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181条记录
小麦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2008—2014年河南省生产上种植面积前15位的小麦品种和部分区域试验或生产示范表现较好的品系,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通径分析2种方法对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与产量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比较了2种分析方法的差异,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分析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对产量三要素数据分别进行初值化、区间化、均值化处理后,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顺序各不相同,分别表现为千粒质量>穗粒数>穗数、穗粒数>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千粒质量>穗数;而通径分析结果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更加一致,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综上,灰色关联度分析由于受数据转换方法的影响,试验结果波动较大,而通径分析所得结果更加稳定,因此,在进行试验因素相关程度分析时应优先选择通径分析方法。

关键词: 通径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豫西地区大棚秋延番茄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豫西地处丘陵地区,光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土质粘壤,灌溉用水基本满足,生产果菜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豫西地区宜阳、新安等县大利用大棚等设施栽培,适度深栽、分次覆土,做好苗期、开花结果期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可使大棚秋延番茄每667 m2产值达1.5万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连作年限对大蒜生长及生理活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大蒜为试验材料,在氮磷钾供应充足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在大蒜连作0(CK)、10、20、30年条件下连作土对大蒜生长发育及其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各生物学指标呈现出快速-缓慢的下降趋势,连作10年的株高、假茎粗、蒜头直径和单个蒜头的重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0年),已表现出明显的连作障碍,而连作10年和连作20年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但继续增加连作年限至30年时连作障碍表现得更为明显。不同连作年限对大蒜生理指标也有显著影响,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连作0、10、20年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且SOD在不同连作年限下差异均极显著。总之,连作降低了大蒜株高、产量等形态指标及叶绿素、抗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短期连作(10年)已表现出明显连作障碍,长期连作(30年)障碍更严重,降低了大蒜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生产中应注意合理轮作倒茬,避免连作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 大蒜 连作 生长 生理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节水灌溉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通许试验基地进行了节水灌溉方式(滴灌、微喷灌、喷灌和小白龙)及灌水量(45、90、135mm)的大田试验,分别于拔节和灌浆前期灌水。结果表明:小麦收获时土壤储水量表现为滴灌>微喷灌>喷灌>小白龙,总耗水量以滴灌和微喷灌方式下较少;小麦千粒重随灌水量增加有降低趋势,且在微喷灌方式下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小麦群体、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均以滴灌方式下表现较佳;灌水能增加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以滴灌135 mm的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以滴灌45mm处理为最高。4种节水灌溉方式中,滴灌更有利于增产和节水,其次为微喷灌。

关键词: 节水灌溉 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用菌中农药多残留的基质效应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食用菌中农药多残留的基质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比较食用菌中80种农药经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法、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方法和未经净化直接上机3种前处理方法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模式下基质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QuEChERS方法优于其他两种,进而系统的评价了经QuEChERS方法净化后,食用菌中80种农药的基质效应,研究基质效应与基质种类、农药的种类和质量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香菇的基质效应最强,平菇最弱,待测农药质量浓度越低,基质效应越强;针对一些基质效应较强的农药,在灵敏度和仪器检出限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采用稀释法补偿基质效应。

关键词: 食用菌 基质效应 农药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肥长期定位配施对冬小麦~(13)C同化物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有机无机配施对冬小麦不同时期光合同化物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以石麦15(SM15)为供试品种,牛粪为有机肥,采用~(13)CO_2标记的方法,设置不施氮肥(CK)、单施尿素(U)、单施牛粪(M)和有机无机配施(U+M)4种施肥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3)C同化物在挑旗期、开花期主要向茎秆和叶鞘分配,灌浆期则主要向籽粒分配;成熟期约有87.5%的灌浆期同化产物分配到籽粒中,约75.4%的开花期同化产物分配到籽粒中,而仅15.2%的挑旗期同化产物分配向籽粒,灌浆期同化产物对籽粒重的贡献最大。成熟期不同施肥处理间相比,挑旗期及开花期的~(13)C同化物均是不施氮与配施处理向籽粒的分配较多,单施尿素处理滞留于茎鞘中较多;灌浆期13C同化物以单施有机肥与配施处理向籽粒的分配较多,最终配施处理向籽粒分配的挑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同化产物均较多。单施有机肥处理千粒重较高,单施尿素处理穗数较高,配施处理产量结构更平衡且产量最高。由此可知,有机无机肥配施能促进各时期同化产物向籽粒的分配并有利于产量的提高。本研究结果为有机肥的合理施用及籽粒产量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机无机肥配施 13C 同化物分配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土壤易分解与耐分解碳氮组分的高效筛分方法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易分解与耐分解碳、氮组分是表征土壤有机碳、氮转化特征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何高效获得该组分的大量样品是当前的一个难题。本文改进传统少量筛分法,设计一次性大量筛分设备,对我国两种典型旱地土壤黑土与潮土的不施肥(CK)、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4个处理土壤分别进行一次性大量(100、200和300 g)筛分,并比较与传统(50 g)筛分法的差异,了解该设备大量筛分样品的工作效率与可行性。结果表明:黑土或潮土大量(300 g)筛分时,与筛分量200和100 g的质量、全碳和全氮回收率无显著差异,均在97%以上;3个筛分量下同一处理的黑土或潮土的易分解碳、氮或耐分解碳、氮含量基本无显著差异。与传统筛分法相比,黑土或潮土筛分量为300 g的质量回收率比50 g的质量回收率提高1%~3%,全碳和全氮回收率提高1%~8%;易分解碳、氮或耐分解碳、氮含量基本无显著差异,以黑土CK处理为例,筛分量为300 g与50 g的土壤易分解组分氮含量分别为0.12和0.14 g/kg,两者无显著差异;与传统筛分法相比,筛分量由50 g提高到300 g,单位时间获得土壤易、耐分解碳、氮组分样品的效率提高了5倍。因此,改进设备后的筛分法可以一次性筛分300 g旱地土样,且土壤质量、全碳和全氮回收率提高1%~8%,是一种获取旱地土壤易、耐分解碳、氮组分较为简单高效的方法。

关键词: 易分解碳、氮 耐分解碳、氮 黑土 潮土 高效筛分

甘薯杆状DNA病毒B的分子检测及外壳蛋白CP基因的原核表达

植物保护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杆状DNA病毒B(Sweetpotato badnavirus B,SPBV-B)是花椰菜花叶病毒科杆状DNA病毒属Badnavirus的一个暂定种。Badnavirus病毒粒体为杆状,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带毒寄主植物的无性繁殖材料传播,传毒昆虫介体主要是粉蚧(洪健等,2001)。Kreuze et al.(2009)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法获得了SPBV-B的基因组全序列,全长为7 991 bp,含5个ORFs。目前,我国尚未见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硅对辣椒CaLEA5基因低温胁迫下表达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常在逆境胁迫下,植物细胞会诱导产生一系列的逆境蛋白来保护细胞免受伤害,其中胚胎发育晚期丰富(LEA)蛋白是目前研究最为普遍的一种。为了研究辣椒LEA蛋白的耐寒性,以豫椒101为材料,根据已经报道的LE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从辣椒基因组中获得LEA基因,命名为CaLEA5。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具有一个完整的ORF为297 bp,编码98个氨基酸。辣椒CaLEA5蛋白质含有LEA基因家族保守的结构域。对其亚细胞定位、跨膜结构进行分析,预测其定位在叶绿体,存在跨膜结构。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可诱导CaLEA5基因的表达,且其表达量在迅速达到峰值后又降低,说明CaLEA5是一个快速响应基因,推测其在辣椒抗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低温胁迫的条件下,硅处理可延缓CaLEA5基因的上调表达。

关键词: 硅酸钾 辣椒 LEA5基因 低温胁迫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碱和蒸汽高压对小麦秸秆中粗纤维降解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小麦秸秆中木质素的含量,提高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利用率,应用氢氧化钠和蒸汽高压联合处理小麦秸秆。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氢氧化钠质量浓度、固液比和处理时间对降解木质素效果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试验研究降解木质素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降解木质素的最佳条件为:氢氧化钠质量浓度11.67 mg/m L、固液比1∶9.0(w/V)、121℃(0.15 MPa)处理45 min。在此条件下,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率分别达到78.07%、14.11%、80.33%。

关键词: 氢氧化钠 蒸汽高压 小麦秸秆 粗纤维降解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