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桑沟湾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及污染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沟湾海域是我国重要的半封闭海湾规模化海水养殖示范区,重金属是一类具有严重危害的污染物,因此,探明桑沟湾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季节变化规律,对该区域的海水养殖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在桑沟湾海域布设21个调查站位,分别于2019年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冬季(12月)采集表层海水,调查Cu、Zn、Pb、Cd 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规律、分布特征和污染程度。结果显示,4种重金属的含量范围(μg/L)分别为Cu(1.14~2.88)、Zn(4.62~6.53)、Pb(0.38~1.55)、Cd(0.18~0.92),大致呈自西向东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污染程度依次为Zn 关键词:
桑沟湾
养殖区
重金属
含量变化
分布特征
污染程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HCO3碱度胁迫对大鳞鲃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碱度胁迫对大鳞鲃(Luciobarbus capito)肝、肾和鳃组织的抗氧化系统、组织结构以及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设置了4个NaHCO3碱度试验组(10,20,30和40 mmol/L)和一个淡水对照组,开展为期7 d的NaHCO3碱度胁迫试验。研究表明,在相同碱度胁迫下,大鳞鲃肝、肾和鳃组织中,3种抗氧化酶活力(ACP、AKP和GSH-Px)、MDA含量、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各指标均在胁迫12 h内达到峰值,在胁迫7 d内逐渐趋于平稳。在40 mmol/L高碱度胁迫7 d时,肝组织细胞出现细胞核偏移现象,各级肾小管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鳃小片中则出现细胞肿胀、鳃小片之间间隙增大等现象。整个试验过程中,大鳞鲃未出现病变或死亡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在40 mmol/L的高碱胁迫下,大鳞鲃可通过自身调节,使其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这表明大鳞鲃对NaHCO3碱度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even-skipped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ven-skipped (eve)是一个含有同源框结构域的转录调控因子,在体节形成、神经分化、尾芽发育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eve在钵水母变态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海蜇转录组测序获得的eve基因类似序列为基础,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海蜇eve基因(ReEve)的c DNA全长,并已提交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MN836581。结果显示ReEve基因全长1 566 bp,开放阅读框(ORF)为630 bp,所编码蛋白质含209个氨基酸,其分子量(MW)为24.29 kD,理论等电点(pI)为8.90。在二级结构上,无规则卷曲为ReEve蛋白最主要的结构形式。ReEve蛋白是一个亲水性蛋白质,不存在跨膜区域,不含信号肽。在第76~135位氨基酸之间具有eve相关基因家族特有的同源框结构域(homeodomain),与其他物种具有较高同源性。基于氨基酸序列获得的系统进化关系显示与传统分类结果一致。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其在海蜇等钵水母横裂生殖中的具体作用提供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 海蜇 横裂生殖 even-skipped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蛸脑显微结构及视腺的超微结构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蛸神经系统结构及神经调控机制,通过解剖学和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长蛸的脑部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以食道为参照,根据所处位置将脑分为3部分:食道上神经团、食道下神经团以及位于食道上下神经团两侧的视叶区。食道上神经团包含垂直叶、上额叶、下额叶、前基底叶和后基底叶,食道下神经团包含腕叶、足叶、巨细胞叶、色素细胞叶、内脏叶、外套内脏叶和血管舒缩叶,视叶区包含视神经、视叶、视腺、嗅叶、脑脚叶和视神经束。采用石蜡组织切片、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视腺进行显微和超显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视腺外有一层结缔组织包裹,位于视神经束区上,与嗅叶和脑脚叶相邻;内部可观察到大量分泌细胞,细胞核较大,直径范围为4~8μm;分泌细胞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及高尔基体分泌的分泌小泡与大泡。研究表明,长蛸视腺结构特征与曼氏无针乌贼和真蛸的高度相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条双锯鱼胚胎及仔稚鱼发育形态学观察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观察记录白条双锯鱼从受精到孵化的胚胎发育及早期个体发育规律,为海葵鱼的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人工海水为养殖用水,在水温(27±1)℃、盐度27‰的条件下,白条双锯鱼自然产卵,经紫外灯照射杀菌后进行人工孵化及仔稚鱼培育,在显微镜下定期观察记录受精卵及仔稚鱼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变化,并手绘制图.[结果]白条双锯鱼受精卵整体上呈长条状,橙红或粉红色,轮廓类似葫芦状的椭圆形,长径2.40~2.60 mm、短径0.90~1.20 mm.依据受精卵的分裂、分化及发育形态,可将白条双锯鱼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体节期、翻转期、血管形成期和器官形成期.白条双锯鱼受精卵经8~10 d的孵化时间破膜,初孵仔鱼体长4.10~4.50 mm;孵出第1 d即可开口摄食轮虫,孵出后7 d左右由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尾鳍、臀鳍和背鳍彼此分离,此时的体长达7.67±0.48 mm;至孵化后第20 d开始出现第一道白色条纹;孵化后第30 d仔稚鱼体色由黑色转为暗红色,并开始长出第二道白色条纹;从孵化后第50 d第二道白色条纹开始褪去;至孵化后第60 d其体色开始转为红色.[结论]白条双锯鱼胚体发育时间为8~10 d,相较于双锯鱼属其他品种需要更长的孵化时间,究其原因是白条双锯鱼受精卵尺寸更大.此外,孵化环境温度对受精卵的发育时间有明显影响,在适当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白条双锯鱼受精卵发育速度越快.白条双锯鱼仔稚鱼饲养宜分为3个阶段喂养不同类型的饵料,以保证仔稚鱼的高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体中轴骨骼特性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采用X光射线法结合生物生态消化法,对高体(Seriola dumerili)个体中轴骨骼进行了消化、拍照及描述性统计。研究发现高体中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柱,头骨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脑颅分为筛区、眼区、耳区、枕区4区及围眶骨系,咽颅分为颌弓、舌弓、鳃弓3区及鳃盖骨系;高体躯干支撑结构为脊柱,脊柱由前后连接的椎骨组成,每节椎骨均由形态不同的椎体、髓棘、髓弓组成,部分椎骨分化出椎体横突、肋骨、脉弓和脉棘。结果表明,高体头部主要骨骼约为128块,其中脑颅(包括围眶骨系) 39块,咽颅(包括鳃盖骨系) 89块;包括尾杆骨在内,高体脊柱椎骨数目为24,脊柱共有髓棘、髓弓23枚,脉棘14枚、脉弓15枚,椎体横突10对,无背肋,腹肋9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S-222和丁香油对黄条(鱼师)麻醉效果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条(鱼师)(Seriola aureovittata)是一种全球水域广泛分布的具有长距离洄游特性的大型大洋性鱼类,其生性凶猛、游泳速度快,人工养殖条件下对环境刺激的应激反应强烈。为开发适宜黄条(鱼师)实验和生产操作的低应激处理技术,采用实验生态学、生理学手段,首次研究了 2种温度条件下(20℃和24℃)、2种麻醉剂(MS-222和丁香油)对1龄黄条(鱼师)的麻醉效果,通过行为判别与生理指标分析(皮质醇、肾上腺素和葡萄糖的水平),确定了 2种麻醉剂对黄条(鱼师)的最适麻醉时间、复苏时间和麻醉剂量。根据黄条(鱼师)麻醉和复苏时的行为特征,将麻醉过程分为7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6个时期。在水温为20℃和24℃时,MS-222麻醉黄条(鱼师)的最佳浓度分别为100~120和100 mg/L,而丁香油的最佳浓度均为40 mg/L。在此条件下,实验鱼均可在3 min之内入麻,5min之内复苏。随着麻醉剂浓度的增加,黄条(鱼师)入麻时间呈缩短趋势,复苏时间呈延长趋势。水温的升高降低了入麻时间,而对复苏时间无明显影响。在水温20℃和24℃条件下,40 mg/L的丁香油麻醉黄条(鱼师)后,血清皮质醇水平分别于6 h和12 h达峰值;在水温24℃条件下,100 mg/L的MS-222麻醉黄条(鱼师)后,血清肾上腺素水平于12 h达峰值,其他各实验组血清肾上腺素、葡萄糖和皮质醇水平均在24 h达峰值。2种温度条件下,实验鱼血清中3种应激相关生理指标在复苏72 h后均显著降低至初始水平以下。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规范化的黄条(鱼师)实验与养殖生产操作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黄条(鱼师) MS-222 丁香油 麻醉效果 生理应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近海渔运船转载信息提取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运船是从事渔获物运输的专用船舶,能够提高捕捞渔船作业效率,增加捕捞渔船的作业强度。为掌握渔运船在海上的转载情况,从而间接了解捕捞渔船作业强度,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北斗船位数据的以设定航速阈值、距离阈值和时间阈值来提取渔运船转载信息的方法。如果渔运船和捕捞渔船距离小于50 m,且期间有持续3条以上的船舶监控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s,VMS)记录,则认为可能发生了1次转载,并记录下相遇的时长、船名、空间位置。以浙江省为例,利用该方法从2018年浙江省的北斗船位数据中提取渔运船的海上转载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转载记录的渔运船808条,参与转载的捕捞渔船3 548条,共转载28 916次。渔运船停船转载占比21.0%,以1~1.4 m/s低速航行的作业状态转载占比53.7%,转载时长小于12.5 min的占比81.3%,同时得到渔运船转载的热点分布,转载累积时长最长的空间网格为122.5°E~123°E,31.5°N~32°N,转载累积时长187 h,其次为122°E~122.5°E,28°N~28.5°N,转载累积时长150h。通过分析渔运船海上转载位置和转载累积时长的空间分布情况可掌握捕捞渔船作业的时空变化特点,为渔业限额捕捞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白核小球藻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及沉积物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和沉积物氮磷的影响,本试验根据小球藻的添加量0、50、500和5 000 mL分为对照组(NC)、低浓度组(LC)、中浓度组(MC)和高浓度组(HC)4个组,每组3个重复,选取初始体重为(14.18±0.93) 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在1 000 L的圆形聚乙烯桶中进行室外养殖试验,在桶中加水800 L,饲养50 d,每个重复30尾鱼,测定生长性能和沉积物氮磷含量。结果显示:蛋白核小球藻能显著提升罗非鱼的全长、体长、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体重绝对增长率;对初始均重和成活率而言,在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终末平均体重之间差异显著;添加小球藻可以显著降低沉积物总量及氮、磷含量和有机污染指数。结果表明:小球藻可以改善罗非鱼的生长性能,降低沉积物总氮、总磷和有机质的产生量。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生长性能 沉积物 有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不同规格橄榄蛏蚌能量收支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温度对不同规格橄榄蛏蚌能量代谢的影响,进一步完善橄榄蛏蚌的生理能量学资料,并指导我国橄榄蛏蚌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方法]利用室内静水法研究了5个温度(15、20、25、30和35℃)对橄榄蛏蚌稚蚌、幼蚌及成蚌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和同化率等的影响,并建立不同温度下的能量收支方程。[结果]温度对橄榄蛏蚌耗氧率、摄食率、排氨率和同化率影响显著。稚蚌、幼蚌和成蚌的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和同化率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耗氧率和摄食率在30℃达到最大值,而排氨率和同化率在25℃时达到最大值;规格对橄榄蛏蚌耗氧率、摄食率、排氨率和同化率影响显著。橄榄蛏蚌稚蚌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均显著高于幼蚌和成蚌。橄榄蛏蚌能量分配策略中呼吸能占比最大(22.01%~94.90%),其次是排粪能(9.47%~59.69%)和生长能(-25.39%~56.33%),排泄能最小(0.37%~20.08%)。橄榄蛏蚌生长能占摄食能比例随温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20℃或25℃时达到峰值,在15℃时最低,稚蚌、幼蚌和成蚌生长能占比分别在25~35℃,20~30℃和15~30℃时较高,其适温范围随生长增大而增大。[结论]温度和规格对橄榄蛏蚌代谢生理和摄食生理均存在显著影响。20~25℃时橄榄蛏蚌生长能占摄食能比例较高,更适宜其生长,橄榄蛏蚌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也随规格增大而逐渐增大,稚蚌和幼蚌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低,成蚌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