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氰草津对小麦安全性及光合、荧光参数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氰草津在麦田的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在冬前、起身、孕穗和抽穗4个时期喷施不同剂量的氰草津,通过目测小麦药害程度、测定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等方法探讨氰草津在小麦田适用的时期和剂量。结果表明,冬前及次年小麦起身期喷施氰草津675~1 350g·hm-2(有效成分),小麦表现0~1级药害,小麦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孕穗期及抽穗期使用氰草津,小麦表现2级以上药害,并减产40%以上。对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表明,起身期喷施中、低剂量氰草津,药后3d对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PSⅡ最大光合效率(Fv/Fm)、光下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等参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药后10d恢复到与对照相当的水平,说明起身期喷施氰草津675~900g·hm-2对小麦光合作用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孕穗期及抽穗期喷施不同剂量氰草津,造成小麦叶片Pn、Gs、Fv/Fm、ΦPSⅡ、ETR等参数显著下降,表明小麦叶片PSⅡ光反应中心受到损伤、电子传递受阻和光合量子捕获能力下降等非气孔因素导致光合能力和原初反应能力降低,最终造成小麦严重药害并减产。以上结果表明,氰草津安全使用期为冬前及小麦起身期,安全剂量为900g·hm-2以下,非安全期使用及过高使用剂量会对小麦产生严重药害。

关键词: 小麦 氰草津 药害 光合作用 荧光参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绿丽金龟对不同光谱的行为反应

昆虫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旨在获得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敏感的波谱范围及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利用室内行为学的方法,测试了在波长为340~610 nm的14个单色光刺激下铜绿丽金龟的趋、避光行为反应,并计算趋、避光反应率曲线。【结果】观测显示,各单色光均能引起铜绿丽金龟产生一定的趋、避光反应,其雌雄虫的趋光敏感光区位于紫外光(405 nm)、蓝光(460 nm)和绿光区(505和570 nm),性别对趋光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仅存在于趋光反应率曲线波峰的大小,而对波峰的位置没有影响。铜绿丽金龟的避光行为反应,在雌雄之间无明显的性别分化,其避光敏感光谱为紫外光(380 nm)、蓝光(440 nm)和绿光区(492和505 nm)。【结论】铜绿丽金龟成虫对不同波长光的趋性存在差异,性别对其光谱行为反应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铜绿丽金龟光视觉的深入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利用其趋光性对该金龟甲进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铜绿丽金龟 光谱 趋光反应 避光反应 行为

真空包装对花生贮藏效果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真空包装对花生贮藏品质的影响,考查了不同真空度包装和普通编织袋包装花生贮藏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相对电导率、霉变率和发芽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真空包装可以将贮藏花生的酸价、过氧化值、相对电导率、霉变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保持花生较高的发芽率,其贮藏效果优于普通编织袋包装;不同真空度对花生真空包装贮藏效果的优劣顺序为-0.06 MPa>-0.09MPa>-0.03 MPa,-0.06 MPa真空包装最利于花生贮藏。

关键词: 花生 真空包装 贮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疫分析技术在玉米赤霉烯酮检测中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种非甾体类雌激素样活性的真菌毒素,由许多镰孢真菌如禾谷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等通过聚酮化合物途径合成[1],化学名为[6-(10-羟基-6-氧代-反式-1-十一碳烯基)-β-二羟基苯甲酸内酯][2],分子式为C18H22O5,白色晶体,熔点为161℃~163℃,微溶于碱性溶液,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及苯等有机溶剂[3]。ZEN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对于大麦、燕麦、小麦、高粱、小米和大米的污染程度较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越冬前增温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越冬前积温增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于2010—2012年在设施内进行人为控制增温模拟试验.以试验期室外环境实测温度值为对照,设置越冬前增温40、50、60 d,研究越冬前不同积温(≥0℃)对小麦物候期、幼穗发育进程、开花期和成熟期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内越冬前增加积温在越冬前对幼穗发育进程有一定影响,对拔节期幼穗发育进程和育性影响明显,孕穗后随着发育进程的加快影响减小,成熟期大部分处理间的生物学性状差异不显著.越冬前积温增加不超过25℃对幼穗影响很小;积温增加大于60℃幼穗发育进程明显加快,积温越高变化越明显.冬前积温增加到一定幅度将导致冬小麦物候期提前,积温增加超过60℃,拔节期叶龄提高0.8以上,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提前1 d左右.物候期的提前和幼穗发育进程的加快使小麦整个发育期缩短,容易遭受春季低温危害,造成小花败育甚至小穗冻死;冬前积温过高还导致后期旗叶光合能力下降,灌浆期缩短,并造成减产.

关键词: 冬小麦 越冬前高温 发育进程 光合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F-1影像验证MODIS NDVI产品识别冬小麦像元的结构特征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MODIS NDVI时间序列产品识别冬小麦的准确性及像元结构特征,利用许昌市GF-1影像解译的冬小麦像元重采样成250 m丰度像元加以验证,并以地面样方验证为对比。GF-1解译冬小麦为基准的MODIS识别面积精度为79.32%,重组后的250 m冬小麦丰度像元表明,随着冬小麦像元丰度的降低,MODIS像元识别能力逐渐降低,平均识别率为84.26%。冬小麦面积比例>50%的MODIS像元识别率在70%以上,面积比例<50%的冬小麦像元识别率为62.27%,利用地面样方进行混合像元识别精度的验证得到了与之一致的规律。混合像元的空间位置关系中居民点与冬小麦田混合带是增加冬小麦像元识别的主要地区,混合像元内部结构以冬小麦与休闲耕地、蔬菜的混合结构最易被识别为冬小麦像元。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用大尺度的MODIS遥感影像进行冬小麦识别会造成监测面积的高估,对MODIS像元内部结构的研究能够对混合像元分解等深入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 GF-1 MODIS 冬小麦 混合像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新品种郑红23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郑红23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2007年以世中1号为母本、徐薯18号作父本,从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食用与淀粉加工兼用型甘薯新品种。在河南省甘薯区试中,其平均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分别为32 799.75 kg/hm2、9 437.25 kg/hm2和6 081.00 kg/hm2,分别比对照徐薯22增产10.57%、12.13%、11.11%。该品种抗茎线虫病和根腐病,中抗黑斑病,抗旱、耐瘠、耐贮藏,稳产性和适应性好,食味较好。

关键词: 甘薯 新品种 郑红23号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胁迫对芝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高温胁迫对芝麻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研究方式,2013年以芝麻品种郑芝13号、郑芝98N09和郑太芝1号为材料,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系统研究了不同高温胁迫条件下的芝麻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芝麻生育后期不同品种不同高温胁迫处理的功能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呈现出单峰下降的变化趋势,高温逆境胁迫后不同时间不同品种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高温胁迫对不同品种芝麻子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造成严重影响,不同品种不同产量指标的影响幅度不尽一致,不同高温处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以郑太芝1号为最大,减产幅度分别达到86.20%和70.44%。

关键词: 高温胁迫 芝麻 光合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起垄种植不同密度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花生起垄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了5个种植密度(15.0万、16.5万、18.0万、19.5万、21.0万穴/hm~2)处理,研究起垄种植不同密度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产量的影响较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以21.0万穴/hm~2处理产量最高,为5 225.8 kg/hm~2,其次为19.5万穴/hm~2的处理,产量为5 192.8 kg/hm~2;种植密度超过一定密度(19.5万穴/hm~2)后,增产效果不显著。起垄种植不同密度对花生籽仁脂肪、蛋白质、油酸、亚油酸含量等品质指标影响较小,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针对豫南地区主栽花生品种远杂9102,起垄种植的适宜密度为19.5万~21.0万穴/hm~2。

关键词: 花生 起垄 种植密度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Ogura胞质雄性不育系发生同源异型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甘蓝Ogura胞质雄性不育系发生线粒体同源异型转化的分子机制,利用RT-PCR和转基因的方法分别进行了研究。RT-PCR试验结果表明,甘蓝B基因AP3在雌蕊(心皮)发育初期异位高表达,C基因AG3在发生心皮化的雄蕊部位异位高表达,这可能导致了甘蓝Ogura胞质不育系线粒体同源转化的发生。而拟南芥转基因试验表明,线粒体定位表达载体p3301-ATPORF138能导致拟南芥雄性不育的发生,这说明orf138基因是发生线粒体同源异型转化的甘蓝Ogura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 甘蓝 Ogura胞质雄性不育系 分子机制 同源异型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