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藻寡糖增效尿素对水稻光合特性及碳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海藻寡糖增效尿素对水稻光合特性、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产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和普通尿素相比,海藻寡糖增效尿素处理的水稻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有所增加,气孔限制值(L_s)有所降低,叶绿素含量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活性显著提高。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叶中和籽粒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US)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ase)活性显著增强,从而促进籽粒中蔗糖和淀粉积累;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在4个生育期也均显著增加,籽粒产量显著提高,其中较对照增加9.32%,较普通尿素处理增加3.94%。


郑州市宠物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表型与耐药谱型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郑州市宠物源大肠杆菌的生物被膜表型与耐药谱型,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改良结晶紫法对194株宠物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率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表明,弱生物被膜表型菌株比例最高,占63.4%;耐药谱多样性是造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但耐药谱中抗菌药物种类对生物被膜表型能力的影响不明显。


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
《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述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辨识各组成部分的神经节解剖结构及其形态,计算中枢神经系统各神经节结构体积大小、解析其空间分布关系以及连接模式。【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使用突触蛋白抗体对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髓进行染色标记,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获取中枢神经系统各结构数码图像,使用三维图像分析软件对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分析,并构建三维模型。【结果】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从前往后分别由脑神经节、咽下神经节、前胸神经节和后部神经节组成。脑、咽下神经节和前胸神经节3个神经节融合在一块,形成脑-咽下神经节-前胸神经节复合体,并通过长的神经连索与后部神经节相连,从外观上看似由2个大的神经节构成,这种神经节愈合形式尚未在昆虫中发现过。前胸神经节与后部神经节分离,二者由长的神经连索连接起来。除前胸神经节由单独的神经原节构成外,其他3个神经节又由多个神经原节融合而成。脑包括前脑、中脑和后脑3部分。咽下神经节包括上颚神经节、下颚神经节和下唇神经节。后部神经节包括中胸、后胸和腹部神经节3部分。【结论】明确了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节构成,发现了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各神经节的高度融合特性。该项研究结果为研究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重塑和系统演化奠定了形态学基础,为研究中枢神经元形态、分布以及其对昆虫生理和行为的功能调控机制提供了结构框架。
关键词: 绿盲蝽 脑 咽下神经节 前胸神经节 后部神经节 解剖结构 三维模型


外引烟草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特征分析
《种子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研究外引烟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为烟草种质资源的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主要性状差异表现在株高、茎围、叶数、叶长、叶宽等性状,其变幅分别为73~138.6cm、7.5~11.4cm、2.4~5.4cm、14~26.0片、39.8~64.2cm、17~36.8cm,变异系数分别为13.6%、9.4%、22.3%、12.3%、9.1%、12.9%。这部分外引的烟草种质资源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部分资源的主要性状可供育种工作者选择利用。


微波真空干燥辅助不同方法提取红油香椿嫩芽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方法提取香椿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超临界二氧化碳法(SFE-CO2)、超声波辅助乙醚法(UWE)提取真空微波干燥处理后的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利用GC-MS对提取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及鉴定。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共检测出71种风味物质,主要为烯类、酮类与醇类;超临界二氧化碳法检测出56种风味物质,主要为烯类、醛类与醇类;超声波辅助乙醚法可检测出68种风味物质,主要为烯类。HS-SPME法检测的醛类、含硫类、酮类、醇类、酯类、烃类等相对含量最高,UWE法检测的烯类相对含量最高。HS-SPME法还检测出其它两种方法未检测到的含硫类物质——二丙烯基硫醚和叔十六硫醇,这些物质与其它化合物共同赋予了香椿独特的风味。三种方法在提取香椿挥发性化合物种类、组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HS-SPME法能最大程度的提取香椿挥发性成分,较真实、全面的反映香椿香气特征。
关键词: 香椿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超临界CO2 超声波辅助乙醚 提取


不同板栗品种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分析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6种板栗的基础营养成分、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对质地进行分析。6种板栗的营养成分呈现品种和地区差异性,河南大板栗的淀粉、总酸含量较高,而在蛋白质、脂肪、还原糖、VC含量方面河北品种含量较高,各品种的脂肪与还原糖、V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VC与蛋白、还原糖呈显著正相关,淀粉与V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各品种板栗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较高的为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第1、第2限制氨基酸为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大板红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达32.72 g/kg。检测出46种香气成分,香气物质种类最高的为大板栗(25种),其次为早丰和遵玉(均17种),大板红、塔丰及红油栗(16种),相对含量高的成分均为醛类达50%以上。板栗各质地参数间的相关性表明,硬度与咀嚼性、胶黏性呈显著正相关,内聚性与胶黏性、咀嚼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弹性与胶黏性、咀嚼性呈一定的负相关,大板红及大板栗在果仁的硬度、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大于其他几个品种。综合分析认为大板红品质比较优良,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也有差异,应根据不同地理条件、产品用途等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及产品加工。


多糖纳米脱氯剂对烤烟氯素吸收积累及产质量的影响
《中国烟草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多糖纳米脱氯剂对烤烟氯素吸收积累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脱氯剂处理促进了烟株生长发育、增加烟株的干物质积累量,但10‰脱氯剂处理反而抑制了烟株生长发育,不利于烟株干物质积累。施用脱氯剂均未降低根和茎中的氯含量和积累量,却显著降低了中部叶和下部叶氯含量及积累量。从烟株的氯分布来看,脱氯剂施用显著增加了根和茎中氯的分布,却降低了叶中氯的分布。各处理植烟土壤各土层氯含量均表现为不施脱氯剂<5‰脱氯剂<10‰脱氯剂处理,表明脱氯剂处理抑制了烟叶对氯的吸收,使大部分氯残留在土壤中。从烤烟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评吸及吸氯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在烤烟生产上利用5‰多糖纳米脱氯剂的处理效果较佳。


滨麦蔗糖:果聚糖6-果糖基转移酶(6-SFT)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挖掘和利用滨麦(Leymus mollis,2n=4x=28,JJNN)的优良基因,以拓宽小麦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资源,以滨麦为材料,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滨麦叶片中克隆到6-SFT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cDNA全长为2 086bp,开放阅读框为1 866bp(命名为Lm-6-SFT),编码621个氨基酸;其推导的蛋白分子量为69.1kDa,理论等电点(pI)为5.18,属于酸性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该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含有SDPDG、RDP和EC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表明,滨麦6-SFT与冰草6-SFT在氨基酸水平具有高度的序列相似性。


高温焙炒对芝麻及芝麻油主要成分的影响
《中国油脂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电加热平底导热油锅焙炒芝麻,水代法制取芝麻油,研究高温焙炒条件对芝麻油品质及脱脂芝麻粕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焙炒程度的加深,芝麻油的红值逐渐增大,氧化稳定性逐渐增强;芝麻油中芝麻素的含量变化不明显,为0.84%~1.02%,芝麻林素含量逐渐减少,由0.47%减少为0.25%,芝麻酚的含量逐渐增多,最大值为0.01%;芝麻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多,含量最大为0.87%;在240℃焙炒条件下,随着焙炒时间的延长,脱脂芝麻粕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氨基酸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丝氨酸、胱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明显减少,这可能与焙炒过程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等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