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鸡内金多糖对尖吻鲈幼鱼生长、消化、肠道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探讨了鸡内金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Endothelium corneum gigeriae galli, PEGG)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幼鱼生长、消化、肠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为PEGG在尖吻鲈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在饲料中添加0 (对照组)、5 (低剂量组)、20 (中剂量组)和80 g·kg-1 (高剂量组)的PEGG饲喂体质量(11.85±1.66) g的尖吻鲈幼鱼8周。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拌喂PEGG能:1)明显提高尖吻幼鱼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且高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2)显著提升胃肠道中消化酶活性(P<0.05);3)改善肠道组织结构,皱襞高度、肌层厚度和皱襞宽度显著增加(P<0.05);4)提升肠道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谷胱甘肽(GSH)浓度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丙二醛(MDA)浓度显著下降(P<0.05);5)改善血清学指标,其中,各处理组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中剂量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明显下降(P<0.05)。综上,拌喂PEGG能够显著提升尖吻鲈幼鱼的消化和肠道抗氧化能力、改善血清生化水平,进而促进生长性能。在该实验条件下,PEGG最适添加量为20 g·kg-1

关键词: 鸡内金多糖 尖吻鲈 消化能力 抗氧化能力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北斗卫星船位监控系统数据的南海双拖渔船作业特征研究

海洋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船位监控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VMS)数据在渔船作业特征挖掘分析方面已有较多应用。本文以粤渔10000/10011双拖渔船2017年8月16日—9月16日的VMS数据为例,详细分析了该双拖渔船的作业状态,研究了航次和网次提取方法,并对捕捞强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粤渔10000/10011有4个航速区间,分别为<1.0 m/s、1.0~1.8 m/s、1.8~2.9 m/s和>2.9 m/s,对应渔船的抛锚和慢速、夜间拖网航速、白天拖网航速和巡航状态; 2017年8月16日—9月16日期间,粤渔10000/10011共进行了5个航次19个网次的拖网作业,其捕捞强度空间分布呈现近岸海域高离岸海域低的特征,且夜间拖网主要在离岸海域,白天拖网会转移到水深相对浅的近岸海域。

关键词: 南海 双拖渔船 船位监控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2020年春季广东省佛山市某养殖场人工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苗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因,该研究对患病大口黑鲈鱼苗肝脏组织中分离的一株细菌GZXR2020进行了分子鉴定,PCR扩增获得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全长序列,BLAST显示其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相应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高于99.5%和98.3%。根据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45个理化项目的鉴定结果、羊血琼脂平板溶血实验呈β-溶血的结果,进一步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并结合补充理化鉴定结果,可判断此分离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 veronii bv. sobria)。人工回归感染实验采用低、中、高3种菌液浓度(3×107、1.5×108和3×108 CFU·mL-1)进行腹腔注射攻毒,可分别导致7%、40%和100%的死亡率,证实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是引起此次大口黑鲈暴发性死亡的致病原。药物敏感性实验显示,在所检测的17种抗菌药物中,该菌株对大观霉素、氟罗沙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 gyrB基因 生理生化鉴定 人工回归感染 耐药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稻鱼综合种养的发展与展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是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大力发展推广,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中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本文通过概述稻鱼综合种养的原理及关键技术、主要模式、相关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阐述了稻鱼综合种养的贡献,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和普及,推进稻鱼综合种养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加强稻鱼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稻鱼综合种养产业的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稻鱼综合种养 模式 现状 效益 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积分安培法检测海带中的单糖、双糖和糖醛酸

食品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海带多糖水解液中岩藻糖、葡萄糖、氨基半乳糖、氨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果糖、核糖、乳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11种糖类化合物的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法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采用CarboPac PA10(250 mm×4 mm)作为糖分析柱,CarboPac PA10(50 mm×4 mm)作为糖保护柱,柱温为25℃,流速为1.0 mL/min,水-NaOH-NaAc组成三元淋洗液进行多级梯度淋洗。结果表明,11种糖在各自线性范围内R2不小于0.998 6,方法的检出限(RSN=3)在1.27~47.49 mg/kg之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78%,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9.35%~115.67%之间。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线性关系良好,灵敏度和精密度高,重复性好。

关键词: 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法 脉冲安培检测 海带 单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浮游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殖对养殖区及毗连水域的浮游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机制:贝类的滤食对浮游生物产生强烈的下行控制作用而降低浮游生物的数量;选择性捕食改变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贝类的排泄增加了水体中的营养元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贝类的生物沉积则导致硅(Si)元素的沉积和埋藏,改变了生源要素的比例,对硅藻等浮游植物产生了限制;贝类养殖设施的阻流作用使浮游生物在养殖区的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浮游生物被捕食的概率;贝类养殖显著增加了海鞘等滤食性附着生物的数量,从而也对浮游生物产生了影响。此外,还提出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浮游生物 选择性摄食 下行控制 附着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溶解氧水平下厚壳贻贝的贝壳开放行为和呼吸代谢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溶解氧浓度变化对厚壳贻贝(Mytiluscoruscus)摄食和代谢的影响,分析贝壳开放行为和呼吸代谢的相关关系,观察测定了8 mg/L、6 mg/L、4 mg/L、2 mg/L和1 mg/L溶解氧水平下厚壳贻贝贝壳开放程度、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并计算了氧氮比值。结果显示,溶解氧浓度在4mg/L及以上水平时,厚壳贻贝的贝壳持较大程度开放,而当溶解氧浓度降至2 mg/L及以下后,贝壳逐渐关闭;溶解氧浓度降至4 mg/L后,贻贝滤水率显著下降;溶解氧浓度在2~8mg/L间,贻贝耗氧率无显著变化,降至1mg/L后,耗氧率显著下降;排氨率与滤水率和耗氧率呈相反趋势,溶解氧浓度降至2mg/L后,贻贝排氨率显著上升;降至4mg/L后,氧氮比值显著下降;贝壳开放程度与滤水率、耗氧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厚壳贻贝可以适应一定范围内溶解氧浓度的波动,保持机体代谢水平相对稳定;当环境溶解氧降至1mg/L以下,机体无法再维持正常的代谢,厚壳贻贝部分关闭贝壳,以降低能量消耗,应对低氧胁迫。本研究可为厚壳贻贝低氧适应机制研究和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厚壳贻贝 能量代谢 滤水率 贝壳开放程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优化灰色模型的南海鸢乌贼资源丰度预测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巨大的开发潜力与经济价值使其在我国南海海洋渔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深入了解南海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变化情况并作出科学预测,文章选择构建灰色预测模型GM (1,N),结合海洋环境因子,对2013—2019年春夏季南海鸢乌贼生产数据进行拟合预测,使用Simpson公式和Fourier级数改造原模型背景值并对拟合值残差做修正。结果显示,在鸢乌贼CPUE预测上,普通GM (1,N)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78%,优化灰色GM (1,N)模型为2.54%;在2019年鸢乌贼CPUE预测上,优化灰色GM (1,N)模型将相对误差从普通GM (1,N)模型的4.79%降至1.87%。结果表明,优化的灰色模型较普通多因素GM (1,N)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为准确预测鸢乌贼资源相对丰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鸢乌贼 资源丰度 灰色模型 残差修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下金属的腐蚀电场诱发西伯利亚鲟摄食行为反应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鲟具有古老的电感受系统,但鲟的电感受功能一直是有争议和被忽略的研究方向。为确定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i)电感受在摄食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行为学的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殖的西伯利亚鲟对水下铝棒、绝缘铝棒和塑料棒的行为反应。西伯利鲟对水下铝棒、绝缘铝棒和塑料棒都产生了类似觅食的绕棒反应,且绕棒次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鲟对铝棒比对绝缘铝棒和塑料棒有更强烈吸吮棒表面的行为反应(P<0.01),鲟对铝棒的摄食偏好强度为2,而对绝缘铝棒和塑料棒的摄食偏好强度为0.96和0.28,表明水下腐蚀电场诱发了西伯利亚鲟摄食反应,鲟的电感受在摄食行为的最后阶段起到了饵料判别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对金属腐蚀电场的反应可以作为验证鲟电感受是否存在的一个行为模型,同时也对鲟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水下电场 电感受 行为谱 摄食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不同引进群体的凡纳滨对虾种虾形态差异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虾资源的好坏影响着整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产业的发展,从国外引进不同的种虾群体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我国的种虾资源.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种虾(所选种虾均为雌虾,在12~15月龄之间)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方法对4种不同来源的引进群体(PRIMO群体、SIS群体、厄瓜多尔群体和API群体)进行形态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的变异系数除了体质量外,其他均低于15.000%.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10个性状的比例参数中,头胸甲宽/头胸甲长和腹部宽/腹部长在4个种虾群体中无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PRIMO与SIS群体形态差异最小,与厄瓜多尔和API群体的趋异程度逐渐增加.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8.861%,其中,主成分1、2、3和4的贡献率分别为32.606%、23.982%、17.569%和14.704%.判别分析建立了4种不同来源的引进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33.3%~67.1%,P2为30.8%~69.5%,综合判别准确率为52.1%.4个凡纳滨对虾种虾群体在某些性状比例参数上差异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形态差异,但尚未达到亚种水平.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形态差异;多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