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早熟棉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个早熟或特早熟棉花为材料,通过不同激素组合(1.0 mg/L IBA+0.5 mg/L KT;0.1 mg/L 2,4-D+0.1 mg/L KT)诱导其愈伤组织,为早熟棉花的遗传转化以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2种激素组合均能诱导产生4种主要类型的愈伤组织:淡黄色颗粒状愈伤组织,褐化的愈伤组织,翠绿致密的愈伤组织,疯长型愈伤组织.4种愈伤组织转入增殖培养基中前2种愈伤组织能够分化出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再转到分化培养基上培养能够产生胚状体,即体细胞胚;体细胞胚进一步发育成为再生小苗.用该组织培养再生系统,成功地使晋棉5号、中棉27号和辽棉10号等3个早熟棉品种在5~7个月内通过体细胞胚胎分化获得再生小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传递及品质效应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簇毛麦是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种,小麦-簇毛麦1V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均高,将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优质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进一步创造小麦-簇毛麦1V染色体易位系是小麦品质改良的有效途径。以小麦-簇毛麦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为基础,用普通小麦连续回交,结合原位杂交和PCR标记鉴定方法,分析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簇毛麦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体在BC1,BC2,BC3的平均传递率均低于理论值,且随着回交世代的增加,传递率逐渐增大;至BC3,两种易位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均符合1∶1分离规律,而端体系和整条1V染色体传递率仍低于理论值50%;不同类型1V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在世代间相对大小是一致的,均为W.1VL>1VS.W>1V>Mt1VL>Mt1VS,并且高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品质测试结果表明,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与中国春和硬粒小麦相比,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高,可望成为当前小麦品质改良的优异资源。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1V异染色体系 配子传递率 品质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覆膜增温为主的综合技术对玉米丝黑穗病控制的初步研究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2005~2006年,在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山西省寿阳县,开展了以覆盖农膜为主,结合抗病品种和杀菌剂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控制效果以及玉米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和2006年,覆膜使玉米丝黑穗病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从15.5%和8.9%降低到6.3%和6.5%,防治效果分别达59.4%和27.0%;使玉米产量分别提高746.2kg/hm2和1 410.0kg/hm2。选种抗丝黑穗病品种能显著降低丝黑穗病的发病率。晋单34号在2005年和2006年较宽诚1号和张玉1号丝黑穗病的发病率分别从17.3%和9.5%降低到4.5%和6.0%。本研究所选用的杀菌剂15%三唑酮、CAM和黑虫双全均未显著降低丝黑穗病的发病率。
晋南旱垣春季低温对不同播种期小麦冻害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抵御春季低温对小麦冻害的不利影响,提高小麦的抗冻能力,在山西临汾采用大田随机区组方法研究了春季低温对不同播种期小麦叶片、节间、穗部冻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叶片冻害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提高,变幅为3.0%~55.4%,单株分蘖叶片冻害率高于单株主茎叶片冻害率,二者相差16.6%,单株鲜重、单株绿叶与单株冻叶率相关性高于其他生物学性状;节间冻害呈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趋重,表现出第1节间轻于第2节间;冻穗率在试验播期范围内则呈现两端轻中间重的现象,以播期10月22日最轻,10月12日最重,变幅为11.58%;同时对形成处理间冻害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提出培育冬前壮苗是有效缓解和防御春季低温冻害的关键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城疫病毒SX-1株F基因定点突变及真核表达研究
《中国家禽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已发表的分离自麻鸡的新城疫病毒SX-1株F基因序列,采用PCR体外定点突变技术,设计2对引物,引物中含有突变位点。应用重叠PCR延伸法,分3次PCR扩增F基因,从而得到突变后的F基因,命名为F′基因,使改造后的F′基因编码的氨基酸裂解位点为112Gly-Arg-Gln-Gly-Arg-Leu117。在EcoRⅠ和HindⅢ位点将F′基因与转座载体pFastBacⅠ连接,获得重组质粒,并进行PCR、酶切鉴定,核苷酸序列测定正确的pFastBac-F′质粒转化到DH10Bac宿主菌,将目的基因定向插入到Bacmid质粒中,经筛选获得的重组Bacmid F′质粒转染Sf-9昆虫细胞,并进行表达检测,表达产物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阳性,经SDS-PAGE、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获得分子量约63ku的蛋白特异条带,说明F′重组蛋白表达成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区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和化肥单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相同时,秸秆与氮肥配施越冬前和拔节期冬小麦总茎数和单株分蘖数低于化肥单施,施氮量在75~225 kg·hm-2时,植株干重高于化肥单施;孕穗期到成熟期植株干重、成穗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秸秆与氮肥配施处理高于化肥单施处理,籽粒产量增加58.9~339.6 kg·hm-2,水分生产率提高0.026~0.083 kg·m-3。施氮量在75 kg·hm-2时,秸秆与氮肥配施的氮肥表观利用率低于化肥单施;在150~300 kg·hm-2时高于化肥单施。因此,针对目前黄淮海麦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秸秆还田前期生物争氮、后期供肥能力增强的特点,秸秆连续还田后配施纯氮225 kg·hm-2,可有效提高灌水和氮肥利用率,实现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 冬小麦 生长发育 氮肥利用率 水分生产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制干枣品种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因子分析对13个制干枣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和排序。结果表明:(1)在13个制干枣品种中,制干率和干枣含糖量差别较小,而单果质量、果实整齐度、果皮韧性和汁液差异相对较大;各品质因子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2)在9个品质性状指标中,单果质量、制干率、干枣口感、干枣含糖量和果皮韧性等5个指标起决定作用。(3)制干品质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是相枣和板枣,临汾团枣、洪赵小枣和中阳木枣相对较差,其他品种居中,这一结果与感官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表明因子分析可以较好地用于制干枣品种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硼胁迫对观赏凤梨植株生长和元素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观赏凤梨为试材,研究了高硼胁迫对植株生长、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硼相比,施硼抑制了观赏凤梨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随硼浓度增加,抑制程度增加;施硼引起植株中下部叶片叶尖发黄焦枯坏死,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施硼引起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下降;施硼提高了根系N、P、Fe、Mn、Zn含量,但降低了叶片这些元素含量,引起叶片和根系Cu含量的下降。表明观赏凤梨对硼过量的反应非常敏感,栽培基质或灌溉水中含硼不利于观赏凤梨植株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果树食心虫远程便捷识别系统
《应用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目前果树食心虫识别方法实用性差、效率低、准确性不高的问题,开发了北方果树食心虫的远程便捷识别系统。本系统以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为准则,创新性的以"果树种类"→"果树生育期"→"取食部位"→"受害状"→"虫体粗略特征"→"虫体细微特征"为逻辑,模拟果农识别食心虫时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粗及细的过程,并由此建立了远程便捷识别诊断的模型。总结苹果、梨、枣、桃、杏5种果树在萌芽、开花、抽枝、展叶和座果5个生育阶段时,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等14种常见食心虫在果树的芽、花、枝、叶和果实上取食的危害状,食心虫的粗略和细微识别特征及食心虫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法等详细信息。按识别诊断模型的逻辑编写识别检索表,并建立果树发育阶段、果树受害部位及各种食心虫的信息数据库,及匹配的图片信息数据库。利用VBScript程序表达模型的逻辑关系,通过搭建web平台,基于Windows Server2003的IIS6.0架构本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共享,即北方果树食心虫的远程便捷识别系统。本系统包含了北方果树上主要食心虫各方面信息,且操作快捷简单,较传统的食心虫分类大大提高了效率,为果园的食心虫识别和防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