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鸡腿菇复合制剂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鸡腿菇复合制剂的降血糖作用,为鸡腿菇复合制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小鼠,分成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盐酸二甲双胍)组、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鸡腿菇复合制剂)组,连续给药16d,每4d检测1次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每8d对小鼠进行1次称重.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鸡腿菇复合制剂可以降低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此外鸡腿菇复合制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因糖尿病造成的小鼠体重的降低.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鸡腿菇复合制剂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的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酚类物质与牡丹试管苗褐变关系的初步分析
《核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牡丹组培褐变过程中产生主要酚酸的成份及含量,以3个牡丹品种(乌龙捧盛、太平红、凤丹白)试管苗为材料,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测定了3个品种在增殖过程中未褐化与褐化试管苗体内酚酸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牡丹试管苗中均含有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咖啡酸、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莽草酸、儿茶酚、芍药苷、3-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绿原酸10种酚酸;没食子酸、4-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在褐化试管苗中的含量均低于未褐化试管苗;芍药苷、没食子酸甲酯、苯甲酸、莽草酸、儿茶酚在褐化试管苗中含量高于未褐化试管苗;3-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在褐化和未褐化试管苗中的含量存在品种间差异,在乌龙捧盛和太平红中,褐化试管苗的含量低于未褐化试管苗,而在凤丹白中褐化试管苗的含量高于未褐化试管苗。因此,没食子酸、4-羟基苯甲酸、咖啡酸、芍药苷、没食子酸甲酯、苯甲酸、莽草酸、儿茶酚、3-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9种酚酸与牡丹试管苗褐化密切相关,而绿原酸对牡丹褐变影响较小。本研究对解决牡丹试管苗的褐化问题,提高试管苗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DSSAT模型的河南省小麦生产潜力定量模拟与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定量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小麦生产潜力和增产空间的变化特征,应用DSSAT模型估算了河南省15个生态点连续50年(1963-2012年)的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了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为8 350~9 996kg·hm-2,总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而气候生产潜力为2 590~7 943kg·hm-2,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河南大部分麦区光温生产潜力变化范围为9 173~9 446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43.5%。光温生产潜力高于9 447kg·h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豫北麦区(安阳、新乡西北部)及豫中麦区(许昌、西华),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33.6%。河南省大部分麦区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范围为4 375~7 050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59.5%。河南省15个地点的水分满足率为28%~91%,大部分地区水分满足率不到60%;河南小麦灌溉增产潜力变化范围为723~6 573kg·hm-2,其中三门峡、郑州、开封、商丘等地以北地区的灌溉增产潜力在4 623kg·hm-2以上,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49.4%,而驻马店以南及信阳地区的灌溉增产潜力低于2 673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17.5%。


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免耕不覆盖小麦秸秆(T1)、起垄覆盖小麦秸秆(T2)和免耕覆盖小麦秸秆(T3)3种方式对两个花生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覆盖小麦秸秆(T2)的花生产量最高,比免耕不覆盖小麦秸秆(T1)的和免耕覆盖小麦秸秆(T3)分别增产664.7和818.1kg/hm~2,增产率分别为19.4%和25.0%。在3种方式下,远杂9307分别比远杂6产量增加13.8%、9.9%和15.8%。起垄覆盖小麦秸秆的耕作方式下,花生饱果数、百果重、出仁率等经济性状和株高、侧枝长、分枝数、结果枝等农艺性状最好,且远杂9307的农艺性状优于远杂6。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对花生籽粒中氮磷钾含量影响显著。起垄覆盖小麦秸秆的花生蛋白质、粗脂肪产量最高,且远杂9307的高于远杂6的。花生起垄种植,小麦秸秆覆盖量为4 500kg/hm~2,远杂9307的花生产量、蛋白质产量和粗脂肪产量均最高,分别为4 290.0kg/hm~2、1 294.3kg/hm~2、1 881.9 kg/hm~2。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牛粪发酵细菌多样性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养殖粪便进行资源化处理,尤其是将粪便堆肥发酵后变为生物肥料还田,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之前关于细菌在堆肥过程中的研究,大部分采用实验室培养、分离、鉴定的方法,由于受培养方式的限制,仅能分析粪肥中有限的细菌类别。16S r RNA基因作为生物物种的特征核酸序列,被认为是最适于细菌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研究的指标。本研究使用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牛粪自然发酵与添加益生菌剂发酵过程中细菌种群的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新鲜牛粪、自然发酵1个月、自然发酵6个月的牛粪中细菌种群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说明自然发酵过程主要依赖于新鲜牛粪中携带的细菌种群;2)添加益生菌发酵后,细菌种群明显不同于不自然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种群,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显著增加,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显著减少,说明益生菌剂能够显著改变堆肥过程中的细菌种群。本研究对于理解牛粪堆肥过程、提高堆肥效果,以及新型堆肥益生菌剂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粪 发酵 细菌 16S r RNA基因 多样性


2014—2016年河南省猪伪狂犬野毒感染和免疫情况血清学调查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河南省猪群伪狂犬野毒感染流行情况,为制订合理的防控与净化策略提供参考依据。于2014年1月—2016年5月,采集河南省不同地域780个猪场16 200份血清样本,使用g EELISA鉴别诊断方法进行血清学调查,对10个阳性稳定猪场和10个阳性发病猪场进行血清学分析,对2个后备母猪培育场(1个为阴性场,另1个为阳性场)进行生产成绩分析,同时对猪场伪狂犬g E基因缺失疫苗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跟踪了40个猪场的疫苗免疫情况。结果显示,河南省猪场伪狂犬g E抗体阳性率90.0%,血清样本阳性率46.2%,成年种猪阳性率53.1%,后备种猪阳性率27.6%。猪群在阳性发病场的阳性率高于在阳性稳定场的阳性率,育肥猪感染带毒严重影响其生产成绩,猪场伪狂犬疫苗免疫强度呈现增加趋势。综上可知,目前河南省猪群伪狂犬野毒感染情况比较严重。


几种除草剂混配对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双氟磺草胺、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等9种除草剂及其混剂在小麦田防除播娘蒿、猪殃殃、荠菜3种阔叶杂草的效果,以期筛选出对河南省小麦田优势阔叶杂草防效较好的药剂组合。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小麦均比较安全,对小麦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药后28 d,29%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WP 111.31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5%唑草酮WP 3.31 g/hm~2对播娘蒿和猪殃殃的防效最佳,其中对播娘蒿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达到100.00%,对猪殃殃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分别为68.42%、71.44%;50 g/L双氟磺草胺SC 7.50 g/hm~2+40%唑草酮WG 15.00 g/hm~2+200 g/L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EC 120.00 g/hm~2对荠菜的防效最佳,株防效为80.69%,鲜质量防效为85.92%。29%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WP 111.31 g/hm~2+5%唑草酮WP3.31 g/hm~2对总草的防效最佳,株防效为82.80%,鲜质量防效为89.49%;50 g/L双氟磺草胺SC7.50 g/hm~2+90%甲基碘磺隆钠盐TG 9.99 g/hm~2复配和200 g/L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EC 150.00 g/hm~2对总草的株防效分别为60.24%、47.31%,鲜质量防效分别为66.86%、53.92%,效果较差。总体来说,推荐使用29%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WP 111.31 g/hm~2+5%唑草酮WP 3.31 g/hm~2、50 g/L双氟磺草胺SC 7.50 g/hm~2+40%唑草酮WG 15.00 g/hm~2,不仅对小麦田播娘蒿、荠菜、猪殃殃均有较好的防效,而且对小麦安全。
关键词: 除草剂 小麦田 阔叶草 播娘蒿 荠菜 猪殃殃 防除效果


三个韩国梨品种在河南生长结果特性观察
《果树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改善河南省中晚熟梨品种结构,2009年引进‘华山’‘圆黄’和‘晚秀’梨进行系统评价,以期筛选出适应河南省气候的优良中晚熟梨品种。【方法】2009—2016年,每个品种随机选取10株标记,分别调查3个品种的植物学特性、生长习性、结果习性和抗逆性等指标。【结果】‘华山’‘圆黄’和‘晚秀’梨具有丰产性好、果个大、果肉细脆、汁多味甜、品质上等、外形美观与商品率高等优点,是优良的中晚熟品种。【结论】‘华山’‘圆黄’和‘晚秀’梨3个品种适宜在河南地区推广栽培。


猪乙脑病毒BHK-21细胞传代株BSF.ZZ-1-p60和BSF.ZZ-3-p60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猪源乙脑病毒分离株基因遗传稳定性,对猪源乙脑病毒分离株BSF.ZZ-1和BSF.ZZ-3在BHK-21细胞上连续传代60次后的病毒全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BSF.ZZ-1-p60、BSF.ZZ-3-p60基因组全长均与各自的亲本毒株BSF.ZZ-1、BSF.ZZ-3一致,均为10 977 nt,在2个病毒基因组的10 701 nt位点处均插入1个碱基G。与亲本毒株相比,2个细胞传代毒株的病毒基因组经连续传代后趋于稳定,均有10个位点发生氨基酸突变,这些突变主要集中在E蛋白区域。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与其他JEV参考毒株相比,BSF.ZZ-1-p60和BSF.ZZ-3-p60与弱毒疫苗株SA14-14-2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9.6%和95.9%,其氨基酸序列与猪源野毒分离株SH0601和HW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8.2%、86.4%和98.3%、86.5%。
关键词: 猪 乙脑病毒 BHK-21细胞 细胞传代 病毒基因组 序列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