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顺序GISH-FISH花生栽培种的染色体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花生染色体较小,染色体细胞学标记少,细胞遗传研究相对滞后,染色体分类识别困难的问题,建立能够准确区分栽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2n=4x=40,AABB)A、B染色体组的新核型,提高染色体识别准确率,以揭示栽培花生和野生供体亲本的染色体对应关系,鉴定栽培种花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体。【方法】以花生栽培种(Arachis hypogaea L.,2n=4x=40,AABB)的2个可能供体亲本即花生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2n=2x=20,BB)和Arachis ipa?nsis(2n=2x=20,AA)全基因组DNA及5S r DNA和45S r DNA为探针,利用顺序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 FISH)技术(简称顺序GISH-FISH)结合DAPI染色,在准确区分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对花生栽培品种Z5163及其供体亲本染色体进行分析,建立花生栽培种新核型,并利用该核型对其他栽培品种的染色体进行分析,以探讨该核型的应用潜力和栽培花生染色体组成特点。【结果】以A.ipa?nsis和A.duranensis全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分析表明,以A.ipa?nsis为探针在花生栽培种20条B组染色体上能够产生清晰稳定的杂交信号,在A组染色体上没有信号,而以A.duranensis为探针,只在18条A组染色体能产生信号,但1对A组的小染色体"A染色体"不易被区分,因此,以A.ipa?nsis为探针可以准确区分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综合5S r DNA和45S r DNA Mc-FISH和DAPI染色分析,发现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DAPI带纹、5S r DNA和45S r DNA的分布分别与A.duranensis和A.ipa?nsis一致,此结果支持A.duranensis和A.ipa?nsis是花生栽培种的供体亲本。DAPI染色结果显示,A.ipa?nsis及花生栽培种的B组染色体均有14条染色体显示着丝粒带纹,明显多于前人报道,表明仅利用DAPI染色来区分花生栽培种A、B组染色体的方法具有局限性。综合DAPI染色、r DNA、A.duranensis和A.ipa?nsis基因组探针进行顺序GISH-FISH分析,建立了可以准确识别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新核型。然后利用该核型对3个栽培种品种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分析,首次发现一个自发的花生染色体代换系MS B1(A1),揭示了栽培花生染色体B1与A1之间存在部分同源关系。【结论】野生花生A.duranensis和A.ipa?nsis分别与栽培花生A和B基因组染色体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建立的基于GISH-FISH和DAPI染色的栽培花生新核型,不但可以准确区分大部分A、B组染色体,而且还能识别栽培花生在多倍体化和人工进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发的染色体变异,揭示A、B组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性。
关键词: 花生 顺序GISH-FISH 染色体组成 核型分析 染色体代换系


河南省近年审定小麦品种基于系谱和SN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河南省近年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利用Illumina 90k i Select SNP标记技术对豫麦34及该省2000—2013年审定的小麦品种共96个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结果表明,在所有SNP位点中,多态性比率为47.39%(38 661/81 587),多态性标记在基因组间分布呈现B>A>D。96个品种亲缘关系较近,两两遗传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719,变幅为0.552~0.998,且94.3%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652~0.812之间;按UPGMA法将96个品种划分为7个类群。综合SNP和系谱分析,近10年河南省审定的96个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多数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在育种中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种质资源,拓宽遗传背景。


应用免疫学技术测定植酸酶活性的设想与展望
《畜牧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酸广泛存在于粮食、饲料中,与磷及其他养分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络合物,降低磷和其他养分利用率。植酸酶能够分解植酸及其盐类,释放出磷元素及其他养分,因而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来减少磷酸氢钙用量。但如果饲料中降低了磷酸氢钙添加量,而忘记添加植酸酶会造成动物缺磷,导致饲料产品质量降低,动物生产性能及产品品质下降,因而,监控检测饲料中植酸酶活性对保证饲料产品质量至关重要。目前,植酸酶常用的检测方法不适合饲料生产及畜禽养殖企业现场实时检测。本文提出了用免疫学检测技术检测植酸酶活性的设想,并展望了免疫学技术在植酸酶活性检测中应用前景。


高巧与顶苗新处理水稻种子对秧苗素质的影响及其控虫效果初探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拌种和浸种2种方法,探讨了高巧+顶苗新药剂组合处理种子后对水稻安全性、秧苗素质的影响,以及对秧田期稻蓟马和灰飞虱的控虫效果。结果表明,每千克稻种用高巧4 m L+顶苗新4 m L拌种、浸种处理对水稻安全性高,且能刺激幼苗生长,有利于培育壮苗;播后30 d拌种、浸种处理对稻蓟马的防效分别为96.41%、90.33%,播后20 d对灰飞虱的防效分别为80.73%、78.21%,可较农户常规防治减少用药2次以上。因此,高巧+顶苗新拌种、浸种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 高巧 顶苗新 拌种 浸种 秧苗素质 稻蓟马 灰飞虱 防效


2014世界肉鸡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和技术发展报告
《中国家禽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2014年全球肉鸡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主要围绕肉鸡舍废弃物处理和节能减排技术、鸡舍环境因素对肉鸡健康的影响以及肉鸡福利养殖等开展。在废弃物处理和节能减排技术方面,通过营养平衡日粮和低蛋白日粮以及饲用酶制剂、有机微量元素、益生素、寡糖等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含氮物质的排放;在环境因素对肉鸡健康的影响方面,主要集中于缓解肉鸡热应激、设置适宜的光照强度和颜色、利用微酸电解水环境控制技术、鸡舍设计及环境自动化控制等;在肉鸡福利养殖技术方面,主要在饲养模式、饲养密度、环境控制以及改善福利水平等领域开展研究。
幼苗期不同烤烟品种对氮营养响应的差异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沙培方式,研究了氮素浓度对不同烤烟品种幼苗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期不同烤烟品种对氮营养响应存在显著差异,生物产量、总根表面积和叶片叶绿素SPAD值受氮素浓度影响较大,在低氮浓度条件下,不同烤烟品种差异最大,随氮素浓度的增加,品种差异缩小。低氮浓度条件下的豫烟7号(Nicotiana tabacum L.cv.Yuyan No.7)和豫烟9号(N.tabacum cv.Yuyan No.9)幼苗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产量、总根表面积和叶片叶绿素SPAD值,而中烟100(N.tabacum cv.Zhongyan 100)幼苗相对较低。生物产量氮素反应指数表明,豫烟9号幼苗在中低氮素条件下,对氮素浓度变化较敏感,中烟100和豫烟5号(N.tabacum cv.Yuyan No.5)幼苗在中高氮素水平下,对氮素浓度变化较敏感。因此,幼苗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不同烤烟品种的氮营养差异。


小麦新品种郑麦314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郑麦314具有高产、稳产、早熟、优质、抗倒和适应性广泛等优良特性,产量三要素协调,适宜在河南中南部周边地区种植,品质达到中筋标准,可以用来生产优质面条、馒头等专用粉。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 郑麦314 选育


河南省绿盲蝽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应用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河南省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可为该虫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瓶膜法于2010—2013年系统监测了河南新乡、周口、南阳地区绿盲蝽田间种群对毒死蜱、马拉硫磷、辛硫磷和乙酰甲胺磷4种常用有机磷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相对于室内敏感种群,2010—2013年河南省各地绿盲蝽种群对不同有机磷杀虫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变化,但相对毒力比值均小于5倍。其中对毒死蜱、马拉硫磷、辛硫磷和乙酰甲胺磷的敏感性均未降低,且3个种群对马拉硫磷表现为敏感性增强。【结论】毒死蜱、马拉硫磷、辛硫磷和乙酰甲胺磷仍是河南省防治绿盲蝽的有效药剂。


河南鸡群马立克氏病病毒流行毒株的分子进化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对2012-2014年河南省发病鸡群的临床病料进行了采集,并对MDV 132 bp重复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同时对meq、g E、g I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9份病料中均可扩增出与132 bp双拷贝大小相符的PCR主产物;meq、g E、g I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相比,分别为98.5%~100%,98.8%~100%和98.0%~100%;基于这些基因构建的系统发生树的分析结果表明,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印度的MDV分离株相比,目前,河南省鸡群中流行的MDV与此前分离的河南流行株进化关系较近,并且与其他国内分离株共同形成一个较大的独立进化分支。
关键词: 鸡 马立克氏病病毒 基因克隆 meq gE gI 进化分析


黄曲霉毒素M1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免疫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是黄曲霉毒素的一种,是在动物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饲料后,AFB1在体内经羟基化所形成的代谢物。AFM1主要存在于动物的乳汁中,在肝肾、肉、蛋以及尿液也有存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及乳制品以其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由于"蒙牛问题奶"、"光明奶粉碘超标"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AFM1的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