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茶树水分胁迫建模及试验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观测冬季和春季塑料大棚中不同灌溉条件下茶树的冠层温度、空气温湿度、土壤热流密度、土壤湿度、太阳净辐射照度及风速等因素,利用Idso经验模式确定了冠气温差的下限方程.通过观察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茶树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得出了反映茶树水分状况的关系曲线.研究分析了Jackson的理论模式与Idso的经验模式反映茶树水分胁迫的差异性,针对华南地区经常出现的冬旱及春旱,首先通过人工田间数据采集的方法,分9—12月和1—3月2个阶段测量茶树作物水分胁迫指数中所涉及的各个参数,建立了茶树冬季和春季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模型.研究结果发现,茶树冬季和春季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模型相差不大,冬季经验模型中,系数A和B的值分别为1.265和-0.220,而春季经验模型中,系数A和B的值分别是1.230和-0.214,这可能与茶树属于多年生植物,冬季和春季叶面积指数等变化不大相关.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耐高温假黄色单胞菌硫氧化性能
《微生物学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耐高温假黄色单胞菌的硫氧化性能进行优化。【方法】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影响菌株硫氧化性能的关键因子。通过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佳值区域,确定响应面试验中心轴,利用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获得关键因素的最佳浓度。采用经典的改良硫酸钡比浊法测定硫酸根含量。【结果】牛肉膏、麦芽糖、镁离子(Mg~(2+))3个因素是影响菌株硫氧化性能的关键因素。响应面分析表明牛肉膏和镁离子的交互作用对硫酸根转化率的影响最大,优化后的结果为:麦芽糖(%)=0.07,牛肉膏(%)=0.11,Mg~(2+)(%)=0.04时,模型有最大值。模型的F值为52.60(P<0.000 1),相关系数R2=0.980 2,说明该二次方程是显著的,该模型在整个回归区域内的拟合较好。经模拟堆肥试验验证该菌株可以有效增加堆肥中硫酸根含量。【结论】该模型可用于分析和预测耐高温假黄色单胞菌优化培养基配方,经优化后该菌株硫氧化性能大幅提升,硫酸根转化率由36.89%提高到80%以上,加入堆肥后与基础发酵条件下菌液相比更加有效增加了堆肥中SO_4~(2-)的含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华南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分化检测与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华南稻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和变异动态,采集华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病叶标样分离病原菌,应用中国鉴别寄主IR26、南粳15、爪哇14、特特普、金刚30和国际水稻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24两套鉴别寄主,在水稻孕穗期采用剪叶法接种,依据寄主和菌株的互作反应检测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结果显示,参试菌株可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Ⅸ六个致病型和R1、R2、R3、R4、R5、R8、R10七个致病小种。Ⅴ、Ⅳ致病型和R8、R5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7.40%、19.30%和44.67%、15.34%,为华南稻区优势种群。Ⅸ、Ⅴ、Ⅳ致病型和R8、R5小种对500份华南稻区品种资源的致病率依次为96.40%、95.00%、50.40%、62.00%和42.60%;Ⅸ致病型毒性最强且发展很快;强致病菌系Ⅴ型已替代Ⅳ型发展为华南优势致病菌系。


籼稻配方米配制技术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籼稻配方米产品,分析了21个籼稻米品种各种理化指标和蒸煮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筛选适合制作配方米的基米品种,并采取单形重心设计对配米组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通过选择不同长宽比的大米可以获得不同垩白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大米,通过选择不同垩白米率的大米也可获得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大米;通过单形重心设计分析获得了硬度粘度比的回归方程,进一步优化获得了期望硬度粘度比的籼稻米配米组合:广西桂小粘(A)44.41%,广西九七香粘(B)7.00%,从化本地油粘(C)15.00%,江西软米粘(D)33.59%。研究结果对配方米科学配制具有指导意义。


不同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对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鸭稻共作和水稻混种均可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但能否将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即通过不同水稻品种混种与稻田养鸭的叠加,进而产生"1+1>2"的生态效应和生产效益,是一项值得加以实践和探讨的课题。为探明多品种水稻混作养鸭这类复合生物多样性利用模式的应用可行性,本试验设置了水稻单作常规种植(施药施肥)、水稻单作养鸭、水稻单作空白对照(不养鸭不施肥药)、水稻品种混作常规种植(施药施肥)、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和水稻品种混作空白对照(不养鸭不施肥药)6种种植模式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对土壤养分动态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双季稻后,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早晚季水稻生长期间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低于水稻品种混作常规种植处理,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各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以水稻单作空白对照处理的最高,总体上,混作处理比单作处理平均土壤速效磷含量高。种植双季稻后,水稻品种混作养鸭种植模式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处理的稻米出糙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较其他处理高,且垩白粒率较其他处理低。综合表明,水稻品种混作养鸭模式更有利于改善田间土壤养分状况,提高稻米的品质,故此模式可为优质健康稻米生产提供新途径。


广东一株牛源流行性出血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广东反刍动物流行性出血病(EHD)的感染情况,本研究对采集的牛血液样品进行EHD病毒(EHDV)的RT-PCR检测,对核酸检测为阳性的样品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将阳性样品接种BHK-21细胞连续传3代时出现细胞病变,扩增出了VP7基因,进行BLAST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国内外EHDV分离株的同源性达98%~100%,TCID_(50)为10~(-6.5)/50μL,不能凝集鸡红细胞,表明该分离株为EHDV,命名为GD-N133。根据VP2基因序列的分析和微量中和试验结果,确定该病毒株为EHDV-1型。


油酸诱导单纯性肝脂肪变性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人肝癌HepG2细胞单纯肝脂肪变性细胞模型的建立方法与模型的应用。方法体外培养HepG2细胞,以不同浓度的油酸处理24 h诱导细胞脂肪变性,油红O和尼罗红染色定性观察细胞内脂滴蓄积情况,并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TG)、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确定最佳模型浓度;同时,利用此模型观察黄酮类化合物对脂肪变性肝细胞内TG的影响。结果油酸终浓度为0.4mmol·L~(-1)时,肝细胞内有大量脂滴形成,且细胞内TG含量明显增加,而MDA含量、SOD活性及培养液中ALT、AST释放量较正常组无明显变化;槲皮素和表儿茶素可明显降低模型细胞内TG含量。结论采用0.4 mmol·L~(-1)油酸可成功诱导HepG 2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建立单纯性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该模型适用于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天然降脂药物研究。
关键词: 油酸 HepG2细胞 脂肪变性 甘油三脂 细胞模型 黄酮类化合物


抗稻瘟病水稻恢复系航恢1179的选育及应用
《杂交水稻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配合力好的恢复系航恢179与抗稻瘟病种质特油占杂交,对其后代进行系谱法选择,并结合稻瘟病抗性筛选,成功选育出抗稻瘟病新恢复系航恢1179。航恢1179幼苗期对36个稻瘟病菌株的抗谱为94.44%,与特油占相当(97.22%),远高于航恢179的30.56%。航恢1179的直链淀粉含量为16.92%,介于2个亲本之间。航恢1179选配的已审定的6个杂交稻组合中,除软华优1179外,其余5个均表现抗或高抗稻瘟病;宁优1179和天优1179直链淀粉含量较高(21.0%~22.2%),其余几个组合均为低直链淀粉含量(13.6%~17.2%)。说明航恢1179所配组合的稻瘟病抗性及直链淀粉含量也受母本的影响。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恢复系 航恢1179 稻瘟病抗性 稻米品质 选育


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的化学成分,从海南栽培肾茶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吐叶醇(1)、丁香脂素(2)、3,4-二羟基苯乙醇(3)、甜橙素(4)、5,6,7,4′-四甲氧基黄酮(5)、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6)、6-羟基-5,7,4′-三甲氧基黄酮(7)、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烷酮(8)、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9)、松脂素(10)和熊果酸(11)。化合物3、9和10为首次从肾茶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6进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5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关键词: 肾茶 唇形科 化学成分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