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差异性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以河南省邓州市和淮滨县的土地信托流转实践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2个地区"政府主导"模式和"商业信托主导"模式的不同,评估了其方案措施,总结了各模式的优势及存在问题,为相关部门推广土地信托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方式下有机肥施用量对华北潮土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下有机肥施用量对华北潮土理化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土壤培肥及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有机肥施用量为副区.耕作方式设深翻和旋耕2个水平(分别以DT和RT表示);有机肥施用量设0、7.5、15和22.5 t/hm24个水平(分别以M0、M7.5、M15、M22.5表示).在作物成熟期采集0~20 cm土壤样品并进行产量测定,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速效钾(AK)、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的测定.结果表明,深翻条件下,不同施肥量下土壤SOM、TN、AP、AK和NH4+-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DT-M15和DT-M22.5处理的土壤NO3--N含量最高,分别为125.28和137.7 mg/kg,显著高于DT-M0处理和DT-M7.5处理(P<0.05).旋耕条件下,与RT-M0相比,RT-M7.5处理下土壤SOM、AK和NH4+-N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5.26%、52.70%和119.19%.深翻条件下,DT-M15和DT-M22.5处理的小麦和玉米产量最高,分别比DT-M0的小麦产量显著高14.1%和19.0%,比DT-M0的玉米产量显著高19.9%和23.5%.在旋耕条件下,RT-M7.5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分别比RT-M0处理和RT-M15的小麦产量显著高22.6%和21.4%;旋耕条件下的玉米产量在不同有机肥施用量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在华北潮土区,深翻-中量有机肥(15 t/hm2)和旋耕-低量有机肥(7.5 t/hm2)是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小麦玉米产量较为理想的耕作与施肥方式,但其作用机理及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氮肥对潮土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施氮量下,新型氮肥与普通氮肥对潮土大田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地上部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用以探明华北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科学合理施氮及适宜氮肥品种.从2016年6月开始在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轻壤质潮土上设置了3种氮肥(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和普通尿素)和6个施氮水平(0、100、150、200、250、300 kg·hm-2)的长期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共16个处理.小麦收获期测产,并统计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氮肥类型和施氮量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都有显著影响.3种氮肥,冬小麦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施氮处理与不施氮相比,分别增产29.0%~66.2%、27.7%~79.7%、13.9%~59.4%.其中,控失尿素的增产效果显著,与腐植酸尿素和普通尿素相比,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达到最大产量7970 kg·hm-2,比普通尿素和腐植酸尿素分别提高了8.1%和12.7%.3种氮肥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也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小麦每公顷穗数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并且控失尿素和腐植酸尿素小麦平均每公顷穗数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了12.8%和17.3%.其中,腐植酸尿素处理小麦穗粒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大穗粒数达到34.6粒·穗-1,比普通尿素增加了23.1%.对于3种施氮肥处理,小麦地上部吸氮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小麦产量表现一致的趋势.其中以控失尿素的小麦地上部平均吸氮量最大,为161.3 kg·hm-2;其次是腐植酸尿素,为154.7 kg·hm-2,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了9.6%和5.1%.与普通尿素相比,控失尿素平均氮肥利用率提高了9.6个百分点,施用控失尿素能够提高小麦氮肥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其中腐植酸尿素处理,小麦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新型氮肥(控失尿素和腐植酸尿素)通过提高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小麦产量、小麦氮素吸收量,从而提高小麦氮肥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从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面考虑,控失尿素的增产效果优于腐植酸尿素,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达到最大产量.
关键词: 新型氮肥 施氮量 冬小麦 产量 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全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花生的氮磷钾钙硫积累及产质量差异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在优化氮磷钾施用量下豫南花生产区不同花生品种间氮磷钾钙硫积累及产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豫花40的氮(N)、磷(P)、钾(K)、硫(S)养分积累量最大,分别为386.0、36.8、127.2、26.1 kg/hm2;中花24的钙(Ca)养分积累量最大,为60.3 kg/hm2;远杂9307的饱果数最多;远杂9307的饱果重最大;商花5号的出仁率最大;豫花40的荚果产量最高;豫花40的粗脂肪含量和粗脂肪产量最大;中花24的油酸含量最高,为78.8%;豫花23的亚油酸含量最高;豫花22的棕榈酸含量最高;商花5号的硬脂酸、花生酸含量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雏鸡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 2020
摘要:雏鸡死亡给养鸡业生产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为减少雏鸡死亡和提高经济效益,该文从雏鸡胚胎病、雏鸡运输过程、育雏舍内的环境条件控制等几方面对雏鸡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品种草莓的化学成分差异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0
摘要:目的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丰香""久香""宁玉"和"甜查理"4个不同品种草莓进行指纹图谱比较和化学成分差异分析.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4个不同品种草莓的整体分布状况;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筛选并鉴别出引起不同草莓品种有所差异的潜在差异代谢物.结果研究发现,苹果酸在"丰香"草莓中含量最低,蔗糖含量则最高;蔗糖在"久香"草莓中的含量最低;丙氨酸、柠檬酸、天冬酰胺、D-葡萄糖和D-果糖在"宁玉"中含量最低;丙氨酸、苹果酸、柠檬酸、天冬氨酸和D-葡萄糖在"甜查理"中含量最高.结论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可以用于草莓品种的鉴别和化学成分的差异分析,并为草莓的品种溯源提供科学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地香椿抗氧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测定并评价不同产地香椿抗氧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情况,为香椿高品质产品加工及其产业化开发提供参考.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香椿中总黄酮、总多酚、总生物碱、总皂苷、粗多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DPPH·清除活性、OH·清除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香椿挥发性成分,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其主体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12个产地香椿中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趋势基本一致,云南香椿含量均最高.香椿总皂苷含量与DPPH·清除率之间相关系数为0.475、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与OH·清除率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06和0.729,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是主要抗氧化活性基础物质.12个产地香椿中共检出22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贵州59种、云南80种、四川73种、广西41种、湖南84种、浙江73种、山西54种、安徽69种、湖北82种、河南55种、山东52种、河北53种.各产地检出的主体挥发性成分主要为2-己烯醛、反-2-,顺-6-壬二烯醛、己醛、β-紫罗兰酮和α-蒎烯等.各产地香椿样品中抗氧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其各自独特品质及风味.
关键词: 香椿 抗氧化活性物质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相对气味活度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