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栽培方式对金针菜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金针菜中晚熟品种大乌嘴为材料,设置露天、地膜覆盖(1膜)、地膜+大棚膜(2膜)、地膜+大棚膜+拱棚膜(3膜)和日光温室共5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金针菜产量、品质形成和氮素累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天栽培相比,1膜、2膜、3膜和温室处理增加了金针菜生长环境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地温(增加效果表现为3膜>温室>2膜>1膜),分别诱导金针菜提早现蕾4~5 d、15~16 d、22~25 d和19~22 d。种植模式通过调控金针菜氮累积量的动态变化而影响产量。1膜处理下金针菜产量较低,现蕾较迟,氮累积动态特征值与露天处理差异较小。3膜处理下金针菜现蕾最早,但是产量和品质性状均较差,氮素快速累积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最早,快速累积持续时间最短,干物质和氮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较低,最终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均较低。2膜和温室栽培处理下金针菜现蕾较早,产量较高,品质较优,干物质和氮素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较高,氮累积量动态特征参数比较协调,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较高,为最优种植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李资源光合效能及其季节变化比较与聚类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李资源在生长季内叶片光合能力的差异,为李的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分别于2017年春季(5月下旬)、夏季(8月上旬)和秋季(10月上旬)对不同种源李资源的22个品种进行光合日变化测定。对净光合速率(P_n)日积分值、蒸腾速率(T_r)日积分值、气孔导度(G_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数值分类,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定分析。[结果]李资源的P_n日积分均值春季最高,春、夏、秋呈现逐渐降低趋势; WUE日均值夏季最低,春、秋季节较高。将不同李资源按P_n高低可划分为高、中、低光合速率3类;按WUE高低可划分为高、较高、中、低水分利用效率4类。进一步主成分分析确定P_n日积分值、T_r日积分值、G_s和WUE为影响李光合生理的主导因子。对各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最终不同李资源被聚为3类,并筛选出6个综合光合性状较优的品种:黑刺李‘Damas~(-1)869’,欧洲李‘大玫瑰’,中国李‘芙蓉李’‘嘉庆子’,杂交李‘安哥诺’‘圣玫瑰’。[结论]在3个季节中,不同李资源的光合能力存在差异,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可以筛选出适用于高光效育种的李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穗前稻飞虱省力化防控技术可行性评价
《植物保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不同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以期筛选出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的药剂及其配套使用技术,为稻飞虱的省力化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胺和氟啶虫胺腈6种药剂分别按照有效药量2、4、6 g/kg进行拌种,测定不同处理对室内及田间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验证药肥混施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时长.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以噻虫嗪4 g/kg拌种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为45 d左右,防治效果为90.6%;田间条件下,机插秧、直播稻以及旱育秧3种种植方式下,仍以噻虫嗪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分别为65、80、65 d.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有效药量为240 g/hm~2以上时,药后20 d,防治效果在85%以上,与常规茎叶喷雾防治效果无差异.利用噻虫嗪有效药量4~6 g/kg进行拌种,在稻飞虱发生较轻年份,可有效降低田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在稻飞虱发生较重年份,水稻抽穗前采用噻虫嗪药肥混施,控制稻飞虱的持效期为20 d左右,能有效减少稻飞虱的防治次数,实现稻飞虱的省力化、轻简式防控,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县域冬小麦病害遥感监测信息系统研制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大面积进行县域冬小麦病害遥感监测,将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RS(Remote sens-ing)、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组件技术以及数据库综合集成,采用常用的C/S模式,利用Delphi编程语言开发了县域冬小麦病害遥感监测信息系统(Winter wheat diseas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information system,WDRSMIS).WDRSMIS系统包含影像数据管理、空间地理信息分析、生长参数反演、病害估测、产量估算与统计、遥感信息生成和系统使用指南7个功能模块.以江苏省泰兴市和姜堰市为例,选用2016年冬小麦生长期的田间基础数据和环境星(HJ-1A/CCD)遥感影像对WDRSMIS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WDRSMIS系统在方便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浏览、分析与管理性能的同时,能较好实现对县域冬小麦病害的有效监测,还可依据监测数据进行图像显示和统计比对分析.该系统的开发对于江淮麦区县域冬小麦植保信息化管理与决策具有较好支撑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鹃品种‘江南春早’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杜鹃品种‘江南春早’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基本培养基类型、暗培养时间、不同叶位及不同激素组合等因素对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建立了‘江南春早’叶片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WPM培养基为最适基本培养基。初始暗培养有利于叶片再生不定芽,暗培养20 d的效果最佳。‘江南春早’组培苗中、上部叶片再生能力较强,其中第3和第4叶位叶片的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诱导‘江南春早’组培苗叶片再生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WPM+CPPU 3.0 mg/L+IAA 1.0 mg/L,不定芽诱导率和平均不定芽数分别达到70.0%和7.4个。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江南春早’叶片再生体系,为‘江南春早’繁育良种试管苗以及后续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桃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是桃及其多个近缘种的起源中心.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科技工作者广泛的资源考察,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种质资源,培育了623个桃品种.依托有关单位建成了郑州、南京、北京3个国家桃种质资源圃.科研人员在栽培模式、整形修剪、科学施肥、花果管理、设施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采后贮藏加工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延长鲜果供应期、丰富果实类型、提升桃果品质提供了保障,支撑了我国桃产业的发展.今后的工作重点将围绕关键基因的挖掘定位、育种技术的创新、以及抗性、低需冷量、省工省力、适应机械操作品种等方面展开.通过优质、安全、高效的现代栽培技术以及采后技术的研发,为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无人机采集的视觉与光谱图像预测棉花产量(英文)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高效管理农田,该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低空遥感视觉与光谱图像预测棉花产量的方法。盛花期前的棉花图像由无人机遥感平台在距地面50m的飞行高度下采集,采集的局部图像通过拼接处理得到棉花地的全景RGB图像与CIR(color-infrared,彩色红外)图像。基于全景图像提取并计算了色度、植株覆盖率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3个特征参数,用于构建棉花产量的预测模型。包括产量与特征参数的原始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90%)与测试集(10%)。训练集数据首先基于产量概率分布特征去除了10%的离群值,然后通过均值滤波器滤波,处理后的数据用于构建预测模型。通过SAS软件对比分析了单变量、双变量以及三变量构建的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模型由P值、决定系数R2、每0.4 hm2面积下估计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这3个参数进行评估。试验结果表明,单变量、双变量以及三变量构建的共7个线性回归模型,其P值均小于0.05,则7个线性回归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显著性水平)。其中,由三变量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有最大的决定系数R2=0.9 773,因此适应性最优。基于测试集验证模型精度,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产量估计,估计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为4.0%。因此,无人机搭载图像传感器采集提取视觉与光谱特征能够有效用于作物产量的预测。
关键词: 无人机 农作物 遥感 棉花 产量预测 图像处理 建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VM的县域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提取
《麦类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精确提取,对于农业部门进行冬小麦生长监测与产量估测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研究在对Landsat-8卫星15 m×15 m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基于最佳波段指数(OIF),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中四种核函数进行影像分类,并比较分类精度,选择精度最高的核函数作为SVM最优核函数对盐城市大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进行提取,与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四种核函数中,Linear核函数分类精度最高,达到98.56%。将Linear核函数作为SVM最优核函数对大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进行提取,提取到的种植面积为71 834.4 hm~2,提取精度、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1.25%、98.56%和0.98。基于SVM的冬小麦面积提取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监督分类方法,说明使用支持向量机与影像光谱特征进行影像分类能够准确提取县域冬小麦种植面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乳头性状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进展
《遗传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乳头性状属于繁殖性状,直接影响母猪哺乳率和仔猪成活率,是种猪遗传改良的重要指标,揭示其遗传机理对提高种猪繁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猪乳头性状复杂多样,包括乳头数、乳头类型、乳头位置分布和波动不对称性现象等,但其遗传机制尚不清晰.本文对猪乳头及乳腺的形成与发育过程、猪乳头性状调控基因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定位和候选基因等生理学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鉴别影响猪乳头性状的因果突变和主效基因,揭示猪乳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数目、类型和位置差异的复杂遗传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主要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结构及养分和微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综述
《生态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耕作方式是影响土壤质量变化及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外在因素,农业生产和作物高产都离不开适宜的耕作方式,合理的耕作方式不仅可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特性,还可有效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及资源的高效利用,而耕作方式不合理则会导致耕层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文章总结评述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结构(团聚体、容重、孔隙度和紧实度)、养分特性(氮、磷、钾和有机质)及微生态环境(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多样性、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综合认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程度不同,各耕作方式下土壤结构、养分特性及微生态环境存在明显差异,考虑到中国耕地类型、生态区域和种植制度的复杂多样性,单一的耕作方式如免耕、旋耕、翻耕、深松并不能很好适应农业实际生产需求。为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力,需结合各生态区土壤特性和种植制度特点选择年内及年际间合理的耕作方式组合(免耕-旋耕、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免耕-免耕、深松-免耕覆盖等)。此外,结合前人的研究,展望了在未来耕作方式对土壤影响的研究中应注重研究的系统性、长期性、区域性和复杂性及阐明了未来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方向和需注重的问题。该文可为耕整地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耕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及耕作方式的合理选择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