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连续柱塞流构建湿地设计及启动运行效果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通过构建一组由前置池、上行流Ⅰ区、上行流Ⅱ区组成的连续柱塞流构建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处理,研究了该湿地系统在启动运行阶段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并通过API酶活性测定方法监测了湿地内生物膜形成动态过程。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0.58 m3/(m2·d)运行条件下,构建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TN、TP、COD和Chl a的去除率分别为33.07%~51.55%、40.12%~72.58%、32.04%~56.98%和38.40%~78.40%;湿地植物根系、根区基质和非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可检测到15种与氮、磷和有机质降解相关的胞外酶,而且胞外酶种类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酶综合指数随运行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植物根系和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在60 d基本形成并达到稳定,非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在80 d还未达到稳定;根系表面、根区基质生物膜的胞外酶种类数、Shannon指数和综合酶指数均显著大于非根区,但根系表面与根区基质之间差异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胁迫对河蚬摄食率及鳃ATP酶活力变化研究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盐度胁迫对贝类的影响,以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对象,研究不同盐度胁迫下河蚬的摄食率以及鳃Na+/K+-ATP酶、Ca2+-ATP酶和Mg2+-ATP酶活力的变化规律,评估河蚬的耐盐性能,筛选适宜评价淡水双壳贝类耐盐性能的指示指标。结果显示,盐度5、15和25组河蚬摄食率均出现极显著下降拐点(P<0.01),分别为2.11×108、1.09×108、7.68×107个·(g·h)-1;盐度5和15组,鳃3种ATP酶活力在4 d时均达到最大值(P<0.01),鳃Na+/K+-ATP酶与Mg2+-ATP酶第5天恢复到初始值附近(P>0.05),鳃Ca2+-ATP酶第7天恢复到初始值附近(P>0.05)。盐度25组鳃3种ATP酶活力4 d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上升现象(P<0.05)。盐度25组胁迫7 d时出现大量死亡,存活率仅19%。推测盐度5对河蚬产生胁迫,盐度15附近是其高盐耐受临界值。摄食率变化与河蚬耐盐性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当摄食率下降超过50%时,贝类开始出现死亡现象,提示该盐度已超出贝类盐度耐受范围,因此摄食率可作为贝类耐盐性能的指示指标;鳃Na+/K+-ATP酶若4 d内不出现活力上升,预示已超过河蚬的耐盐极限,亦可作为贝类耐盐性能指示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选育群体世代间遗传差异的微卫星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背景及其选育群体世代间的遗传变异,采用13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分析了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3个不同选育世代(F2、F4和F6世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与高要(GY)、惠州(HZ)、茂名(MM)和无锡(WX)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F2、F4和F6 3个选育世代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Shannon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等遗传多样性参数均呈现出随着选育世代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仍表现为高度多态性(PIC>0.5);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依次为GY群体> MM群体> HZ群体> WX群体,其中GY群体、MM群体和HZ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3个选育世代;随着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世代增加,世代间遗传距离(Da)逐渐增大(F2~F4的Da=0.155 6,F4~F6的Da=0.375 7),遗传分化系数(FST)也逐渐升高(F2~F4的FST =0.036 4,F4~F6的FST =0.111 1);在UPGMA系统进化树中,3个选育世代群体与HZ群体、GY群体聚为一支,说明它们的遗传背景相近;罗非鱼"粤闽1号"3个选育世代母本的与4个地理群体中的GY、HZ和MM群体之间遗传分化中等,与WX群体之间遗传分化较大。研究表明: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群体在选育过程中遗传多样性出现下降趋势,遗传分化不断加剧,F6与F2、F4遗传分化中等,但仍保持着较高遗传多样性,具有进一步选育潜力;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中GY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与选育群体F6的遗传距离适中(Da <0.54),可作为潜在的引种群体与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群体进行杂交,从而提高其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即食虾干加工过程脂质变化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即食虾干加工过程中脂质的变化情况,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分别取鲜虾、煮虾、干燥2 h、干燥4 h的样品,对总脂含量、脂质组成、脂肪酸组成、酸价(acid value, AV)、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 POV)、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鲜虾总脂含量为8.74 g/100 g(干基计),在煮制和干制过程中变化不显著(P>0.05)。脂质组成发生明显变化,煮后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而磷脂比例显著升高(P<0.05)。在干制过程中,磷脂比例呈下降趋势,游离脂肪酸比例呈上升趋势,而胆固醇比例相对稳定。脂肪酸组成在加工过程总体变化较小,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干制阶段含量有所减少,相对地提高了饱和脂肪酸含量。虾干加工过程中,POV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AV在煮后急剧下降,而干制后增加,TBARS一直上升。因此,虾干加工过程中煮制和热风干燥会影响脂质组分的比例,同时引起脂质的氧化分解。为即食虾干加工工艺的优化、品质控制及风味形成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消化方法在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对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进行评价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食物过敏原自身特性及其对过敏人群免疫系统的影响.模拟消化实验是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的有力手段.食物过敏原蛋白的消化稳定性为其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但并非所有食物过敏原均具有较强的消化稳定性.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一方面取决于过敏原蛋白在通过消化道时的消化稳定性,另一方面取决于消化产物中具有免疫刺激能力的过敏原表位的丰度.不同模拟消化方法的应用对食物过敏原的消化结果及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体内及体外模拟消化方法的优缺点及在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食物过敏原消化稳定性与其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的关系.以期对食物过敏原致敏性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食物过敏原;体内模拟消化;体外模拟消化;潜在致敏性评价;抗消化肽段;过敏原表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氮、磷收支的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净化效果评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池塘循环水养殖与人工湿地相组合,是将养殖生产与净化养殖废水并举的新思路,研究该组合系统中氮、磷物质的源-汇作用,对系统工艺参数的设置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研究了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氮、磷生源要素的流向与收支,并通过氮、磷收支评价人工湿地对池塘尾水净化效果.研究表明:在5个月的试验周期内,饲料投入是该养殖系统氮、磷收入最主要的途径,分别占总收入的65.61%和81.44%,其次是水体中带入的氮、磷.在试验初期,由于养殖生物与湿地植物的生物量较小,因此其对系统的氮、磷收入部分贡献较小.沉积物蓄积是氮、磷最主要的支出途径,占总支出氮、磷的比例为28.60%和42.23%;其次为养殖生物的收获,占总支出氮、磷的26.05%和30.77%;人工湿地植物与基质蓄积的氮、磷占总支出的15.81%和16.11%;通过池塘底泥渗漏损失的氮、磷较少.人工湿地对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3.72%~66.32%、36.35%~72.40%、44.69%~57.32%,且氨氮与总氮的去除率受温度影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池塘尾水有显著的净化效果,可通过植物收割、基质移除等方式去除系统内未被有效利用的氮、磷,减少池塘内源性氮、磷的蓄积.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养殖模式.
关键词: 池塘循环水养殖 人工湿地 净化效果 氮磷收支 沉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西南区水域增殖放流回顾与对策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作为修复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西南区域已持续开展多年,但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本文基于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信息采集系统中的数据,对2016—2019年西南区增殖放流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1) 2016—2019年西南区共对其56处江河、湖、水库进行了增殖放流活动,涉及95种水生生物,包括鱼类92种,两栖类1种,龟鳖类2种,隶属于8目15科54属。(2) 4年间总计放流53890.15万尾,投入资金27128.16万元,其中鲤科鱼类居多。(3)放流的水生生物中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主,放流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中以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为主。(4)放流的规格大多为1~15 cm,放流的时间集中在秋末冬初。(5)从西南区4年间总体放流种类与数量来看,其放流的目的以促进渔民增收及生物净水为主;从西南区各水域放流种类来看,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特有鱼类。结果表明,西南区2016—2019年增殖放流活动中在放流种类的选择、时间、规格、效果评估、社会宣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从制定放流规划到放流效果评估整个增殖放流过程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西南区开展增殖放流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后续开展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参优1号"新品种在不同盐度下的代谢特征和适应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测定盐度为14~40条件下,刺参"参优1号"苗种的生长、存活、呼吸代谢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差异,确定其适宜和最适盐度条件及其盐度适应机制。结果显示,盐度为23~40时,3020d苗种的存活率(SR)均为100%;盐度在16以下时,苗种全部死亡。盐度为23~40时,苗种的特定生长率(SGR)为正值;盐度为29~37时,SGR较高,为0.9932%/d,盐度为20以下时,SGR降为负值。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随盐度的变化呈现出以32为波谷"M"型变化,盐度为32条件下的RO和RN分别为0.0130和0.0013820mg/(g·h)。不同盐度组刺参的O:N值均为8左右,O:N值随盐度升高无显著差异。盐度的升高和降低会引起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苗种适应盐度胁迫过程中,各盐度组SOD活性的峰值一般在020d出现,而ACP、AKP活性在第10天出现峰值,LZM活性的峰值在10~2020d。研究表明,刺参"参优1号"适宜的生长盐度为23~40,最适盐度范围为29~37,盐度变化会导致苗种呼吸代谢和免疫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将为刺参"参优1号"苗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刺参“参优1号” 盐度适应 生长 呼吸代谢 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密码子优化策略的无乳链球菌表面蛋白LrrG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高效获得可溶性无乳链球菌表面蛋白(LrrG),通过密码子优化及构建LrrG基因优化后的pCzn1-LrrG重组表达载体,并转染至BL21(Plys)感受态细胞中,高效表达了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GBS)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LrrG)。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并人工合成LrrG全基因序列,经双酶切后插入至表达载体,将优化后的重组质粒pCzn1-LrrG转染至感受态细胞进行原核表达,经裂解和纯化后获得上清重组蛋白LrrG。结果表明:PCR扩增得到2 286 bp的优化LrrG基因片段,构建的重组质粒pCzn1-LrrG经双酶切获得约4 400 bp和2 286 bp两条片段,与预期值相符;重组载体的测序结果与优化后的基因碱基序列比对结果完全一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未发生突变;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8 000的LrrG重组蛋白,与理论值相符,且优化后LrrG重组蛋白具有GBS抗原反应原性;通过亲和层析纯化LrrG上清蛋白后,发现优化后可溶性LrrG蛋白表达量较优化前提高了2.2~3.8倍;利用优化后的LrrG蛋白免疫罗非鱼后,发现其对罗非鱼抗GBS感染具有61.54%~69.23%的相对免疫保护率。研究表明,按照大肠杆菌密码子优化GBS表面蛋白LrrG,可有效提高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且优化后的LrrG重组蛋白仍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结果为基于LrrG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LrrG蛋白 密码子优化 重组蛋白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栀子苷对双酚A致鲤鱼肝毒性的保护作用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浓度栀子苷对双酚A(BPA)致鲤鱼(Cyprinus20carpio)肝毒性的影响,为鱼类保肝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以75条鲤鱼为试验材料,设5个处理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0.520mg/L20BPA暴露)及栀子苷处理组(BPA+栀子苷),其中,栀子苷设低(1.2520g/kg)、中(2.5020g/kg)、高(5.0020g/kg)3个浓度,养殖7020d后,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K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水平,以及肝脏中fatp1、fas、ppar-α、nrf2、keap1、ho-1、tlr1、myd88、il-1β、il-6和il-10基因的表达量,来评价栀子苷对鲤鱼肝毒性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鲤鱼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饵料系数显著增高(P<0.05,下同),而联合投喂3种浓度的栀子苷可显著提高特定生长率,降低饵料系数,改善鲤鱼的生长情况。与模型组相比,饲喂中、高浓度的栀子苷显著降低鲤鱼血清中GPT、GOT和AKP活性,缓解鲤鱼肝损伤的程度。饲喂低、中浓度的栀子苷显著降低血清中TG和LDL-C的水平和肝组织中fatp1和ppar-α基因的表达量,增加血清中HDL-C的含量,改善了鲤鱼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同时,经过3种浓度的栀子苷处理后,肝组织中SOD活性和nrf2、ho-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keap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表明栀子苷对双酚A引起的肝脏氧化应激有缓解作用。此外,饲喂3种浓度的栀子苷较模型组显著下调了myd88、il-1β和il-6基因的表达量,但显著上调了il-10基因的表达,抑制了鲤鱼肝脏的炎症反应。【结论】栀子苷可不同程度缓解双酚A引起的鲤鱼肝毒性,并通过改善肝脏脂质异常代谢,增强抗氧化能力,抑制炎症反应等,减轻鲤鱼肝损伤程度。考虑到实际生产成本,推荐以中浓度(2.5020g/kg)的栀子苷作为保肝药物的筛选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