vs E3、E2 vs E5以及E3 vs E5,分别鉴定出2 506、1 073和3 322个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聚类分析表明,热激处理下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细胞组分中的细胞部件、细胞及细胞器;在分子功能中,这些基因在结合、催化活性及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中的比例最高;在生物过程中的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及刺激反应等类别中的比例也最高。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显示,热激处理下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互作、淀粉和糖代谢、抗坏血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以及多糖降解等途径。进一步对抗坏血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进行分析,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PX1和APX2,半乳糖脱氢酶基因Gal DH以及乙醛脱氢酶基因AD在体外32.5℃培养1 d后均显著上调表达。[结论]通过转录组学方法揭示了结球甘蓝游离小孢子在热激处理下基因组的表达变化,鉴定了可能与早期体胚发生相关的抗坏血酸代谢途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甘蓝小孢子体胚发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结球甘蓝 热激处理 体胚发生 基因表达谱测序 小孢子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土壤古菌群落组成对秸秆还田的响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秸秆还田下稻田土壤古菌群落的演替规律及其驱动因子,本研究开展室内稻田土壤淹水培养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淹水培养第0、15、30 d和60 d时不同量小麦秸秆(0、1%、2%和5%)施用下两种类型的稻田土壤(高砂土和黄泥土)古菌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导致土壤pH显著降低,而土壤电导率(EC)、总碳(TC)、总氮(TN)、碳氮比(C/N)以及土壤孔隙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还原性亚铁[Fe(Ⅱ)]和总铁(Fe)含量显著增加,并且当秸秆还田量为5%时,上述土壤指标改变量最大。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两种类型稻田土壤的优势古菌均为奇古菌门(Thanumarchaeota)。在淹水培养的0~30 d,秸秆还田对奇古菌门的相对丰度没有显著影响,维持在97%~98%;然而,在培养的第60 d,与未施用秸秆相比,秸秆施用下两种类型稻田土壤中奇古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并且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奇古菌门丰度的降低程度越大。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两种不同类型土壤的古菌群落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表明土壤类型是土壤古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影响因子。与未施用秸秆的土壤相比,5%秸秆施用显著改变了高砂土古菌群落结构,而1%秸秆施用显著改变了黄泥土壤古菌群落结构。进一步对不同量秸秆施用下土壤古菌群落结构的分析发现,秸秆施用量为5%时高砂土壤古菌群落显著不同于秸秆施用量为1%和2%的土壤,而1%和2%秸秆施用量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对黄泥土,仅秸秆施用量为1%和2%时古菌群落存在着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探究土壤古菌群落迁移的驱动因子,冗余分析(RDA)发现,pH和C/N比是秸秆还田下两种类型土壤古菌群落迁移的重要影响因子。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性质来调控古菌群落结构,而不同类型土壤的古菌群落结构对秸秆还田的响应亦不同。

关键词: 古菌群落 秸秆还田 演替规律 驱动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GbVe1基因在棉花基因组中的整合与定位分析

棉花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转GbVe1基因棉花的插入位点序列特征。【方法】Southern杂交筛选低拷贝基因插入的转基因棉花株系,以hiTAIL-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获取其T-DNA侧翼序列,然后根据获得的T-DNA侧翼序列设计特异PCR引物,验证插入位点的准确性。【结果】Southern杂交候选了T-DNA低拷贝插入的3个转基因棉花株系,hiTAIL-PCR分离到RB端侧翼序列(119~1 018 bp)、LB端侧翼序列(243~516 bp);侧翼序列的AT碱基含量在63%以上。转基因株系7/100826-152和12/100826-393插入位点都位于Gohir.D01G157600.1内含子上。转基因株系1/w-ch14插入位点分别位于Gohir.D01G157600.1内含子和A12染色体的基因间隔区中。T-DNA在Gohir.D01G157600.1内含子的插入事件造成了21 bp碱基的基因组序列缺失。T-DNA到侧翼序列的PCR产物证明Gohir.D01G157600.1上的插入位点真实可靠。【结论】hiTAIL-PCR获取了转GbVe1基因棉花的T-DNA侧翼序列,提供了T-DNA插入位点位于Gohir.D01G157600.1基因内含子的特异性检测引物。

关键词: 侧翼序列 GbVe1 棉花 插入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藏羊肉中优势腐败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膜形成特性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冷鲜藏羊肉中共分离获得40株腐败菌,其中10株为不动杆菌,经结晶紫染色定量检测发现10株不动杆菌均具有中等或强粘附成膜能力。对1株成膜能力最强的不动杆菌A3的成膜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该菌在培养3 d时生物膜内菌数最高,随后培养5 d至7 d时菌数无显著(P>0. 05)变化。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及胞外多糖质量浓度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形成生物膜的过程中培养1 d到3 d细菌迅速繁殖,培养3 d到5 d,菌体聚集成团,并且此时不可溶性多糖的含量最高,培养7 d时胞外分泌物质减少,生物膜出现解离状态。因此,在藏羊肉加工过程中,针对此菌生物膜抑制的研究可着重关注控制胞外物质的分泌,并且在生物膜未成熟前实施消毒措施,有助于彻底杀灭生物膜内的腐败菌。

关键词: 藏羊肉 不动杆菌 生物膜 胞外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粳系列水稻品种的食昧品质与稻米理化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3个优良食味南粳品种的主要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特点及与亲本间的差异,为水稻优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南粳9108、南粳5055及其父本关东194、母本武粳1 3和武香粳14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稻米理化特性、支链淀粉分支结构、RVA谱黏滞性、热力学特性、米饭食味特性等25个食味品质相关性状的差异,分析稻米理化性状与米饭食味特征值间的关系、化学成分和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与理化特性间的关系.[结果]3个南粳品种在大多数性状上具有一致性,与常规粳稻亲本武粳1 3和武香粳14相比,3个南粳品种均具有更小的直链淀粉含量、峰值时间、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消减值、回生焓、回生率和米饭硬度值,更大的胶稠度、崩解值、米饭黏度值和综合食味值.在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上,3个南粳品种的A链(DP6-12)比例更大,而B1链(DP13-24)更小.3个南粳品种大多数性状均与关东194相似,说明南粳系列品种的食味品质特性遗传自关东194.3个南粳品种中亦存在差异性状,南粳46的蛋白质含量和热力学参数更低,南粳9108的脂肪含量更高,而南粳5055的成糊温度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峰值时间外,米饭综合食味值与稻米大多数理化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而稻米理化特性主要受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论]3个南粳品种食味品质的优异特性是具有更低的糊化和回生特性,更高的胶稠度和米饭黏性,更短的糊化时间和更大的崩解性能.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是其优良食味品质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蛋白质含量和支链淀粉分支链比例主要对糊化和回生特性起作用.

关键词: 水稻 蒸煮食味品质 直链淀粉含量 支链淀粉链长 RVA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