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甜玉米馒头的加工工艺优化
《现代食品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将甜玉米粒进行热风干燥处理后打粉,将甜玉米粉与麦芯粉混合制作馒头,对其进行工艺优化.本文以质构、感官以及比容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选取三因素三水平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结论表明:通过研究添加不同比例的甜玉米粉制作馒头,发现,当甜玉米粉添加量大于25%时,甜玉米馒头的比容明显降低,且感官评价指标已不足60分.依据此标准,选取甜玉米粉添加量为25%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实验.最终得出添加量为25%的甜玉米馒头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为78.19 min,醒发时间为19.51 min,搅拌时间为9.98 min,酵母添加量为1.02%.在此条件下,甜玉米馒头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质为79.17分,比优化前增长9.64分;比容增加0.05 mL/g;质构指标有所改善,并且面筋网络结构更加紧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褐牛同期发情和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效果
《中国牛业科学 》 2020
摘要:[目的]新疆褐牛是新疆北疆牧区养牛业主导品种,夏季放牧区新疆褐牛人工授精集中冷配点模式的广泛推广,对新疆褐牛选育提高和新品系培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探索新疆褐牛同期发情和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最佳处理方法.[方法]试验选用2胎以上45头牛,分3组,A组,PG+PG法;B组,PG法;C组,CIDR+PG法,比较3种同期发情处理方法效果,同时选用2胎以上20头牛,分2组,D组,GnRH+PG+GnRH+AI法;E组,CIDR+GnRH+PG+GnRH+AI法,比较2种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方法效果.[结果]结果表明,3种不同同期发情处理方法母牛集中在12~24 h内发情,其中12~24 h内A组和C组处理方法母牛发情率极显著高于B组处理方法(P<0.01),C组比A组高出32.3%,B组和C组母牛总发情率差异不显著(P>0.05),A、B、C 3组总发情率分别达到86.7%,40.0%,93.3%;发情母牛经人工授精配种后,情期受胎率3组差异不显著(P>0.05).2种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方法中,E组发情牛排卵率显著高于D组,D组和E组总受胎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综上所述,新疆褐牛同期发情处理应采用B组方法,即2次PG法,即降低了成本,有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期排卵-定时输精宜采用D组方法,成本低,且受胎率较好,适宜在牧区集中人工授精冷配点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选择性清除方法鉴定牛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与牛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组区域和候选基因,采集97头郏县红牛和32头中国荷斯坦奶牛母牛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SLAF-seq)技术获得了其全基因组SNP标记及个体基因型.通过计算各SNP位点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核苷酸多态性(πratio),利用选择性清除方法筛选2个品种间差异的基因组区域,并与动物QTL数据库中牛繁殖性状相关QTLs进行比对,将重合区域作为候选区域.在Animal Omics Database数据库中查看候选区域内基因在母牛繁殖相关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将表达量高(FPKM>10)的基因优先作为候选基因.结果显示,根据Fst值和 πratio值的99%分位数(Fst>0.390,πratio>1.49)筛选得到了42个品种间高度差异的基因组区域,其中11个基因组区域与繁殖性状QTL重合.其中,9个基因在卵巢、输卵管壶腹部或黄体中表达(FPKM>1).CFDP1、CFDP2和FAM204A基因在各组织中均高表达(FPKM>10).以上结果提示,CFDP1、CFDP2和FAM204A基因可优先作为牛繁殖性状相关候选基因.
关键词: 郏县红牛 中国荷斯坦奶牛 繁殖性状 选择性清除 遗传分化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药剂对麦蚜天敌昆虫烟蚜茧蜂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生产上常用化学药剂对麦蚜天敌昆虫烟蚜茧蜂的影响以及烟蚜茧蜂的适宜释放时期,测试了45%戊唑醇·咪鲜胺、30%多酮、430 g/L戊唑醇3种杀菌剂和25%吡蚜酮、7.5%氯氟·吡虫啉、20%联苯·三唑磷3种杀虫剂共6种药剂对烟蚜茧蜂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和3种杀菌剂在施药初期均对烟蚜茧蜂有影响,且杀虫剂对烟蚜茧蜂的毒性强于杀菌剂.6种药剂对烟蚜茧蜂成蜂的触杀作用强于胃毒作用.3种杀虫剂中,7.5%氯氟·吡虫啉的毒性最高;3种杀菌剂中,430 g/L戊唑醇的毒性最高.大田测试结果显示,供试杀虫剂中25%吡蚜酮对烟蚜茧蜂的影响最大,供试杀菌剂中45%戊唑醇·咪鲜胺对烟蚜茧蜂的影响最大.利用烟蚜茧蜂防治麦蚜至少应在化学防治3 d以后进行,田间需要进行化学防治时,应优先考虑对烟蚜茧蜂影响较小的多酮、联苯·三唑磷等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制剂对郑麦158面包烘焙品质的改良效果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国产优质小麦的烘焙品质并促进其推广应用,以小麦新品种郑麦158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 α-淀粉酶、葡萄糖氧化酶、脂肪酶对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改良面包烘焙品质的最佳酶制剂配比.结果表明,3种酶制剂对面包的感官评分均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 α-淀粉酶>葡萄糖氧化酶>脂肪酶.面包烘焙品质最佳的酶制剂组合为 α-淀粉酶20 mg/kg、葡萄糖氧化酶15 mg/kg、脂肪酶10 mg/kg,在此条件下制作的面包感官评分为92分.综上,在郑麦158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 α-淀粉酶、葡萄糖氧化酶、脂肪酶,可制得品质较好的面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夏谷顶三叶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河南省夏谷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以生产上常用的5个夏谷品种豫谷18、济谷20、保谷22、豫谷23、豫谷28为试验材料,设置30、45、60、7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顶三叶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顶三叶宽、长及穗长、穗粗、单穗质量、穗粒质量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明显降低的趋势,株高、千粒质量、出谷率总体上变化不显著,品种间存在轻微差异.在低种植密度(30万 ~45万株/hm2)或者高种植密度(60万 ~75万株/hm2)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顶三叶、 穗部性状的差异总体上均不显著;而种植密度从45万株/hm2增加到60万株/hm2,顶三叶和穗部性状总体上变化明显.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5个品种的产量均先升高后降低,豫谷18、济谷20、保谷22、豫谷23等4个品种在6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最高,豫谷28在4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顶三叶性状(叶宽和叶长)与穗部性状(穗长、穗粗、单穗质量、穗粒质量)呈正相关.综合分析,推荐夏谷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45万 ~60万株/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黄稻区介体灰飞虱有效接种虫量与水稻病毒病发生关系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RBSDD)和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dis-ease,RSD)是河南沿黄稻区重要的病毒病,均由介体昆虫灰飞虱传毒所致.为明确介体灰飞虱与不同水稻品种病毒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于2014—2018年连续5 a在开封市杜良镇调查灰飞虱高峰期虫量和带毒率,并对生产上常用水稻品种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2016年灰飞虱携带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的有效接种虫量最多(194.84万、171.11万头/hm2),2017年和2015年次之,2018年最少.2014—2018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为普遍,且2014年和2016年发生较严重,其中淮稻5号的发病率分别为50.6% 和70.8%,均表现为高感;镇稻88发病率分别为30.6%和29.3%,表现为感病和中感.2015年、2017年RBSDD发病较轻,2018年发病最轻.而水稻条纹叶枯病则一直保持零星发生趋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除了在不同品种上表现出差异外,同一品种不同年份的发病率也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由介体灰飞虱高峰期虫量和带毒率决定的有效接种虫量是影响水稻病毒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病毒病 灰飞虱 高峰期虫量 带毒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花生油脂体增香效果的影响及其品质分析
《食品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开发出适合油脂体的增香技术,以香气强度为评价指标,考察烘箱烘烤、微波加热和红外辐射3种预处理方式对花生油脂体增香效果的影响,并对所制备的浓香花生油脂体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3种预处理方式均对花生油脂体有显著的增香效果,其中红外辐射预处理后油脂体的香气强度最大((95±1.7)分),确定红外辐射为浓香花生油脂体的最佳预处理方式;浓香花生油脂体品质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花生油脂体,浓香花生油脂体香气成分复杂(36种),由美拉德反应产生的杂环类风味物质含量高(37.82%),特征性烘烤香气浓郁;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脂肪酸组成与对照组花生油脂体无明显差异,但持水能力显著增加;乳化性显著增加,乳化稳定性有所下降,总体品质良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