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一氧化氮提高白灵侧耳菌丝耐热性生化途径分析
《菌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外源一氧化氮(NO)提高食用菌菌丝体耐热性的生化途径,以白灵侧耳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菌株CCMSSC 00489为材料,通过测定高温胁迫下外源添加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NO供体)后,菌丝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过氧化物酶(POD)等4个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外源NO在高温胁迫响应中对抗氧化酶的影响。试验表明,高温胁迫致使菌丝体内TBARS含量升高,膜脂过氧化加剧。在正常温度培养(CK)下,外源添加SNP无显著缓解膜脂过氧化的效果,而高温胁迫条件下缓解效果显著,高温胁迫6h和12h,TBARS含量较对照(未添加)分别下降31.5%和25%。研究表明,抗氧化酶类对外源NO的响应不同。在有外源添加SNP的高温胁迫条件下,菌丝体内的SOD、CAT和GR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强,在处理72h达到最高,分别是对照(0h)的1.73、7.29和4.95倍。其中CAT是高温胁迫响应的主要抗氧化酶类,其活力可以mmol/L·min-1·mg-1 of protein计量,而其他种类的活力均仅以μmol/L·min-1·mg-1 of protein计量。在试验条件下,这些抗氧化酶类活性的提高与TBARS含量的降低相呼应,表明外源NO通过提高SOD、CAT、GR的活性降低高温胁迫下的活性氧水平,缓解其氧化损伤,提高菌丝体耐热性。POD活性在外源添加SNP的高温胁迫条件下显著降低。
生物柴油与苯对几种环境生物活性的测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生物柴油替代苯作为农药助剂的生态风险,室内测定了生物柴油和苯对斑马鱼、蚯蚓及黑麦草的毒性,评价二者对鱼类、土壤环节动物及植物的生态效应。在处理后24~96 h,苯对斑马鱼的毒性是生物柴油的3.9~4.8倍。不同剂量生物柴油和苯处理都抑制蚯蚓的生长,苯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生物柴油与苯单独使用对黑麦草基本无活性,0.3%生物柴油与炔草酯混用对黑麦草的鲜质量抑制中浓度(IC50值)为1.22 g/hm2,0.3%苯与炔草酯混用对黑麦草的IC50值为7.69g/hm2,生物柴油对炔草酯的增效作用明显高于苯。综上,生物柴油对鱼类、土壤环节动物的安全性明显高于苯,对植物的毒性较低,但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明显高于苯。
关键词: 农药助剂 生物柴油 苯 斑马鱼 蚯蚓 黑麦草 生态风险 增效作用


国审玉米品种浚单20和浚单29的光温需求特征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国审夏玉米品种浚单20和浚单29的区域试验数据和对应的气象数据,分析了2个品种对光温资源的需求及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浚单29的生育期平均较浚单20长4 d,但2个品种完成生育期所需积温无显著差异,其中浚单29生育期延长主要表现在吐丝后生育天数的延长。浚单20和浚单29全生育期所需积温分别为2 384~2 852℃和2 366~2 927℃。浚单29出苗—吐丝所需≥10℃积温显著低于浚单20,吐丝—成熟所需≥10℃积温显著高于浚单20。除播种—出苗外,出苗—吐丝、吐丝—成熟和播种—成熟3个阶段均表现为浚单29的日照时数较浚单20显著偏低。2个品种吐丝—成熟天数和全生育期天数对产量有显著的正效应。


豫南雨养区小麦一玉米周年不同耕作模式生态价值评估
《生态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豫南雨养农业区小麦玉米周年耕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4年连续7年的大田定位试验数据为基础资料,利用货币归一化方法,对不同耕作模式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估算.试验处理为两季秸秆均不还田的传统翻耕、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免耕及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6个模式.主要估算了各模式的农产品服务价值、积累有机质功能价值、养分积累和循环功能价值、涵养水分功能价值和调节大气功能价值.结果表明,覆盖/深松+覆盖/免耕的农田生态系统各项服务价值均最高,总价值也最高,达到49326元·hm^-2,其次是传统翻耕模式为45345元·hm^-2,然后依次是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模式最低,只有41440元·hm^-2.两季秸秆覆盖还田+深松+免耕播种模式生态服务总价值分别比其他模式依次高8.78%、9.67%、13.46%、13.57%、19.03%,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两季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小麦免耕播种结合玉米季深松模式,适合豫南雨养农业区的区域生态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适宜推广应用.
关键词: 豫南雨养农业区 小麦.玉米轮作 有机质积累 养分循环 涵养水分 大气调节


沙拉沙星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性能鉴定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制备的高亲和力的抗沙拉沙星的单克隆抗体,研制沙拉沙星快速检测试剂盒,并对其性能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研制的沙拉沙星试剂盒的标准曲线呈S型,符合4参数logit曲线拟合,相关线性方程为y=-0.384 8x+0.736 3,R2=0.990 1,IC50为4.11 ng/m L,LOD为2.06 ng/m L。与其他药物的交叉反应率(CR%)均低于1%;鸡肝和鸡肉中添加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3%和88.7%,且变异系数均小于15%;试剂盒在4℃条件下保存6个月后检测能力无显著变化。


豫中烟区散叶密集烘烤适应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烘烤对比实验,研究了豫中烟区散叶密集烘烤对烟叶烤后品质的影响,以期明确散叶密集烘烤在豫中乃至河南烟区的推广可行性。结果表明,散叶密集烘烤烤后烟叶与挂竿密集烘烤烤后烟叶相比,除颜色、色度、挂灰杂色、平滑烟等指标较差外,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两个处理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协调性均位于适宜范围内;中性香气物质总量以及酮类、醇类、醛类物质、新植二烯及其他物质总量较高,而酯类物质总量略低于挂竿密集烘烤;烟叶感官评价得分较高,但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总之,散叶密集烘烤烤后烟叶除外观质量略差于挂竿密集烘烤外,其他烟叶品质指标均优于挂竿密集烘烤,因此可认为,散叶密集烘烤适宜于在河南烟区推广,但仍需加强研究完善。


羊蹄GAPDH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中草药羊蹄有效化学成分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情况,采用针对多糖、多酚植物样品的总RNA提取试剂提取高质量的羊蹄总RNA,随后运用反转录PCR方法克隆了羊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的部分c DNA序列,并以该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其作为内源参照基因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获得的核酸序列长564 bp,编码188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西伯利亚蓼、拟南芥、小麦GAPDH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2%、90%和89%;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显示设计的引物可应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羊蹄GAPDH基因的克隆为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目的基因表达情况奠定了基础。


不同自然脱水类型玉米品种子粒含水率变化与灌浆动态的关系
《玉米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自然脱水速率的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其花后子粒含水量、粒重、体积和子粒灌浆的动态变化以及灌浆参数,研究玉米子粒含水量变化与灌浆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自然脱水类型玉米品种子粒含水量变化,以花后29 d和46 d为时间点,可划分为3个阶段。两种类型玉米品种46 d后自然脱水速率与蜡熟期(29~46 d)子粒含水量的变化趋势都正好相反。子粒体积和粒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花后46 d品种间差异逐渐加大。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灌浆动态变化差异较大,自然脱水快的品种(先玉335和桥玉8号)和自然脱水慢的品种(蠡玉16和中科4号)最大灌浆速率分别出现在花后29 d和36 d,二者最大灌浆速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自然脱水快的品种平均灌浆速率低于脱水慢的品种,且活跃灌浆期较脱水慢品种短。两种类型玉米品种子粒含水量变化和灌浆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脱水快的类型品种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805(R0.05=0.755)。


大豆过敏原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粮油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大豆应用广泛并在人类和动物营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豆中也含有多种过敏原,能够诱发超敏反应,导致机体损伤。随着人们对食品过敏问题的日益重视,各种针对大豆过敏原的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得到了发展,其中免疫学方法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能够对过敏原进行定性、定量检测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针对大豆过敏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