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fbxo32基因在traf6缺失斑马鱼肝脏中的表达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fbxo32在肝脏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traf6缺失斑马鱼Danio rerio肝脏的组织切片分析,结果显示斑马鱼traf6缺失个体表现出明显的肝萎缩特征,包括肝脏组织结构松散、肝细胞排列不规则及缺少肝脂肪滴等症状。同时荧光定量实验表明fbxo32 mRNA在检测过的野生型斑马鱼组织中均有一定量的表达,在肝脏中表达量较低而在卵巢中表达量较高。而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 fbxo32 mRNA在traf6突变体斑马鱼肝脏中的表达量上调超过100倍。进一步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fbxo32 mRNA的信号主要集中于肝脏细胞,而在血细胞中则没有检测到信号。特别是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 fbxo32 mRNA在traf6突变型斑马鱼肝脏中的信号明显增强。实验结果表明traf6缺失能引起fbxo32基因的上调表达,并会导致traf6突变型斑马鱼肝脏发育异常并发生萎缩。
关键词: 肝脏萎缩 fbxo32 traf6突变体 原位杂交 斑马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声呐数据提取磷虾捕捞深度方法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确定拖网深度、提高捕捞效率、降低渔业生产成本,文章根据声呐设备元数据(Metadata)提出一种提取指定鱼类目标最佳捕捞深度的方法。声呐设备元数据结构较为复杂且包含大量与目标捕捞对象无关的冗余数据,该研究通过分析简化了原始数据,计算和提取出海底深度、目标强度等信息,根据目标渔业资源类型确定有效数据范围及噪声数据范围,过滤噪声数据后以统计图形式展示有效数据,统计各个深度下的目标渔业资源量,构建深度与目标渔业资源量的关系,由多种方法计算并预测最佳捕捞深度。结果显示,在实验数据调查区域内,磷虾(Euphausia superba,目标强度-69.5~-40.8 dB)的最佳捕捞深度为172.9~187 m。由一段时间内某海域中探测到的声呐数据,可快速计算出该海域内目标渔业资源的最佳捕捞深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中六溴联苯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分析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水产品中痕量水平六溴联苯(hexabromobiphenyls,HexaBBs)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对HexaBBs在不同水产品中的蓄积差异性进行特征分析。对前处理方法的提取试剂、超声时间、固相萃取小柱以及毛细管色谱柱的类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乙酸乙酯为提取试剂、超声时间为10 min,采用硅胶柱净化,经配有DB-17MS色谱柱的气相色谱分析效果最佳。5种HexaBBs在0.20~10.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方法检出限为0.50 μg/kg,定量限为1.00 μg/kg。在1.00、5.00 μg/kg水平下加标回收率在77.15%~118.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56%~13.32%之间。本方法可用于定量分析水产品中残留的痕量HexaBBs,并且发现HexaBBs在不同营养级的水产品间存在蓄积性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水生模式生物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毒理学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环境化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及生物体产生的危害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关注.此类物质能够富集在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传递产生生物放大效应,进而引发"三致"作用、发育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等.水生模式生物具有饲养成本低、生理周期较短、繁殖量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POPs毒理学评价.本文聚焦斑马鱼、青鳉鱼、非洲爪蟾等几种水生模式生物,对其在POPs毒性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包括POPs所致骨骼发育畸形、心血管系统病变、性腺发育异常等发育毒性,卵黄蛋白原的诱导、性腺指数、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等内分泌干扰效应以及神经行为异常等相关研究内容,希望为POPs污染现状评估以及毒理效应的深入探索、疾病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资料参考,并对该领域研究过程中生物模型的筛选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水生模式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斑马鱼;青鳉鱼;非洲爪蟾;毒理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育种基础群体收获体重的未知亲本组效应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属国外引进种,国内引进群体间(内)的亲缘关系及其遗传背景不清楚。为分析凡纳滨对虾基础群体中这些未知亲本组(unknown parent group,UPG)的效应,本研究收集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差异较大的3个凡纳滨对虾群体作为奠基者群体,通过双列杂交方法构建育种基础群体,利用p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based on pedigree)、包含遗传组的 pBLUP-GG (pBLUP with genetic groups),ssGBLUP(single step genomic BLUP)和包含 Metafounders 的 ssGBLUP-MF (ssGBLUP with Metafounders)等 4 种模型,对比分析UPG对基础群体收获体重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值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pBLUP模型获得的加性遗传方差(22.58±4.39)和遗传力(0.91±0.10)最高,与之相比,pBLUP-GG、ssGBLUP、ssGBLUP-MF模型获得的加性遗传方差降低了 16.25%~61.20%,遗传力降低了 15.38%~46.15%。5折交叉验证结果表明:pBLUP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最低(0.64~0.68),与之相比,其他3种模型的预测准确性高7.25%~10.53%;pBLUP模型的预测偏差较大(1.06~1.19),其他3种模型的预测偏差降低了 2.83%~7.56%。综上所述,与pBLUP模型相比,在模型中考虑UPG效应可避免基础群体收获体重加性遗传方差组分被高估,且进一步提高了 EBV (GEBV)的预测准确性。本研究旨在为准确评估凡纳滨对虾育种基础群体的遗传参数提供可借鉴的遗传评估模型和方法。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生长 未知亲本组效应 遗传参数 单步基因组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庆七里湖湿地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生态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水位、水温等因子对七里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0年分别在高水位(丰水期)、平水位(平水期Ⅰ、Ⅱ)和低水位(枯水期)对七里湖展开4次鱼类调查,同步进行水域生态环境采样。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47种,隶属4目10科36属,鲤科鱼类占65.96%,60%以上为淡水定居性鱼类,主要栖息在中上层水域,以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为主,其中似鳊(Pseudobrama simoni)为第一优势种。丰水期和平水期鱼类平均物种数分别为35和33种,均显著多于枯水期的22种(P<0.05);丰水期平均渔获数量为1008尾,显著高于平水期、枯水期的662尾、594尾(P <0.05),平均渔获重量不同水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丰水期鱼类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但优势度指数仅0.14,显著低于枯水期(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枯水期鱼类物种组成为类群Ⅰ,丰水期与平水期为类群Ⅱ,且类群Ⅰ与类群Ⅱ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总体上,丰水期鱼类群落多样性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水位、水温、总磷和透明度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重要环境因子(P<0.05)。
关键词: 七里湖湿地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影响因子 聚类分析 冗余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骤变对花鲈血清及肝脏代谢酶、抗氧化酶活力及皮质醇含量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血清和肝脏中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力以及血清皮质醇含量对盐度骤变的响应,设置两种盐度变化处理方式:1)盐度18骤降至0并持续7 d,然后再骤升至盐度33并持续7 d; 2)盐度18骤升至33并持续7 d,然后再骤降至盐度0并持续7 d。分别在盐度骤升和骤降处理后0、0.5、1、3、7 d时取样,测定花鲈血清和肝脏中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以及血清皮质醇含量。结果显示,在盐度大幅度骤变条件下,花鲈代谢酶、抗氧化酶活力以及皮质醇含量都发生变化。在大部分骤变条件下,酶活力和皮质醇含量均随时间推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明花鲈在盐度骤变时产生了应激反应;但在处理后3~7 d,酶活力和皮质醇含量可恢复至处理前水平,表明花鲈对盐度骤变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花鲈在遭遇养殖环境中盐度骤降变化时,可以较快地恢复,说明该品种对低盐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花鲈 盐度骤变 代谢酶活力 抗氧化酶活力 皮质醇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copath模型的太湖鲢鳙生态容量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是实施净水渔业的重要增殖种类,依据增殖种类的生态容量进行科学放流,可保障净水渔业的实施效果。为指导太湖净水渔业的实施,于2017—2018年开展了太湖渔业资源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构建太湖Ecopath模型,估算太湖鲢鳙的生态容量,并研究了太湖鲢鳙的生物量变化对太湖生态系统总体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前太湖鲢鳙生物量为10.21 t/km2,鲢鳙生物量增长至5.054倍时达到生态容量51.6t/km2,表明当前鲢鳙增殖放流规模不足,仍有较大的增殖潜力。达到生态容量时太湖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从2.548降低至2.230(变化值为0.318);系统杂食性指数(SOI)、系统连接指数(CI)、Finn循环指数(FCI)和Finn平均路径长度(FMPL)等指数变化较小;表明鲢鳙达到生态容量时对生态系统结构影响较小,同时有助于生态系统趋向成熟发展。进一步分析显示,控制刀鲚生物量保持在9.49 t/km2时,鲢鳙生态容量可大幅增长至206.4 t/km2,且生态系统发展进一步趋近成熟稳定。
关键词: Ecopath模型 太湖 生态容量 增殖放流 鲢鳙 大水面 生态渔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渔船轨迹的阿根廷滑柔鱼捕捞强度空间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渔船捕捞行为与空间分布,为其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文章采用2018年1—5月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分析渔船捕捞行为特征,基于数据挖掘方法识别鱿钓渔船作业轨迹点,统计和绘制鱿鱼渔场捕捞强度分布图,分析了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各月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阿根廷滑柔鱼鱿钓渔船速度呈明显的双峰分布;2) 1—4月是阿根廷滑柔鱼渔汛期,作业渔船投入的捕捞努力量最多,中国大陆渔船2—4月捕捞强度高,其他国家和地区渔船高强度主要集中在4—5月;3)各月捕捞努力量存在空间自相关并呈现显著聚集分布模式;4)热点分析表明,2018年1—5月研究区域的捕捞努力量高值和低值均存在聚集分布,鱿钓渔船捕捞热点区域呈南移趋势。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 捕捞强度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三角河网链状硅藻物种组成及生态特征
《生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珠三角河网水域是珠江之水流入南海的必经之地,于2012年和2015年对该水域的链状硅藻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共发现链状硅藻18种(包括变种和变型),颗粒沟链藻是该水域的绝对优势种,也是该区域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示物种.总生物量的时间变化模式呈现枯水期差异较大,丰水期差异较小的特点,主要是受到径流量、透明度和水温差异的影响;空间特征主要表现为广州市周边站位的生物量明显偏高,主要受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不同链状硅藻的相对百分组成显示,颗粒沟链藻是绝对优势种,变异直链藻易在枯水期与其形成竞争优势.沟链藻属的链长一般大于直链藻属,这主要得益于其形态结构较稳固的优势;此外,透明度、营养盐和pH值等也是影响链长的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