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通过草甘膦浸种鉴定抗草甘膦棉花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G6-1"及其非转基因遗传背景亲本对照"中棉所49"为材料,研究了草甘膦浸种对棉花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草甘膦棉花种质"G6-1"和对照"中棉所49"在种子出苗率、棉花幼苗全株鲜重和可溶性蛋白增量等各项指标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当用大于0.5%浓度的草甘膦浸种时,"中棉所49"幼苗不能出土、鲜重已降到最低并枯萎死亡,而抗草甘膦棉花种质"G6-1"幼苗生长发育正常,这进一步证实了通过草甘膦浸种法鉴定抗草甘膦棉花是可行的;当浸种用草甘膦浓度达到3.0%,即使抗草甘膦棉花幼苗鲜重也出现显著的降低,所以推荐使用0.5%~1.0%浓度的草甘膦进行浸种鉴定。


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氮素高效利用优质小麦品种,采用盆栽试验,以氮高效品种漯麦18和济麦22、氮低效品种小偃6号为对照,研究了施氮对3种不同基因型优质小麦郑麦0856、郑麦0943、郑麦7698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可显著提高3种优质小麦功能叶片SPAD值,其中拔节期郑麦0943增幅最大,扬花期郑麦7698增幅最大,且二者均高于同时期氮高效品种漯麦18和济麦22;净光合速率以郑麦0856增幅最大,郑麦0943增幅最小,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以郑麦0943增幅最大,水分利用效率除郑麦0856增加外,其余2个品种显著下降;同化物积累量以郑麦0943增幅最大,且明显高于氮高效品种漯麦18和济麦22;花后同化物积累率郑麦0943和郑麦0856增加(其增幅低于氮高效品种漯麦18,稍高于氮高效品种济麦22),郑麦7698无显著变化;产量和收获指数以郑麦0856和郑麦7698增幅较大,明显高于氮高效品种漯麦18和济麦22。不施氮条件下,郑麦094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这主要归因于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较高,缺氮对郑麦7698和郑麦0856有效穗数降低的影响程度远大于郑麦0943。整体而言,3个优质小麦品种相比,郑麦0943不施氮减产幅度较小,郑麦0856和郑麦7698对氮素反应则较为敏感。


花生Δ~9-硬脂酰-ACP脱氢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Δ~9-硬脂酰-ACP脱氢酶(SAD)是决定植物体内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比值的关键酶。以花生品种豫花9326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基因组步移技术,克隆到花生Δ~9-硬脂酰-ACP脱氢酶基因(Ah SAD)起始密码子ATG上游720 bp片段,利用5'RACE方法获得了该基因的5'UTR序列,通过序列比对确定720 bp片段为Ah SAD启动子区域。PLACE在线启动子预测分析表明,该序列具有真核生物启动子必需的核心元件TATA-box和CAAT-box,含有多个与光诱导和激素响应相关顺式序列元件。将Ah SAD启动子片段替换pBI121质粒中的CaMV35S启动子驱动下游GUS基因表达,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PAh SAD。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和在花生不同组织中瞬时表达,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研究其表达特性。表明在拟南芥和花生受体中,AhSAD启动子主要调控下游基因在根、茎、叶片和子叶中表达,在花生的果针中也检测到GUS活性;拟南芥的茎生叶只有叶脉中具有GUS活性,而花生整个叶片中都具有GUS活性。
关键词: 花生 Δ9-硬脂酰-ACP脱氢酶基因(SAD) 启动子 基因组步移 GUS报告基因


绿盲蝽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率变化初探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地理种群绿盲蝽的滞育率差异,从河南原阳、山东德州、江苏南京、河北保定和廊坊采集绿盲蝽的五代成虫自然种群。采集到的种群放入温度(26±1)℃,RH 80%±10%,光周期L∥D=16h∥8h的人工气候箱中进行饲养。对不同地区采集到的绿盲蝽成虫所产卵的滞育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绿盲蝽卵的滞育率随纬度的升高逐渐下降;绿盲蝽自然种群在室内饲养后,其所产不同批次卵的滞育率存在随饲养时间的增加而明显下降的现象。


野生曼陀罗生态学特性及镉铅携带量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样线法对豫北某铅冶炼厂周边野生曼陀罗生态学特性及富集转运携带镉铅的能力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冶炼厂周边土壤受到镉铅污染,镉的污染程度大于铅。随着与企业距离的减小,镉铅污染程度增加,且植物多样性减少,而曼陀罗能正常繁衍生长,未表现出明显毒害症状,其生物量甚至还有所增加;曼陀罗不同部位镉铅含量,其总体趋势为叶>茎>根,叶片镉、铅含量最高可达46.89、446.75 mg·kg~(-1),地上部镉铅平均转运系数均大于1,具有较强的转运能力;其单株最大镉铅携带量分别为3.84、44.54 mg,地上部平均携带镉铅量超过90%,堪比一些超富集植物。曼陀罗生物量大、抗逆性强,在修复镉铅污染土壤中具有优势。


氮钾配施下施磷对冬小麦群体发育特性、冠层光截获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一定氮钾配施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群体发育特性、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IPAR)及产量的影响,同时分析IPAR与LAI之间的相关性,为在一定氮钾配施下筛选出适宜的磷肥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设低氮低钾N_1K_1(N 225 kg·hm~(-2)、K_2O 150 kg·hm~(-2))、低氮高钾N_1K2(N 225 kg·hm~(-2)、K_2O 225 kg·hm~(-2))、高氮低钾N_2K_1(N 300 kg·hm~(-2)、K_2O 150 kg·hm~(-2))、高氮高钾N_2K_2(N 300 kg·hm~(-2)、K_2O 225 kg·hm~(-2))4个氮钾配施比例,每个氮钾配施设置5个施磷水平:P0(不施磷)、P1(P_2O_5 150 kg·hm~(-2))、P_2(P_2O_5 225 kg·hm~(-2))、P~(-2)3(P_2O_5 300 kg·hm2)、P4(P_2O_5 375 kg·hm-),共20个处理。对小麦群体动态、叶面积指数(LAI)、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IPAR)、产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在4种氮钾配施下,施P_2O_5 0—225 kg·hm~(-2)时,随施磷量的增加,总茎蘖数、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及LAI均增加,施P_2O_5超过225 kg·hm~(-2)时,各指标均有所下降,以施P_2O_5 225 kg·hm~(-2)水平群体指标最佳。(2)氮钾配施固定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小麦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值(IPAR)的大小顺序均为P_2>P1>P3>P4>P0,且P_2水平IPAR值最高,增幅最大。不同氮钾配施下以N_1K_1条件IPAR增幅最多。(3)4种氮钾配施条件下IPAR与LAI均呈指数正相关关系,N_1K_1、N_1K2、N_2K_1、N_2K_2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小麦IPAR与LAI的拟合系数分别为0.8492、0.8363、0.7321、0.8081。产量与LAI在二阶多项式函数关系上拟合度较好,拟合系数为0.7145。(4)从3个年度各处理产量来看,适当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但磷肥增加到一定程度小麦产量又呈下降趋势,不同氮钾配施下N_1K_1处理产量水平最高,氮钾配施固定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的产量及增产率均为P_2(P_2O_5 225 kg·hm~-2))时最高。【结论】本研究条件下,N_1K_1P_2(N_225 kg·hm~(-2)、K_2O 150 kg·hm~(-2)、P_2O_5 225 kg·hm~(-2))处理可以优化小麦群体结构,提高LAI,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IPAR和籽粒产量。
关键词: 小麦 群体发育特性 氮磷钾配施 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 产量


打破紫荆种子休眠方法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4个紫荆品种(普通紫荆、白紫荆、加拿大紫荆及巨紫荆)在打破种皮休眠(机械损伤、浓硫酸、过氧化氢处理)和打破内休眠(0、100、200、400 mg/L GA3浸种)条件下处理24 h或48 h后种子萌发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机械损伤和浓硫酸处理能在不伤及种胚的条件下快速有效地腐蚀紫荆种皮,从而促进种子萌发;过氧化氢处理对种皮有轻微腐蚀作用,但对打破紫荆种皮休眠无明显作用;在解除种皮休眠后,100 mg/L和200 mg/L GA3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较高,普通紫荆、加拿大紫荆发芽率达到100%,巨紫荆发芽率为70%。紫荆种子最佳萌发条件为:浓硫酸酸蚀45 min洗净后,转入200 mg/L GA3水溶液中浸泡24 h,置于25℃湿润滤纸上暗培养,至子叶伸展后于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下培养15 d后即可。此处理下,除巨紫荆发芽率和成苗率相对较低(仅为70%和40%)外,其他3个紫荆品种的发芽率和成苗率可高达100%。


氨基化二氧化硅荧光微球的制备及其表征
《化工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先合成了荧光量子产率高的不对称罗丹明衍生物,以其为荧光染料,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在酸性条件下,运用包埋法制备了二氧化硅荧光微球。然后采用硅烷偶联剂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在二氧化硅荧光微球表面引入氨基功能基团。通过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氨基化二氧化硅荧光微球的形貌、结构和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氨基化二氧化硅荧光微球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粒径分布窄,荧光性能好且稳定,并成功的引入氨基基团。
关键词: 二氧化硅 制备 有机化合物 氨基化荧光微球 不对称罗丹明衍生物


早春不同种植方式对河南花生一年两熟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河南本地实现花生一年两熟,提高繁殖系数,研究早春不同种植方式对河南花生一年两熟的影响。试验在河南农科院原阳试验基地,以豫花9326为试验材料,利用拱棚加地膜覆盖、地膜覆盖、露地播种三种方式,对花生一年两熟早春播种的温度特点及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拱棚加地膜可明显加快前期生育进程,提高地温,增加结果数,提高饱果率,从而增加繁殖系数。拱棚加地膜播种至开花较露地播种可提前24 d,地温增加7℃,结果数增加73%,饱果率提高200%,单季繁殖系数达到5倍,全年繁殖系数达到13倍。本试验通过调查不同处理的温度特点和繁殖系数,对几种种植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比对,获得最佳措施,较好解决了河南地区花生一年两熟、第一季温度、生育期不足和生育进度缓慢的问题,提高了繁殖系数,为河南地区花生一年两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