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30条记录
上海地区梨品种需冷量及需热量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上海地区4个梨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模型测试其需冷量及需热量.结果表明:梨品种的需冷量在≤7.2℃模型下为191-518 h、0-7.2℃模型下为171-394 h、犹他模型下为138-192 C·U('翠冠'除外),'翠冠'需冷量最低,其次为'沪晶梨18号'和'沪晶梨67号',需冷量最高的是'早生新水';需热量在生长度小时模型下为10456-10781 GDH·℃,'早生新水'需热量最低,其次为'翠冠',需热量最高的为'沪晶梨18号'和'沪晶梨67号';有效积温模型为187-240 D·℃,'翠冠'的需热量最低,其他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上海地区的梨品种的需冷量估算,优先推荐使用0-7.2℃模型,犹他模型更适用于需冷量高的梨品种,生长度小时模型比有效积温模型更适合梨需热量估算.

关键词: 梨品种 需冷量 需热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市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上海农村经济 2024

摘要: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和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意义十分重大.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治理,明确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创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经验"为主攻方向,以网格工程、连心工程、家园工程、强基工程、动员工程、赋能工程等"六大工程"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但在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推进上,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基层组织建设薄弱、自治意识有待提升、参与机制及民主化决策的制约等问题.

关键词: 农村基层治理 农村社会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城市基层治理 基层组织建设 执政基础 党建引领 主攻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弱光环境下适应性不同的番茄生长发育与转录组差异分析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番茄耐弱光品种‘申粉16’和不耐弱光品种‘K20’为材料,研究弱光对其生长、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的影响,并对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弱光抑制了番茄植株的生长,并伴随MDA含量上升及APX、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但耐弱光品种‘申粉16’的降低幅度小于不耐弱光的‘K20’。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弱光逆境下,‘K20’共得到898个差异表达基因,‘申粉16’共得到2849个差异表达基因。‘K20’和‘申粉16’KEGG富集分析显示,‘K20’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内质网蛋白质加工和真核生物核糖体生物合成等途径,而‘申粉16’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MAPK信号等途径,说明两个品种对弱光的响应机制可能不同,且耐弱光品种‘申粉16’可能通过调控激素的生物合成来增加其对弱光的适应性。综上所述,弱光抑制了番茄植株的生长,但耐弱光品种可能通过调控包括生长素在内的多种激素的合成及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增加其对弱光的适应性。

关键词: 番茄 逆境 弱光 激素 转录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构优化对不同叶位烟叶品质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摘要:[目的]研究结构优化对不同部位烟叶总酚、总黄酮、类胡萝卜素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寻求一种能有效提高烟草品质的烟草种植优化技术,为提高烟草香气品质,提升卷烟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云烟87为材料,在种植基地对烟叶进行结构优化处理(将烟株最下端3片和最上端3片摘除),分析评价结构优化处理对不同部位烟叶总酚、总黄酮、类胡萝卜素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结构优化处理提高了烟叶中总酚和黄酮含量。烟草经结构优化处理后,第6、8、12、14叶位总酚含量相比对照分别提高了30.00%、21.70%、13.10%和5.00%,第4、10、12叶位烟叶中总黄酮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通过SPME-GC-MS共检测到22种主要的挥发性物质,结构优化处理有效提高了烟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叶位中以类胡萝卜素为前体合成的香气物质香叶基丙酮、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和巨豆三烯酮等物质含量均受结构优化处理的影响,且不同的叶位影响程度不同。[结论]结构优化处理可有效提高不同叶位烟叶烤后总酚、总黄酮、类胡萝卜素含量,提升烟叶品质,其挥发性物质含量也被显著提高,可为提高烟草香气品质,提升卷烟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关键词: 烟草 结构优化 烟叶品质 香气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并[a]芘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苯并[a]芘(Bap)是一种由5个苯环组成的分布广泛、广受关注、“三致”毒性极强的多环芳烃,也是主要的环境污染物监测对象。Bap在土壤等环境中长期积累,可通过食物链的累积和放大效应威胁人体健康。Bap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迫在眉睫,本文综述了Bap的产生、污染现状与毒性效应、不同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物理/化学方法具有修复周期短、范围广,但成本高且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生物修复成本低、操作简单、环境效益好,但修复周期长、效果受多因素影响。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成本和效果,重点关注微生物修复及相关联合修复技术的应用,将为今后开展Bap类有机污染土壤的绿色修复提供科学思路。

关键词: 苯并[a]芘污染 土壤修复 修复技术 联合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修复菌剂对设施茄子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以崇明青茄材料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外施不同量的土壤修复菌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茄子产量、品质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并验证其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土壤修复菌剂处理提高了茄子产量,增加其商品果率、茄子果实品质,同时提高土壤各理化指标,对土壤起到良好的修复效果.综合茄子产量及品质,选择施用2 250 kg/hm2 土壤修复菌剂处理为最佳改良施用量.

关键词: 土壤修复菌剂 茄子 产量 品质 土壤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结球白菜抗根肿病种质资源的创制和抗性鉴定

上海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根肿病大白菜和不结球白菜为试材进行杂交,通过连续五代回交转育和自交分离纯化,创制了抗根肿病不结球白菜新种质2份,编号为BC20和Q20,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创制的2份新种质综合农艺性状接近不结球白菜;属于中箕类型;生长势强;叶片绿色,宽椭圆;叶柄匙形,中长较窄,浅绿;BC20叶面较平整,Q20叶面略皱.该种质的创制为进一步培育抗根肿病不结球白菜新品种奠定了资源基础.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种质创制 抗性鉴定 比较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和表面修饰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对水稻种子萌发、生长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微塑料对陆生植物的影响,本研究探究了不同表面修饰(原始、羧基化和氨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PS、PSC、PSN)暴露下水稻种子萌发、生长和氧化应激状况,暴露浓度分别为0.2、1、5 mg·L-1和30 mg·L-1.结果表明,3种微塑料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根质量的抑制程度表现为PSN>PSC>PS,对水稻根系形态(根长、根表面积和根投影面积)的抑制程度总体表现为两种经表面修饰的微球强于原始微球.PS在较低浓度(0.2、1 mg·L-1)下通过刺激水稻根部提高抗氧化系统的应激水平,避免了氧化损伤;随着浓度的升高,根部抗氧化防御能力逐渐减弱,在30 mg·L-1时引发了脂质过氧化.两种经表面修饰的微塑料在较低浓度(0.2、1 mg·L-1)下即可抑制根部抗氧化系统.PSC仅在最高浓度(30 mg·L-1)下诱导了根部氧化损伤,而PSN在1 mg·L-1时就引发了氧化损伤,且随着PSN浓度的升高,氧化损伤进一步加剧.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升高,水稻根表洗脱物明显增多,可能与根部的抗氧化反应有关.最高浓度(30 mg·L-1)PSC和PSN的根表洗脱液中可观察到微塑料,根表吸附可能是导致氧化损伤和生长发育受阻的原因.水稻的芽对微塑料的敏感性远低于根部,芽质量和叶绿素含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3种微塑料均在最高浓度(30 mg·L-1)时引发了芽的氧化损伤,但各处理组间的差异不大.研究表明,与原始聚苯乙烯微塑料相比,经表面修饰的微塑料,尤其是氨基化微塑料对水稻种子萌发、根系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负面影响更强.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塑料 表面修饰 水稻 发芽 生长 根系形态 氧化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水抗旱稻技术效率和省工效应的比较分析

杂交水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3个水稻种植大县的种植农户进行问卷调研,对节水抗旱稻和普通水稻的技术效率和省工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节水抗旱稻种植的技术效率均值为0.895,比普通水稻技术效率均值0.887高,种植节水抗旱稻可以提升农户的技术效率水平。节水抗旱稻在总体生产过程中平均劳动投入量是333.00 h/hm~2,较普通水稻劳动投入量节约37.95h/hm~2,其中在种植环节较普通水稻节约劳动投入量88.50 h/hm~2,省工优势明显。对劳动投入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农户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均有利于减少单位面积劳动投入量。

关键词: 节水抗旱稻 普通水稻 技术效率 省工效应 劳动投入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百合花香物质合成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百合(Lilium spp.)原产于我国,在我国花卉产业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花香是其观赏性状的重要标签,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香型的百合主要花香成分差异较大,浓香型与淡香型百合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萜烯类物质的不同,而采样时期、部位、环境、激素等均会导致花香成分变化。目前百合花香物质合成通路研究集中在萜烯合成通路上,多为萜烯合酶的功能研究及上游调控网络解析,而其他花香成分代谢途径基因的功能解析及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由于对百合花香合成及调控机制的解析不够全面与深入,难以支撑花香的精准改造,导致百合花香育种进程缓慢。深入挖掘与利用百合花香基因、完善相关代谢途径及调控网络可能会是百合花香的下一步研究重点。本文对百合花香的前期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后期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后续百合花香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对定向培育香气怡人的百合新品种提供借鉴。

关键词: 百合 花香 环境因子和激素 生物合成 转录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