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斑节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与运行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斑节对虾循环水养殖可行性及应用发展价值,该研究自主设计蛋白分离组合装置、内循环流化床等关键工艺环节水净化装备,构建了技术先进、结构紧凑的斑节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针对其不同阶段生长特性及水环境需求,提出一种水质调控方法,科学投喂。运行试验120d,溶解氧浓度5.30~7.14mg/L,p H值7.23~8.44,氨氮浓度0.43~1.38 mg/L(稳定运行后),亚硝酸盐氮浓度0.15~0.56 mg/L(稳定运行后);斑节对虾在循环水养殖模式水生态环境下正常生长,先后经历快速生长期、稳定生长期及缓慢生长期,终末养殖密度3.02 kg/m2,取得高效养殖结果;终末饲料系数1.67,单茬每平方米利润34.78元,每平方米年利润69.56元(按1年2茬计),获得良好经济效益。该实践可为斑节对虾循环水养殖模式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水质 斑节对虾 循环水养殖 系统构建 运行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粗提物杀灭离体鱾新本尼登虫效果(英文)

生态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鱾新本尼登虫作为海洋鱼类的一种体外寄生虫,是海水养殖中主要的流行病原。为了探究盐度对鱾新本尼登虫成虫和幼虫活力的影响,以成虫和幼虫的累积死亡率为指标,检测了成虫和幼虫在四种盐度(0、10、20和30 ppt)胁迫下的活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测试了五种中草药猪苓、羌活、淡竹叶、牡丹皮和紫草的酒精粗提物离体杀灭鱾新本尼登虫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水温维持在22℃时,成虫和幼虫处于30 ppt的海水盐度下,在实验分别开始的8小时和5小时内,它们的累积死亡率均为0%,可以维持较好的活力,该结果可为鱾新本尼登虫的离体杀虫实验提供时间依据。另外,离体杀虫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6mg·L–1和8mg·L–1的羌活酒精粗提物分别在158.7min和135.7min之内可以杀灭100%的成虫和幼虫。淡竹叶、牡丹皮和紫草的酒精粗提物在浓度高于64 mg·L–1时才能杀灭所有的幼虫。猪苓提取物减少了成虫和幼虫的存活率。羌活提取物在浓度高于128 mg·L–1时可以完全抑制鱾新本尼登虫虫卵的孵化,但是,持续暴露在256mg·L–1的猪苓、淡竹叶和紫草粗提物下十天,虫卵的孵化率仍无显著变化。根据这些结果可以表明上述的几种植物粗提物可以作为水产养殖中控制鱾新本尼登虫感染的植物型药物的潜在来源。

关键词: 鱾新本尼登虫 植物提取物 抗寄生虫活性 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活度对轻腌大黄鱼源蜂房哈夫尼菌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Aw )对轻腌大黄鱼源蜂房哈弗尼菌碳源代谢的影响,利用Biolog GEN Ⅲ微孔板测定25 ℃、不同 Aw (0. 92、0. 93、0. 94、0. 95、0. 96、0. 97、0. 98)下该菌碳源利用情况,采用修正的 Gompertz模型拟合代谢曲线,获取动力学参数,结合平均颜色变化率及利用面积,探究其不同 Aw 下碳源利用效果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 Aw(0. 92 ~0. 98)下蜂房哈弗尼菌羧酸类(37. 3% )和氨基酸类(32. 6% )利用率均值较高,Aw 为0. 98 时菌株总体碳源利用能力最强,0. 96 时次之,剩余组由强到弱依次为 0. 95、0. 92、0. 93、0. 94、0. 97.各 Aw 下菌株生长利用的优势单一碳源主要有 L-岩藻糖、D-岩藻糖、L-鼠李糖、D-葡糖醛酸、乙酰乙酸、乙酸、D-丝氨酸、L-丙氨酸、L-天冬氨酸、N-乙酰-D-葡糖胺、L-组氨酸、D-葡糖-6-磷酸和 D-果糖-6-磷酸.随着 Aw 升高,菌株碳源利用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和迟滞期(λ)分别呈现增大和减小的趋势.通过调控底物碳源及环境因子等手段,探究蜂房哈弗尼菌碳源利用和生长动力学,可为靶向抑菌及大黄鱼产品工艺优化提供一定支撑.

关键词: 轻腌大黄鱼;特定腐败菌;蜂房哈弗尼菌;碳源利用;水分活度;生长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骤变对金钱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采用显微技术研究了盐度骤降(20盐度组投入5盐度组)、盐度骤升(20盐度组投入35盐度组)胁迫下,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Mitochondria-rich cells, MRCs)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低盐胁迫3 h MRCs长径[(9.517±1.390)μm]和短径[(7.150±1.448)μm]较对照组长径[(7.317±0.986)μm]和短径[(5.067±0.467)μm]显著增大(P<0.05),高盐胁迫6 h MRCs数量显著增加。显微结果表明,胁迫24 h鳃丝处于渗透机制的主动调节阶段;超微结构观察发现鳃丝分化出2种类型的MRCs:1)Ⅰ型MRCs,椭圆形,胞核形状不规则,内脊发达,顶端开口处于关闭或开放状态,主要存在于低盐环境;2)Ⅱ型MRCs,圆形,胞核规则呈圆形,具有多个顶端开口。具不同形状的线粒体,a型线粒体着色较浅,呈短粗状;b型线粒体着色较深,呈小的颗粒状,主要存在于高盐环境。综上所述,金钱鱼幼鱼对盐度骤变产生应答反应机制,通过MRCs体积、数量、形状结构,以及线粒体的形状结构变化共同维持内环境稳定。

关键词: 金钱鱼幼鱼 盐度骤变 显微结构 超显微结构 线粒体丰富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基因联合揭示海南鲌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南鲌(Culter recurviceps)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经济鱼类,由于受到近些年水利开发、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资源量快速下降,亟需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为保护和合理开发海南鲌种质资源,本研究采集了华南地区23个地理群体207尾海南鲌样本,测定了2个线粒体基因(Cytb和ND2)并从BarcodeofLifeDataSystem数据库获得相对应线粒体COI基因,结合多种分析方法(系统发育分析、分化时间估算、单倍型网状图、群体遗传分析和Mantel检验)对海南鲌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展开研究。系统发育分析和单倍型网状图表明华南地区海南鲌群体被分成3个谱系(I、II和III),其中谱系I和III由珠江的群体组成,谱系II由海南岛的群体组成。分化时间估算发现3个谱系之间的分化时间介于0.028–0.251Ma之间,表明华南地区更新世气候变化可能是造成海南鲌谱系分化的重要原因。群体遗传分析发现海南鲌群体之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511,P<0.001),并且符合距离隔离模式(R=0.348,P=0.0010)。群体动态历史分析表明,海南鲌群体可能在0.010–0.025 Ma经历了群体扩张,表明更新世的气候波动也影响了海南鲌的群体大小和分布。综上所述,海南鲌群体由3个谱系组成,更新世气候变化是导致3个谱系分化和影响海南鲌群体动态历史的重要因素。此外,海南鲌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也可能受到了空间距离的影响。

关键词: 海南鲌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多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巨须裂腹鱼5种组织乳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电泳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巨须裂腹鱼的生化遗传特性,丰富巨须裂腹鱼种质资源研究的内容,通过聚丙烯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巨须裂腹鱼5种组织(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所测样本鱼心脏LDH酶带数为6~7条、眼睛晶状体LDH酶带数为6~10条、肌肉LDH酶带数为5~7条、肝脏LDH酶带数为8~11条和肾脏中的LDH酶带数为8~10条;LDH-C基因只在肝脏中特异性表达。心脏MDH酶带数为4~8条、眼睛晶状体MDH酶带数为2~4条、肌肉MDH酶带数为3~4条、肝脏MDH酶带数为4~5条和肾脏MDH酶带数为4~7条。5种组织中LDH在肝脏中表达的酶带数最多,肝脏MDH酶带着色最深,表达活性程度最强。巨须裂腹鱼的LDH和MDH同工酶系统具有组织特异性和个体差异性。组织特异性主要体现在LDH和MDH酶带数目和表达活性程度不同两方面,与各组织执行特定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巨须裂腹鱼同工酶个体差异性可能是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能适应特殊生境的需要。研究结果可从生化遗传角度为巨须裂腹鱼制定种质标准和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 巨须裂腹鱼 乳酸脱氢酶 苹果酸脱氢酶 组织特异性 个体差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虾青素研究进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极磷虾是一种资源量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南极磷虾虾青素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活性,是天然虾青素的良好来源,在鱼类体色改变、免疫能力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南极磷虾虾青素的制备方法(有机溶剂法、酶解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等)、结构特征、生物活性、检测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激光拉曼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等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开展南极磷虾虾青素机理研究、关键技术和应用研发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南极磷虾虾青素的深度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虾青素 制备 结构特征 检测方法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氏拟乌贼成体副缠卵腺超显微结构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成体副缠卵腺的结构和功能,利用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其副缠卵腺的超显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副缠卵腺由腺壁组织、腺体小管和结缔组织组成,其中腺壁组织由柱状上皮细胞和肌肉细胞组成;腺体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环绕构成,上皮细胞内细胞器数量丰富,包括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等,管道数量众多且排列紧密,在管腔中可见大量杆状细菌和上皮细胞的分泌物质,管腔内壁着生微绒毛和纤毛;腺体小管外布满结缔组织,其中分布着少量血管和肌纤维。分析认为,莱氏拟乌贼副缠卵腺属于分泌型腺体,分泌物质包括形成卵鞘的凝胶状物质和为共生菌提供营养的物质;共生菌来源属于"水平传递",其分泌物质具有抗菌活性。

关键词: 莱氏拟乌贼 副缠卵腺 超微结构 显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流域草鱼和鲢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时空分布特征及温度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采用随机等距抽样,调查了2016—2018年珠江流域9个采样点共计90艘船每天的渔获物产量及销售额.采用kruskal检验、广义加性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peruniteffort,CPUE)时空变动特征及温度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珠江流域草鱼和鲢产量在总渔获中占比分别为(6.6±8.1)%和(4.4±5.0)%,销售额占比分别为(6.0±8.2)%和(2.5±2.6)%;草鱼和鲢CPUE分别为(5.5±7.3)kg·(艘·月)?1和(5.6±10.3)kg·(艘·月)?1.草鱼和鲢CPUE在珠江中上游江段显著高于河口区域(P<0.05),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时间变动主要受禁渔期影响;草鱼CPUE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而鲢呈下降趋势.与历史数据相比,草鱼和鲢在渔获物中的质量占比均有明显增加,这可能主要得益于增殖放流和禁渔期制度.

关键词: 渔业资源 时空格局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时间序列 气温 珠江流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酪氨酸酶基因(TYR)和多巴色素异构酶基因(DCT)的克隆表达与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我国鲆鳎鱼类中的一种主要养殖品种,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有时会发生无眼侧黑化(Melanism)、有眼侧白化(Albinism)的体色异常现象.本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体色相关的酪氨酸酶基因(TYR)和多巴色素异构酶基因(DCT)的cDNA序列,并对这2个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时空表达分析.实验获得了TYR基因编码区cDNA序列长度为1620 bp,编码539个氨基酸;DCT基因编码区cDNA序列长度为1551 bp,编码516个氨基酸.结果显示,TYR和DCT在20日龄前的鱼苗体内表达量较高,尤其是在变态关键时期(15~20日龄)表达量最高,30日龄时的表达量锐减到很低水平;在其他时期的皮肤组织中,这2个基因在有眼侧正常皮肤和无眼侧黑化皮肤的表达量最高,在有眼侧白化皮肤和无眼侧正常皮肤中表达量极低;在其他时期的其他组织中,在眼睛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在脾脏和肌肉中表达量极低.研究表明,TYR和DCT基因是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发生和有眼侧体色维持的关键基因.本研究为查明半滑舌鳎体色异常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半滑舌鳎;体色;酪氨酸酶基因(TYR);多巴色素异构酶基因(DC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