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羊肚菌"轮作下稻田消纳羊肚菌废弃物的减氮效应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探讨“稻-羊肚菌”轮作下羊肚菌废弃物还田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替代化学氮肥的应用潜力,于2022年设置盆栽试验。试验设计了3个处理,分别为:羊肚菌废弃物还田+常规施肥(H1)、羊肚菌废弃物还田+氮肥减施10%(H2)、羊肚菌废弃物不还田+常规施肥(CK),测定了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土壤有机质、pH与速效氮含量变化,分析了稻田消纳羊肚菌废弃物的减氮生产效应。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H1处理水稻产量增加了4.0%、H2处理降低了0.3%,H1处理的水稻产量构成指标优于CK处理,具体表现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与结实率分别提高了3.1%、1.7%与3.7%及成穗率提高了6.1%,H2处理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与结实率分别降低1.0%、0.6%与0.4%,而千粒重、成穗率提高了1.3%、6.4%,但H1、H2、CK处理之间的产量及其构成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处理之间水稻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及成熟期的含氮率、吸氮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羊肚菌废弃物还田利于提升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铵态氮含量,水稻成熟期H1、H2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较CK提高,且H1与CK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H1、H2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较CK分别提高28.8%、7.7%(P<0.05);处理间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等指标,“稻-羊肚菌”轮作下稻田消纳利用羊肚菌废弃物并不影响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并且对稻田土壤培肥具正向促进作用,基于羊肚菌废弃物还田下氮素减施10%(替代10%化学氮素)对水稻稳产性影响不显著。


超声雾化微酸性电解水对采后娃娃菜流通及货架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SAEW)对采后娃娃菜货架品质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在低温流通(4±1)℃及货架条件(25±1)℃下,不同浓度(0、50、100和 150 mg/L)SAEW超声雾化熏蒸处理对娃娃菜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较对照和其它浓度(50和 150 mg/L)SAEW处理相比,100 mg/L SAEW超声雾化熏蒸处理在货架第6和第9d时显著抑制了娃娃菜丙二醛含量的升高及总硫苷含量的下降(P<0.05).进一步的流通及货架模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 mg/L的SAEW超声雾化熏蒸处理使娃娃菜中的菌落总数降低了 17.04%,总硫苷含量提升了 30.11%;另外,该处理显著抑制了采后娃娃菜中亚硝酸盐和丙二醛含量的积累(P<0.05),延缓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抗坏血酸和异硫氰酸酯含量的下降,提高了黑芥子酶的活性.100 mg/L SAEW超声雾化熏蒸处理不仅能有效抑制流通及货架期间娃娃菜中菌落总数的生长,而且可有效减缓该过程中娃娃菜营养品质的流失,从而提高娃娃菜的保鲜效果.
关键词: 微酸性电解水 娃娃菜 衰老 品质 亚硝酸盐 流通 货架期


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发一种负载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体积分数5%和10%)作为增强剂和功能剂的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复合膜,并研究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对薄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属性的影响。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呈球形,粒径约为193~487 nm,与薄膜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并填充了薄膜基体的空隙,显著提高了薄膜的力学性能,使断裂伸长率从14.55%增到42.86%,抗拉强度从13.26 MPa增到36.86 MPa。此外,薄膜的抗氧化性能显著提升,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分别从31.82%和31.07%提高到84.05%和79.17%。结论: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不仅可以提高壳聚糖膜的力学性能,而且通过负载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增强了薄膜的抗氧化性。
关键词: 纳米颗粒 花色苷 生物聚合膜 力学性能 抗氧化活性


桃苗圃适用除草剂的筛选、混配与安全性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杂草防治是果树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论文旨在评价不同除草剂对桃的安全性并筛选适于桃苗圃和生产园利用的除草剂,为桃产业中化学除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选用毛桃苗以及黑麦草、狗牙根、空心莲子草、白三叶草和黄花苜蓿5种草为试材,对13种除草剂的安全性进行初步筛选。根据各除草剂药害等级结果,选择10%精喹禾灵和60%二氯喹啉酸进行混配。按照精喹禾灵有效剂量25、50、75 m L·hm-2 3个水平,二氯喹啉酸有效剂量150、300、450 g·hm-2 3个水平,共设置形成9个除草剂混配制剂。茎叶喷施处理后7、14、21 d,调查计算杂草抑制率,处理30 d后测定桃苗株高、茎粗、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叶片和根尖细胞电解质渗透率、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的变化,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处理的安全性和杂草抑制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茎叶喷施处理后,有11种除草剂对桃苗产生药害,桃苗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绿、萎蔫、枯死等症状,精喹禾灵和二氯喹啉酸对桃苗生长无显著影响。利用精喹禾灵单剂喷施杂草后,处理21 d对禾本科杂草的抑制率为100%,但对阔叶杂草无抑制作用。相反,喷施二氯喹啉酸对禾本科杂草的抑制率为0,对黄花苜蓿、白三叶草、空心莲子草的抑制率范围为80%—100%。精喹禾灵与二氯喹啉酸混配后,9个混配制剂在处理21 d后的杂草总抑制率可达90%以上,同时各制剂对桃苗株高、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叶片和根尖细胞电解质渗透率无显著性影响。综合分析显示,精喹禾灵有效剂量对混配制剂的综合评价D值有较大影响,当精喹禾灵有效剂量提升至75 m L·hm-2时,混配制剂的综合评价D值超过0.563,但D值未出现随二氯喹啉酸有效剂量提升而增大的趋势。【结论】桃苗对多数除草剂敏感,混配是提高精喹禾灵和二氯喹啉酸杂草综合抑制率的有效措施。有效剂量75 m L·hm-2精喹禾灵与300g·hm-2二氯喹啉酸混配后,制剂的综合评价D值最高,可在保证桃苗安全的基础上达到最佳除草效果。


用于农药喷施的液力式喷头雾化与沉积分布特性分析
《农药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众多类型的喷头中,液力式雾化喷头因其雾化量大、能耗低、设备简单、经济性好而得到更广泛应用.研究液力式喷头的雾化与沉积特性对改善农药喷施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明确液力式喷头的类型和喷雾参数对其雾化和沉积特性的影响,本文对 6 种类型的液力式喷头(标准扇形雾XR 110-015、防飘扇形雾DG 110-015、射流扇形雾AIXR 110-015、射流扇形雾AI 110-015、空心圆锥雾TXA 80-015 和射流空心圆锥雾AITXA 80-015)的雾滴粒径、雾滴沉降速度以及沉积分布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6 种供试喷头的雾滴粒径均随喷雾压力的增大而减小,不同喷雾压力下细雾滴(XR 110-015)和中等雾滴喷头(DG 110-015)的体积中值直径(Dv0.5)差异较小,而粗雾滴(AIXR 110-015)和超粗雾滴喷头(AI 110-015 和AITXA 80-015)对喷雾压力的敏感性更强,其雾滴的Dv0.5 值随着喷雾压力的增加而急剧下降.雾滴沉降速度与分布特征主要由喷头类型决定,喷雾压力对雾滴沉降速度的影响较小,同一喷头在不同喷雾压力下的雾滴沉降速度分布趋势相似.相同喷雾压力下,细雾滴喷头的平均沉降速度(Vavg)高于其体积中值沉降速度(Vv0.5),但随着喷头雾滴的增大,中雾滴喷头和粗雾滴喷头的Vv0.5 超过其Vavg,且雾滴的粒径越大两者差值越明显.雾滴的沉积结果显示,不同喷雾压力下各喷头的喷雾液流失率均在 7.82%~9.75%范围内,各喷头在不同喷雾压力下的流量相似,且略低于其名义流量.喷雾压力对DG 110-015、XR 110-015和AIXR 110-015喷头的雾滴沉积分布均匀性无显著影响,但较高的喷雾压力可提高AITXA 80-015 和TXA 80-015 喷头的雾滴沉积分布均匀性.本研究可为田间施药时液力式喷头的选择和作业参数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农药喷施 液力式喷头 喷雾 雾滴谱 雾滴沉降速度 沉积


菌酶协同发酵对奶牛发酵全价混合日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菌酶协同发酵对奶牛发酵全价混合日粮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CK)、添加2×10~5 CFU/g乳酸菌处理(J)、添加2×10~5 CFU/g乳酸菌+0.025%纤维素酶处理(JX1)、添加2×10~5 CFU/g乳酸菌+0.050%纤维素酶处理(JX2)、添加2×10~5 CFU/g乳酸菌+0.100%纤维素酶处理(JX3)。所有处理均进行厌氧发酵,在发酵3 d、7 d、15 d、30 d检测发酵品质,发酵30 d检测营养成分含量、酸溶蛋白含量、体外消化率。结果表明,JX3处理发酵全价混合日粮中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JX3处理发酵全价混合日粮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含量最低,酸溶蛋白、粗蛋白、乳酸含量最高。JX3处理发酵全价混合日粮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体外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最高,分别为84.00%和21.61%。综上所述,2×10~5 CFU/g乳酸菌+0.100%纤维素酶协同发酵的全价混合日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体外消化率最优。
关键词: 发酵全价混合日粮 菌酶协同发酵 发酵品质 营养品质 体外消化率


小麦抗穗发芽种质鉴评及其初步应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穗发芽会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显著降低,近年来在黄淮地区逐渐加重,威胁我国、特别是黄淮区域小麦生产安全,抗性种质及功能分子标记的筛选和利用是减轻穗发芽危害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以多年田间自然鉴定的77份抗穗发芽种质及128份导入了6个抗穗发芽种质的轮回群体创制的高代品系为材料,采用整穗发芽法和籽粒发芽法对穗发芽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明确穗发芽功能标记Vp1B3、Dorm-B1和PM19在抗性种质中的分布并评估其育种效果。结果表明种质资源中49.35%(38份)达到中抗水平,其中仅57.89%(22份)含有Vp1Ba或(和)Dorm-B1b抗性位点,西农172、Kalango、淮麦40、豫农186同时含有2个抗性位点;高代品系中36.72%(47份)达到中抗以上,其中87.23%含有抗性位点,17.02%(8份)同时含有2个抗性位点。抗性位点的累加可提升抗性水平。种质资源中不含有抗性位点的穗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为36.65%和34.99%,而含有2个抗性位点的分别为18.17%和23.87%,高代材料也呈现相同的趋势。高代材料中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的材料与其他材料之间含有的抗性位点数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7.02%的中抗水平材料含有2个抗性位点,而未达到中抗水平的其他材料中仅有4.94%含有2个抗性位点,表明利用优异等位变异可显著改良抗性。本研究结合分子标记和表型鉴定进行抗穗发芽种质筛选,通过轮回选择进行种质创新,有望提升黄淮麦区的小麦穗发芽抗性水平。


抗菌药对鲍曼不动杆菌外膜囊泡产量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健康卫生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威胁。替加环素是治疗多重耐药肠杆菌所致严重感染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在2019年发现了可介导其高水平耐药的可转移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3)。外膜囊泡作为介导水平基因转移的新型方式,在介导tet(X3)水平转移中的作用目前尚无报道。【目的】以tet(X3)阳性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34AB为对象,探究不同抗菌药物对其外膜囊泡产量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细菌药物敏感性,超速离心法提取细菌外膜囊泡,BCA法测定外膜囊泡产量,使用马尔文纳米粒度电位仪测定外膜囊泡的粒径与电位,PCR法(定性)及RT-qPCR法(定量)检测外膜囊泡中携带的tet(X3)基因。【结果】相较于无抗生素对照组[(0.64±0.04) mg/mL],在不同抗菌药物亚抑菌浓度(1/2 MIC和1/4 MIC)处理后,34AB外膜囊泡的产量均有所增加,以头孢他啶[1/2 MIC,(2.83±0.57) mg/mL;1/4 MIC,(2.38±0.29) mg/mL]和美罗培南[1/2 MIC,(2.19±0.11) mg/mL; 1/4 MIC,(1.96±0.37) mg/mL]作用最为显著(P<0.01)。同时抗菌药物作用后,各组外膜囊泡粒径和电位均有所降低,而携带的tet(X3)基因拷贝数均有所上升(2.80×10~4-2.63×10~7 copies/μL)。【结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可能会导致耐药细菌外膜囊泡产量及携带的耐药基因丰度增加,进而增强其作为水平基因转移载体传播耐药基因的风险。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外膜囊泡 替加环素 耐药性 tet(X3)


食源性肽铁螯合物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铁元素是人体维持红细胞代谢、辅助骨髓造血的必需营养素。铁元素的缺乏会引起多种疾病,如贫血、发育不良、孕妇早产等。肽铁螯合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补铁产品,因其具有吸收率高、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近年来逐渐被当成新型的理想补铁剂。本文主要综述了食源性肽及肽铁螯合物的制备及其螯合活性影响因素,归纳肽铁结合机制,对其结合位点和螯合模式进行了概括,进一步分析其构象变化和分子间作用力,并总结其促进铁生物利用度的方式,旨在为肽铁螯合物在功能性食品、新型补铁剂上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源性肽 肽铁螯合物 螯合机理 构象分析 生物利用度


雾化疫苗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黏膜疫苗及免疫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呼吸道疾病免疫预防的雾化疫苗及相应雾化吸入免疫技术的报道与应用逐渐增多。雾化疫苗是通过雾化装置将液态和固态免疫原制成雾滴或气溶胶颗粒,以喷雾免疫或气溶胶免疫的形式进入人与动物呼吸道及肺部,并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应答的疫苗。雾化免疫能更好地诱导黏膜免疫应答,同时避免了注射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和疼痛。20世纪50年代鸡新城疫疫苗的喷雾免疫研究拉开了动物呼吸道免疫的序幕,随后开展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喷雾接种,目前很多禽用疫苗的喷雾免疫已被广泛使用。猪用疫苗的气溶胶免疫研究起步较晚,难度也更大。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步在猪瘟疫苗、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疫苗及猪支原体肺炎疫苗上开展相应的气溶胶免疫研究。相比动物疫苗,人用疫苗的气溶胶免疫研究报道更多,主要集中在麻疹疫苗、结核疫苗和流感疫苗。2019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气溶胶免疫快速发展,目前在中国已被批准紧急使用。笔者就动物用及人用雾化疫苗研究现状进行系统陈述,总结分析了各类雾化疫苗的理化参数、安全性、体内趋向性、肺脏局部免疫应答、免疫接种效果,并提出未来在疫苗剂型与组份、雾化发生装置、雾化过程质控、免疫程序与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需求。本综述可为后续相应的呼吸道黏膜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