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田块尺度污染农田土壤铅、镉和砷含量的空间变异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启示
《土壤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铅冶炼污染区田块尺度下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及其对污染农田土壤安全利用的意义,在某冶炼厂附近一面积为4800 m2的农田用网格法采集120个0~20 cm土样,测定样品镉、铅和砷含量。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壤中存在砷、镉和铅的积累。从平均污染指数来看,以镉的积累程度最大,铅次之、砷最小。土壤全镉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0~3.84 mg kg-1,镉含量处于1.10~2.27 mg kg-1之间的样品占97.50%。从重金属空间分布上看,镉和铅含量的空间分布有较高的一致性,均是研究区北部和南部含量较高,中间区域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镉和铅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1)。根据土壤铅含量计算稳定铅时所用普通过磷酸钙的用量范围为0.312~0.419 kg m-2,平均值为0.367 kg m-2。根据其他研究者得到的土壤全镉含量与小麦籽粒镉含量的相关方程计算,不同方程得到的小麦籽粒镉含量结果有很大差异,较可信的小麦籽粒镉含量变化范围为0.095~0.814 mg kg-1。采样区中部为小麦籽粒镉含量较低且铅稳定剂需要量较低区域。以上结果表明,研究区田块尺度下土壤镉含量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且土壤镉含量的空间变异导致小麦籽粒镉含量可能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探究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
《财经界(学术版) 》 2019
摘要:科技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伴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国持续深化发展改革的今天,科技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科研事业单位是科研的主力军,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对单位的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单位的管理,需要在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上,投入足够的力量.为此,我将要在本文中对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离鉴定及floR基因检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探究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临床分离株对氟苯尼考(FFC)的耐药性及floR基因的流行与分布情况,收集河南、湖北、江西、陕西、湖南、山西、安徽等7个省份合作猪场送检的病死猪肺脏、脾脏、支气管黏液等206份病料样本,从中分离APP并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FFC的敏感性,PCR及测序方法检测floR基因,并用随机引物PCR(AP-PCR)方法分析临床分离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表明,成功分离鉴定了APP 28株,分离率为13.59%。4株APP对FFC耐药,耐药率为14.29%;15株携带floR基因,floR检出率为53.57%,高于APP对FFC的耐药率;有11株分离菌floR阳性但对FFC并不耐药。分析RAPD系统树状图发现,28株APP被分为几乎无核苷酸同源性的A和B 2大类、25种RAPD型,其中A类25株,分22种RAPD型,14株携带floR基因,这些菌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40%~80%;B类3株,分3种RAPD型,1株携带floR基因。本研究提示APP的floR基因主要以水平方式传播。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PCR 耐药性 floR基因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环曲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兽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牛环曲病毒快速检测方法,针对牛环曲病毒的保守区域S基因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牛环曲病毒的RT-PCR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检测。结果显示,仅牛环曲病毒阳性模板扩增得到698 bp大小的目的条带,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牛环曲病毒S基因序列(登录号:MG957145.1)的同源性为97%。敏感性试验显示,该方法能检测到的最低核酸含量为1.36×10~4 copies/μL。利用该方法对采集自河南省部分地区的164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牛环曲病毒的检出率为9.15%(15/164)。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牛环曲病毒RT-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牛环曲病毒的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牛环曲病毒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S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力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及鼠源多抗的ELISA鉴定
《现代食品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制备强力霉素(Doxycycline,DC)人工抗原并获得免疫学特性良好的DC鼠源多抗血清。本试验采用琥珀酸酣法在DC分子上引入羧基基团,然后采用改进碳二亚胺法(EDC)将其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人工抗原,经紫外扫描(UV)和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其偶联效果,以30μg/只的剂量(人工抗原)免疫4只BALB/c小鼠,并对所获鼠源多抗血清采用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鉴定其免疫学特性。结果表明,人工抗原偶联效果良好,免疫的4只小鼠多抗血清效价均达到1:12800,且均有抑制效果,其中4号小鼠产生的多抗血清效果最佳,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24.75ng/mL,与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3.4%、3.8%、3.0%,与其他兽药及载体蛋白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3%,特异性良好。本试验成功合成DC人工抗原并获得免疫学特性良好的DC鼠源多抗血清,为后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花新品种豫红花1号的选育研究
《中药材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红花新品种。方法: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从多份红花种质资源中优选出试验材料ZHH03,经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高产示范,对其主要农艺性状、物候期、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评价,最终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红花新品种。结果:豫红花1号在2015~2017年河南省红花区域试验中,花丝药材平均产量305.14 kg/hm~2,籽实平均产量3 442.11 kg/hm~2,分别比对照卫红花地方品种增产15.16%和18.04%,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在2016~2017年河南省红花生产试验中,花丝药材平均产量为298.84 kg/hm~2,籽实平均产量为3 305.66 kg/hm~2,分别比对照卫红花地方品种增产17.82%和21.65%;在2016~2017年河南红花道地产区10亩(约6 667 m~2)高产示范试验中,花丝药材平均产量为324.30 kg/hm~2,籽实平均产量为3 395.10 kg/hm~2。种子含油量为35.0%,其药材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标准要求。结论:药油两用红花新品种豫红花1号具有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和综合抗性强等特点,于2018年1月通过河南省中药材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审定,是河南省通过审定的第一个红花中药材新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萌芽过程中芝麻主要成分的动态变化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芝麻萌芽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氨基酸分析仪和液相色谱分别测定芝麻脂肪酸、氨基酸和木脂素的组成和含量变化,并分析了芝麻脂肪品质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萌芽时间延长,粗蛋白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粗脂肪含量从萌芽初期的58. 5%下降到96 h时的27. 2%;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相对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萌芽6 h时达到最高,分别为45. 30%和0. 79%;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酸性氨基酸含量增加,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和碱性氨基酸含量减少;芝麻林素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而芝麻素含量在萌芽初期缓慢上升后逐渐下降;萌芽过程中,芝麻脂肪的酸价、过氧化值持续升高。上述变化规律可以为萌芽芝麻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Tth DNA聚合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活性鉴定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摘要:Tth DNA聚合酶具有聚合酶与反转录酶两种功能,而且耐高温,但是国内并未实现高效生产.本研究以粗提的嗜热栖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基因组为模板,采用PCR分段扩增和酶切连接的方法获得Tth DNA聚合酶基因全长序列;然后构建重组质粒pXT99b/Tth并转化表达菌E.coli DH5α,利用IPTG诱导Tth基因表达,并采用热处理、Ni2+柱纯化融合His-tag的Tth DNA聚合酶,最后利用PCR、RT-PCR鉴定其活性.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Tth DNA聚合酶基因全长2 505bp,成功表达并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重组Tth DNA聚合酶,1L发酵液所得粗酶液中,酶活性约有800 000U,酶的比活约为6 315U/mg.本研究最终实现了Tth DNA聚合酶的高效国产化并降低了实验成本.
关键词: Tth 基因克隆 Ni2+柱 Thermus thermophilus 酶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IbSSI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克隆及瞬时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 SS)在植物支链淀粉的合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主要负责支链的延伸.前期我们从甘薯中克隆到IbSSI基因并对其进行了表达分析及功能验证,发现该基因在甘薯中的表达受到外源蔗糖的诱导以及昼夜节律的调控.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染色体步移法克隆到IbSSI基因1 811 bp的启动子序列.PlantCARE在线分析表明IbSSI启动子序列富含TATA-box和CAAT-box两个基本元件,还含有与昼夜节律、光照、蔗糖、逆境响应及组织特异表达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将IbSSI基因全长启动子及其6个启动子5'端缺失片段分别替换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的CaMV 35S启动子并在本生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中进行瞬时表达.GUS染色结果表明不同长度片段的启动子驱动β-葡萄糖醛酸酶基因(GUS)表达的能力有所差异,其中-200 bp~-369 bp区段以及-1 015 bp~-1 304 bp区段可能存在着增强转录的重要顺式作用元件.本研究揭示了IbSSI基因受外源蔗糖诱导表达及昼夜节律调控的原因,并为进一步阐明IbSSI基因在甘薯淀粉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 IbSSI基因 启动子 顺式作用元件 瞬时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双指标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香椿红外指纹图谱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3个不同产地的香椿样品(T1 ~T13)的红外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不同产地香椿的红外光谱基本一致,主要显示为多糖、蛋白质、氨基酸和多酚的特征峰,但在3400~2800和1700~ 1000 cm-1波段范围吸收峰的数目、形状和强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产地香椿样品之间的共有峰率在27.78%~84.62%,变异峰率在0~160%.产地相近的T7和T1、T4之间有较高的共有峰率(均为84.62%)和很低的变异峰率(均为18.18%);产地相距较远的T5和T8、T10、T12之间有很低的共有峰率(≤31.25%)和很高的变异峰率(≥100%).聚类分析直观地将不同产地香椿样品分为四类,方法相对简便,但精度相对较低.因此,红外指纹图谱结合双指标序列法或聚类分析,可以作为鉴别不同产地香椿的辅助手段,为香椿产地鉴别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香椿 红外光谱 双指标序列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 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