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斑石鲷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与初步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雌、雄性腺发育规律及特征,通过生物学解剖和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斑石鲷性腺的雌、雄分化与发育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斑石鲷的性腺发育为雌雄异体的分化类型:雄鱼精巢属于小叶型结构,共分为6个发育时期,养殖水温24~26℃,120日龄,全长56.1~64.5 mm出现输精管原基,180日龄时形成精小叶为精巢分化的解剖学标志,同期也发生细胞学上的分化,标志为初级精母细胞的形成。雌性性腺发育分为6个时期,养殖水温24~26℃,90日龄,全长30.4~49.5 mm原始性腺开始出现成簇发育的卵原细胞群,为卵巢分化的解剖学标志,150日龄出现卵巢腔的雏形,180日龄形成初级卵母细胞,标志着卵巢发生了细胞学上的分化。研究表明斑石鲷卵巢分化解剖学标志的出现早于精巢,在细胞学分化时间上精巢和卵巢大致同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草总黄酮对高脂条件下罗非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甘草总黄酮对高脂饲料造成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脂肪肝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随机将180尾健康无伤罗非鱼分成6组,即对照组、高脂饲料模型组和4个不同浓度甘草总黄酮组(0.05、0.10、0.50、1.00 g·kg-1甘草总黄酮),每组30尾。饲喂90 d后,采集罗非鱼各实验组肝,测定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甘油三酯(TG)含量、总胆固醇(TC)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中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核转录因子-κB C-Rel (NF-κB C-Rel)蛋白表达水平,RT-PCR法测定肝中微粒体甘油三酸酯转移蛋白(MTTP)和载脂蛋白B100(ApoB100)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饲料模型组罗非鱼肝匀浆中TG、TC、MDA含量极显著(P<0.01)升高,GSH活性、SOD活性、T-AOC水平均极显著(P<0.01)降低;MTTP和ApoB100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或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NF-κB P 65和C-Rel蛋白表达水平升高。饲料中加入甘草总黄酮后,与高脂饲料模型组相比,罗非鱼肝中GSH活性、SOD活性、T-AOC水平不同程度提高,TC、TG、MDA含量和NF-κB P65、C-Rel蛋白表达水平不同程度降低,MTTP和ApoB100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以0.50 g·kg-1甘草总黄酮组效果较好。说明甘草总黄酮对于罗非鱼脂肪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缓解高脂饲料造成的脂肪肝损伤。
关键词: 甘草 总黄酮 罗非鱼 脂肪肝 基因表达 Western blottin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工船视域盲区分析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改装设计的养殖工船因养殖需要在主甲板上增设了多个吊机,而且高度已经对驾驶室视线形成了遮挡,位于船中的海工吊及前部的起重机小吊形成的遮挡比较分散,两个遮挡区域之间的角度小于5°,常规的作图方法满足不了法规中对视域的要求,如果通过改变吊机布置位置来达到要求会影响船舶功能。为解决养殖工船视域盲区间角度小于5°问题,在实现主甲板上吊机功能前提下,通过合并两个区域,达到了两个盲区之间角度大于5°的要求。此方法可将视域中多个分散的小角度视线盲区合并,以达到法规对于盲区之间的角度小于5°的要求,此作图方法可应用于对类似于养殖工船甲板布置的船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紫贻贝免疫活性肽的制备工艺
《中国海洋药物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紫贻贝免疫活性肽的酶解制备工艺。方法本研究以紫贻贝(Mytilus edulis)为原料,选用5种不同的蛋白酶对其进行酶解,以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和酶解液中活性肽的浓度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紫贻贝免疫活性肽(Mytilus edulis immunomodulatory peptides, MIP),同时采用CCK-8和中性红吞噬实验对其免疫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实验数据表明,胰蛋白酶为最适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43.7℃,p H 8.9,时间3.2 h,加酶量3 000 U/g。在此条件下,100μg/mL MIP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相对增殖率为92.4%。CCK-8结果显示,MIP对RAW264.7细胞无毒性作用且能显著促进细胞增殖。当MIP浓度为100μg/mL时,中性红吞噬指数可提高至1.22。同时,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MIP可以刺激细胞分化形成伪足,细胞形态以不规则多边形为主。结论 MIP对RAW264.7细胞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活性。
关键词: 紫贻贝 免疫活性肽 响应面法 RAW264.7巨噬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广义加性模型研究影响罩网沉降性能的因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了解罩网网具沉降性能,为罩网模型试验的开展及渔具渔法的改进提供参考,该研究于2016年3月在南海中南部进行海上试验,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对罩网沉降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自由沉降是影响网具总沉降深度的更为关键的因素。2) 90.0~119.9 s是较为适宜的自由沉降时间。3)自由沉降速度先短时间内增大后逐渐减小,最大值出现在沉降第10秒;阻尼沉降速度在前50 s相对稳定,之后迅速降低。4)自由沉降时间、风速、风流向夹角对自由沉降深度影响显著;自由沉降时间、风速、渔船漂流速度、风流向夹角对阻尼沉降深度影响显著。研究表明:1)风速、风流向夹角对自由沉降深度与阻尼沉降深度的影响是复杂且非线性的,它们可能通过波浪和改变船、网相对位置影响网具沉降。2)渔船漂流速度对阻尼沉降深度影响显著,它可能会影响罩网网口的闭合程度与网具绞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水生野生动物的主动保护与被动保护
《湖泊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十多年来,人们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保护地建设、迁地保护、人工保种、人工驯养、人工繁育、人工养殖、增殖放流、生态修复等保护方式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这反映了人们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目标、保护方式认识不一致甚至对立的问题,而其根本在于缺乏一个能够适应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需求和特征的理论话语体系.本文基于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目标认知和设置的差异,基于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人工干预方式的差异,尝试以"物种保护与生态保护"、"主动保护与被动保护"两个维度为框架建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理论话语体系,然后着重分析水生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中的主动保护与被动保护的状况与成效,指出部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地由于其整体生态格局已被改变或依然处于恶化的趋势中,并且无法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导致了相应水生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效果不理想,而获得足够主动保护努力介入的物种在获得人工保种、人工繁育、人工养殖之后,其物种灭绝的风险已基本解除,甚至部分已野外绝迹物种还存在野外种群重建的机会.而后,以长江三种鲟鱼的保护和效果为例,对比展示了主动保护对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建议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而言,在不遗余力抓保护地建设等被动保护的同时,更要积极地推动人工繁育、人工养殖等主动保护来对物种兜底.
关键词: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 物种灭绝 保护地建设 人工繁育 人工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鞍带石斑鱼isg15基因cDNA克隆及其在虹彩病毒感染下的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PCR和RACE技术首次获得了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15,isg15)全长序列.isg15基因序列长为910 bp,包含一个468 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15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7.09 kDa,理论等电点为9.33.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鞍带石斑鱼ISG15蛋白包含2个类似泛素结构域,且C末端具有高度保守的"Leu Arg Leu Arg Gly Gly(LRLRGG)"结构域.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鞍带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E.coioides)isg15的相似性最高,为88.24%,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isg15的相似性分别为61.18%和60.5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鞍带石斑鱼健康组织中的isg15表达,以及虹彩病毒(iridovirus)感染后不同时间脾脏和肾脏中的isg15表达变化.结果显示,isg15在血液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肝脏、肾脏等组织中的表达量较高.经虹彩病毒感染后,isg15在脾脏和肾脏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在72 h到达最高水平,说明isg15在鞍带石斑鱼防御虹彩病毒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鞍带石斑鱼isg15基因的分析和表达模式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isg15基因在硬骨鱼体内的抗病毒调控机制,为鞍带石斑鱼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虹彩病毒;isg15;抗病毒功能基因;免疫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血清素对刺参繁育效果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在刺参(Apostichopus20japonicus)人工促熟期间,向刺参体内注射血清素对刺参繁育效果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设置20、50、100和200μg/g亲参体重的4种血清素注射剂量,每种剂量又按每5、10、15和20d注射1次。以注射生理盐水的刺参为对照组,不做处理的刺参作为空白组。实验结束时,对亲参进行阴干流水升温刺激,诱导亲参排放精卵,检测雌参的繁殖力指标和子代质量指标。结果显示,所有注射血清素的实验组雌参排放率均高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和未处理的空白组,其中,按50μg/g亲参体重的剂量每1020d注射1次,雌参排放率和平均产卵量最高,分别为(33.3±1.9)%和(637.0±111.1)万粒/头亲参,显著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测定该组和空白组的子代质量指标,该组的卵子卵径、受精率、受精卵孵化率、9日龄幼体体长和幼体附着变态率分别为(165.0±3.5)μm、(93.0±1.5)%、(82.7±1.2)%、(856.0±24.8)μm和(24.0±1.9)%,与空白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人工促熟期间向刺参体内注射血清素,可促进刺参性腺发育,提高繁育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乳在罗非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恩诺沙星乳新剂型及其去乙基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罗非鱼(Oreochroms mossambcus)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及分布,在(30±1)℃养殖水温下,对罗非鱼单次口灌10 mg/kg恩诺沙星乳,在0.5、1、2、4、6、8、12、18、24、48、72、96、120、144、168 h取样,样品处理后以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研究显示:恩诺沙星在罗非鱼血浆中的达峰时间(Tmax)为2 h,峰浓度(Cmax)为4.38 mg/L;环丙沙星在罗非鱼血浆中的Tmax为8 h,Cmax为0.1 mg/L;恩诺沙星在罗非鱼肝、脑、肌肉、肾中的Tmax分别为1、2、4和6 h,Cmax分别为12.37、4.31、6.22和7.82 mg/kg,消除方程分别为C=3.96e-0.0232t、C=7.52e-0.0253t、C=6.04e-0.015t、C=2.73e-0.0205t;环丙沙星在罗非鱼肝、肌肉、肾中的Tmax分别为4、6和6 h,Cmax分别为0.39、0.15和0.23 mg/kg,消除方程分别为C=0.11e-0.0186t、C=0.29e-0.0184t、C=0.17e-0.0132t。结果表明,恩诺沙星乳在罗非鱼体内吸收迅速,大部分以恩诺沙星原药代谢出体外,仅有3.22%~6.03%恩诺沙星被代谢成环丙沙星,虽然环丙沙星含量低但在罗非鱼体内比恩诺沙星更难消除;建议罗非鱼以10 mg/kg口灌恩诺沙星乳用于疾病的防治。
关键词: 恩诺沙星乳 罗非鱼(Oreochroms mossambcus) 药代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西洋鲑和虹鳟不同部位中虾青素和脂肪酸的比较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养殖大西洋鲑(Salmo salar)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不同部位(鱼皮、背肌、腹肌和尾肌)中虾青素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大西洋鲑和虹鳟肌肉样品中虾青素的立体异构体组成(3S,3′S∶3R,3′S∶3R,3′R≈1∶2∶1)与化学合成虾青素相当。大西洋鲑和虹鳟肌肉中的虾青素均以游离态全反式结构存在,而鱼皮中为游离态和酯态;虹鳟肌肉中虾青素含量[(8.31±0.98)~(11.23±1.98) mg/kg]高于大西洋鲑[(7.12±1.32)~(9.17±2.04) mg/kg],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鱼皮中虾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大西洋鲑(P<0.05);2种鱼尾肌中虾青素含量最高,背肌和腹肌次之,鱼皮中最低。大西洋鲑和虹鳟中脂肪酸组成丰富,但不同部位间存在差异,背肌和腹肌中脂肪酸种类较多,含有16~18种脂肪酸;此外,2种鱼的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虹鳟腹肌和背肌中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大西洋鲑(P<0.05),特别是C18∶3 n-3(α-亚麻酸)和C22∶6 n-3(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大西洋鲑(P<0.05);2种鱼多烯指数、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值无显著差异,且不同部位间也无显著差异。综上,养殖大西洋鲑和虹鳟体内的虾青素主要来源于化学合成虾青素,虹鳟中虾青素、α-亚麻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较高于大西洋鲑,不同部位间存在差异,但它们均为优质的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关键词: 养殖虹鳟 养殖大西洋鲑 不同部位 虾青素 异构体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