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
《生态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不同种植年限(0、2、10、20和30 a)果园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规律,本文采用Bremner有机氮分级方法研究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30年范围内果园土壤全氮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增加的氮量在酸解未知态氮、非酸解性氮、氨态氮、氨基酸氮和氨基糖氮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38.9%、25.7%、20.5%、9.9%和4.9%;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氮组分中非酸性氮比例呈上升趋势,氨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比例呈下降趋势,各有机氮组分比例的大小顺序也随之发生变化;非酸解性氮比例的提高降低了土壤有机氮矿化速率,影响土壤无机氮供应能力。


羽毛肽粉作为瓦氏黄颡鱼饲料蛋白源的氨基酸平衡性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瓦氏黄颡鱼(Pelteoebagrus vachelli)肌肉氨基酸组成为参考模式,研究了羽毛肽粉作为其饲料蛋白源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并与常规水产饲料蛋白源鱼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羽毛肽粉富含Ile、Leu、Phe+Tyr、Thr、Val,其特有的氨基酸组成特点决定了其在瓦氏黄颡鱼饲料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作为蛋白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鱼粉Phe+Tyr等氨基酸的不足,其主要限制性氨基酸为Lys、His、Met、Cys、Cys、Trp、Thr。在配方设计时应选用富含Lys的蚕豆粉浆蛋白粉,富含Thr、Trp的血粉,富含His的豆粕、玉米粉等蛋白源与其进行配合使用。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Pelteoebagrus vachelli) 羽毛肽粉 氨基酸 蛋白源


番鸭呼肠孤病毒强弱毒株对番鸭免疫器官形态学的影响
《畜牧与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强弱毒株对番鸭免疫器官超微结构的影响。强毒株感染番鸭显微结构变化表现为:各器官不同程度变性、细胞溶解坏死及血管扩张充血,病灶区及血管周围淋巴单核细胞明显浸润;免疫器官脾、胸腺和法氏囊淋巴细胞变性坏死,数量明显减少。脾脏淋巴细胞坏死,数量减少,网状结缔组织显露。而弱毒疫苗株接种后番鸭胸腺、法氏囊、脾脏组织学形态与健康对照鸭一致,均未发现在显微结构上的损伤。表明番鸭呼肠孤病毒强毒严重损伤免疫器官,而弱毒不仅失去对雏番鸭的致病性,而且也失去了损伤免疫器官和免疫抑制能力。


不同禽源坦布苏病毒抗原相关性的测定与分析
《中国兽医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比较不同禽源坦布苏病毒(TMUV)抗原的相关性,通过细胞微量血清交叉中和试验测定了分离自种鸭、蛋鸡、肉鹅的不同禽源坦布苏病毒之间的抗原相关值,并进行了抗原相关性分析。结果测得抗鸭源TMUV阳性血清对鸭源TMUV、鸡源TMUV和鹅源TMUV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1 349、1:1 202和1:1 318,抗鸡源TMUV阳性血清对鸭源TMUV、鸡源TMUV和鹅源TMUV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1 023、1:1 023和1:977,抗鹅源TMUV阳性血清对鸭源TMUV、鸡源TMUV和鹅源TMUV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933、1:912和1:955。根据亲缘值(R值)(R=√r1×r2)计算公式,得出鸭源TMUV与鸡源TMUV、鹅源TMUV间的抗原亲缘值(R)分别为0.94和0.95,鸡源TMUV与鹅源TMUV间的抗原亲缘值(R)为0.91,可见3种不同禽源TMUV之间的R均大于0.7,表明三者为同一血清型的坦布苏病毒。


河田鸡VIPR-1基因外显子2HpaⅡ位点多态性与产蛋性状的关联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VIPR-1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产蛋性状的相关性,寻找影响产蛋性状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河田鸡为试验材料,利用PCR-HpaⅡ-RFLP技术,对VIPR-1基因外显子2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和基因型分析,并对该多态位点与产蛋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扩增产物用HpaⅡ酶切检测出AA,AG和GG 3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对开产日龄和300日龄蛋重没有显著相关(P>0.05),对240日龄产蛋数、300日龄产蛋数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GG基因型的240日龄产蛋数和300日龄产蛋数显著高于AG基因型和AA基因型,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AG基因型的240日龄产蛋数和300日龄产蛋数高于AA基因型,但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3种基因型240日龄产蛋数、300日龄产蛋数呈现GG基因型>AG基因型>AA基因型的趋势。G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


基因组ITS序列分析鉴定红曲霉菌株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有效的红曲霉分类鉴定方法,进一步发掘和保护红曲霉菌株生物资源,以福建省内各类红曲霉生产菌株为主要材料,采用MEGA 5.10软件对其ITS序列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察氏酵母提取物琼脂培养基和甘油硝酸盐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特征以及生理生化试验对41株红曲霉进行分类鉴定。试验结果显示41个红曲霉菌株的ITS序列长度为520bp左右,嘌呤嘧啶(GC)含量比例在56.2%~58.0%,41个不同序列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2。经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辅以菌落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最终将41株红曲霉鉴定为紫色红曲霉、丛毛红曲霉、橙色红曲霉、红色红曲霉、烟灰色红曲霉和白色红曲霉6大类。


不同施肥模式对南方黄泥田耕层有机碳固存及生产力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南方丘陵黄泥田不同施肥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固存及生产力的影响,促进区域农田固碳减排和作物高产。【方法】基于3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全部稻草还田(NPKS)处理下,历年水稻产量、代表性年份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固碳速率的变化。【结果】NPK、NPKM、NPKS处理下水稻历年平均产量分别较CK高67.1%、88.1%和84.2%,差异显著,且NPKM、NPKS处理与NPK处理间亦具有显著差异。NPK、NPKM与NPKS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历年平均含量比CK高8.9%~36.8%其中NPKM最高且亦显著高于NPKS与NPK处理。与初始土壤相比各处理有机碳含量增加1.84~5.26g/kg。以每10年为评价周期,NPKM、NPKS处理的固碳速率与CK及NPK差异均显著,其中双季稻年份NPKM与NPKS处理固碳速率分别是CK的2.38倍和1.98倍,是NPK处理的1.59倍与1.32倍但NPK处理与CK间差异不显著。稻田系统年均有机碳输入与有机碳固存间存在极显著幂函数关系,施肥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与籽粒产量变化间亦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南方黄泥田化肥配施有机肥或配合秸秆还田较单施化肥稳步提升水稻产量。长期不施肥土壤有机碳仍可维持低幅度增长,随着土壤有机碳含量升高,固碳效率逐步降低。化肥配施有机肥或配合秸秆还田较单施化肥明显提高了土壤的固碳速率二者均是提高黄泥田生产力与固碳能力的双赢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