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北省番茄病毒病种类鉴定及分布
《安徽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目的]鉴定河北省番茄上主要病毒病种类,明确病原和分布。[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免疫试纸条技术,对2016—2018年采自河北省8个县市18个番茄主产区的番茄样品进行病毒病种类鉴定。[结果]采集的番茄样品中共检出3种病毒,分别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其中TYLCV是目前河北省危害最严重、分布最广泛的一种病毒,各调查地区均能检出,检出率为63.29%,其次为ToCV,检出率为17.19%,田间主要表现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混合侵染;ToMV检出率仅为0.09%,为零星发生。[结论]河北省番茄病毒病的主要种类为粉虱传播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和番茄褪绿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夏玉米品种穗部主要害虫发生现状调查
《中国植保导刊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在夏玉米穗期,对16个不同品种雌穗上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显示,河北馆陶夏玉米穗部害虫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混合发生,不同品种间虫量水平差异显著.各品种平均百株虫量,以桃蛀螟最高,达38.7头/百株;玉米螟次之,为16.0头/百株;棉铃虫最低,为5.6头/百株.各品种平均百株总虫量60.3头/百株.其中,总虫量最高的品种为北承190,高达195.6头/百株;同时,万盛69、郑单958、登海710品种的平均百株总虫量低于13.3头/百株,存在某种程度的抗虫性.不同品种受害穗率和粒腐穗率不同,平均受害穗率83.3%,最高100%,,平均粒腐穗率33.7%,最高74.4%;受害穗率与粒腐穗率变化趋势一致,较高的受害穗率引起玉米粒腐、穗腐的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对梨树主要病害的协同增效作用及减量施药流程制定
《植物保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对梨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的协同增效作用,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离体叶片法与田间有效剂量药效验证法研究杀菌剂协同增效组合对靶标病原菌的毒力、对靶标病害的防效及其田间应用效果,并制定梨树主要病害关键防治时期的减量用药流程。结果显示,针对梨树3种主要病害共筛选到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协同增效组合10个(体积比):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氟菌唑(4∶1)、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噻肟菌酯(1∶1)、辛菌胺醋酸盐+噻肟菌酯(1∶5)、苯醚甲环唑+噻肟菌酯(1∶1)、硝苯菌酯+氟硅唑(1∶4)、醚菌酯+氟硅唑(1∶1)、苯菌酮+四氟醚唑(1∶1)、氟吡菌酰胺+嘧菌酯(1∶1)、丙硫菌唑+嘧菌酯(1∶1)、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吩嗪α-2羧酸(1∶6),增效系数分别为2.15、2.87、3.46、3.89、2.36、3.62、3.21、4.39、2.87、2.64;确定杀菌剂与杀虫剂协同增效组合1个:12.5μg/mL丙硫菌唑+12.5μg/mL嘧菌酯+7.2μg/mL阿维菌素,用药1次后10 d防效为96.74%,用药3次后50 d防效为70.31%;确定杀菌剂与助剂协同减量增效组合6个:100μg/mL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25μg/mL氟菌唑+0.1%NF-100、60μg/mL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10μg/mL吩嗪α-2羧酸+0.1%Tmax、40μg/mL醚菌酯+40μg/mL氟硅唑+0.1%NF-100,连续用药3次对梨褐斑病的持效期可达50 d;40μg/mL醚菌酯+40μg/mL氟硅唑+0.025%N280(或0.1%迈道或0.1%Tmax),对梨黑星病和梨白粉病的持效期可达30 d。根据协同增效组合与病害对应关系,可制定以上述协同增效组合为关键技术的梨树主要病害减量用药综合防控体系,防效最高达93.1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高温对冀南地区棉铃虫和玉米螟蛾量影响的观察
《中国植保导刊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观察河北省馆陶县2013—2018年7—9月份气温及3代棉铃虫、2代玉米螟盛期诱蛾量的变化,分析了高温天气对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出现高温天气的2013年和2018年(8月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7.3和27.2℃,旬平均最高气温为31.1~35.1℃),3代棉铃虫成虫盛期灯诱蛾量分别比2代增长2.0、2.2倍,2代玉米螟成虫盛期灯诱蛾量分别比1代增长19.4、157.7倍。由此推测,夏季出现明显高于常年的高温天气,是3代棉铃虫、2代玉米螟成虫种群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南部平原春甘薯生育期气候因子及其生产潜力的变化
《贵州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河北省南部平原春甘薯生产上合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及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河北省南部平原12个气象站点1958-2017年的气象资料和2010-2015年春甘薯生长发育的监测数据,将春甘薯生育期划分为5个生育时期,利用回归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河北南部平原春甘薯生育期气候因子及其生产潜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春甘薯生育期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9℃/10a,在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周期性变化明显,主要有18~20a、9~10a和5~6a3个振荡周期;春甘薯全生育期日照时数平均为1 212h,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4%,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2h/10a,周期变化主要有20~25a和10~15a2个振荡周期;全生育期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周期变化主要有14~15a、8~10a和4~5a3个振荡周期;春甘薯光温生产潜力理论值平均为17 852kg/hm2,呈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4kg/(hm2·10a);气候生产潜力理论值平均为11 322kg/hm2,气候倾向率为-415kg/(hm2·10a),其高低交替变化显著,主要有18~20a、10~12a和5~8a3个振荡周期。河北省南部平原春甘薯生育期平均气温升高、日照时数减少,降水变化不明显,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降低,均存在振荡周期,光、温、水气候因子变化对春甘薯生产具有负面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鼠脑干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免疫阳性神经元信号检测方法的优化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固醇激素合成关键调节酶-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 (3β-HSD1)是类固醇激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调节酶,其活性的改变可影响雄激素(睾酮)的分泌水平。检测3β-HSD1在脑组织的分布对研究脑干调节类固醇激素的分泌具有重要意义。但常规检测手段难以检测出3β-HSD1阳性信号的分布。为优化检测小鼠3β-HSD1在脑神经元中分布的方法,本研究分别采用不同固定液(4%多聚甲醛、20%甲醇+0.2%丙酮、4%多聚甲醛+10 mmol/L柠檬酸钠)预先灌注小鼠,取其脑组织制作冰冻切片,经优化的封闭前预处理后,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β-HSD1在小鼠脑组织中的分布以及不同固定液对其在小鼠脑干中的阳性信号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采用western blot验证该免疫组化试验结果。结果显示,3β-HSD1主要在小鼠后脑脑干内分泌类固醇激素的主要核团,即在脑干中的缝苍白核(RPa)、巨细胞网状核(GRN)及臂旁核(PB)中表达。4%多聚甲醛固定组小鼠在上述核团内均未观察到3β-HSD1阳性荧光信号;20%甲醇+0.2%丙酮固定组小鼠在上述核团内虽可见3β-HSD1阳性信号分布,但荧光信号较模糊;4%多聚甲醛+10 mmol/L柠檬酸铵固定组小鼠在其脑干上述核团内获得染色结果清晰,神经元形态饱满的3β-HSD1阳性荧光信号。Western blot结果也证实了3β-HSD1蛋白在小鼠脑干内上述3个神经核团内的特异表达。综上所述,采用免疫组化试验检测3β-HSD1在小鼠脑内的定位时,经4%多聚甲醛+10 mmol/L柠檬酸钠固定液组的小鼠脑组织切片可在小鼠脑干RPa、GRN及PB核团内获得饱满的3β-HSD1阳性荧光信号。本实验方法的优化将为进一步研究脑内3β-HSD1影响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的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关键词: 免疫荧光 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 脑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谷子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 》 2019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国谷子产业竞争力状况及影响因素基础上,基于2011年与2016年全国23省(市、区)宏观统计与微观调研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探索分析,从市场、生产、技术、组织、外部环境5个维度对谷子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河北、内蒙古3省谷子产业综合竞争力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市场竞争力对谷子综合产业竞争力贡献最大,区域差异显著,东北地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中国谷子产业竞争力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具有高高、低低集聚特征。从提升中国谷子产业竞争力视角,本文建议应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关键词: 综合评价 产业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法 空间特征 谷子产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子粒粗蛋白近红外模型的建立
《河北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找到一种快速、无破坏测定玉米子粒品质性状的方法,以适合黄淮海地区种植的具有代表性的598份普通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按照GB 5009.5—2016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利用凯氏定氮仪测定粗蛋白含量,利用DA7200型近红外光谱仪采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法(NIRS)测定玉米子粒光谱值,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法建立玉米子粒粗蛋白定标模型。对该模型进行预测准确性验证,定标集和验证集的预测值与化学测定值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1 3和0.972 1,并具有较小的定标标准差(0.358 7)和预测标准差(0.313 7),所建定标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真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利用所建的近红外模型测定玉米子粒粗蛋白含量是可行的。该模型的建立可实现玉米品质育种过程中早代材料的快速、无破坏大批量检测,提高育种效率。
关键词: 玉米 粗蛋白 近红外光谱 定标模型 无损检测 偏最小二乘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