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自然通风猪舍高压喷雾降温系统的降温效率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在夏季自然通风发酵床猪舍的适用性,选择2栋发酵床育肥猪舍,对不同气象条件下猪舍内的温湿度和风速进行了测定,选择温湿度指数、热负荷指数和综合气候指数3种指标评估了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对猪舍内热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期间高压喷雾系统的降温效率在18.4%至89.2%之间,平均为59.1%;与无喷雾猪舍相比,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可有效降低舍内温度6.2℃,最高降低10.5℃,湿度增加23.9个百分点(平均湿度为72.2%);整个试验期间,喷雾猪舍平均温湿度指数(THI)为74.3(比无喷雾猪舍降低12.2),热应激减少23.7%,喷雾猪舍热负荷减少2 713,综合气候指数(CCI)平均降低4.8℃。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可以有效缓解自然通风发酵床猪舍内生猪遭受的热应激。

关键词: 猪舍 高压喷雾降温系统 温度 相对湿度 温湿度指数 综合气候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县域冬小麦生物量动态变化遥感估测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生产管理中及时掌握县域冬小麦长势的动态变化提供有效手段,以江苏省沭阳县为研究区,基于冬小麦生物量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重构冬小麦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选用两景不同时相的HJ星影像数据,利用植被指数反演的LAI数据,对冬小麦生物量模型进行参数修订,并对县域冬小麦拔节期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估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估测冬小麦抽穗期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冬小麦拔节期生物量估测值和观测值范围分别为2 054.3~4 828.3和1 962.5~4 568.4kg·hm-2,平均值分别为3 148和3 045.5kg·hm-2,RMSE为214.8kg·hm-2,决定系数为0.919 1,表明冬小麦生物量模型模拟精度较好;(2)冬小麦抽穗期生物量较拔节期发生明显变化,其中长势变化快的田块面积为20 108.7hm2,占总种植面积的23.4%。春季气候因素的转好以及肥水措施的实施对冬小麦营养与生殖共生阶段的生长起到明显促进作用。说明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遥感反演信息与生长模型协同的冬小麦生物量估测方法能有效估测县域冬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关键词: 冬小麦 生物量模型 光谱特征 空间分布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血清15与21型蓝舌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蓝舌病病毒是一种重要的虫媒病毒,血清型较多,为了解近年来江苏省盱眙县蓝舌病病毒流行情况及血清型分别情况。【方法】本研究于2015-2016年在盱眙县桂五镇建立了5头蓝舌病血清学阴性山羊作为监控动物群。从2015年5-10月,每周采血1次,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每月采血1次,用BTV C-ELISA试剂盒进行血清学监测。用RT-PCR检测转阳前2周、1周和转阳本周的血液样品,选择阳性样品处理后接种鸡胚,收获死亡鸡胚肝脏,用PBS悬浮捣碎的鸡胚肝脏,上清接种于C6/36细胞一代、BHK-21 3代进行病毒分离。阳性样品采用RT-PCR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6月开始部分动物血清抗体转阳性,至12月,监控动物全部转为阳性。通过鸡胚、细胞传代培养共获得5个出现细胞病变的细胞培养物,经RT-PCR检测VP7基因均扩增出1156 bp片段。进一步通过RT-PCR检测VP2基因对5个分离毒株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2株为BTV-15、3株为BTV-21。【结论】上述结果丰富了江苏省蓝舌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为蓝舌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蓝舌病病毒 分离 血清型 监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源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AH02LA株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与鉴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猪源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AH02LA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本研究将转移载体pHA2-pUC19-H1-H2的DNA与PRV AH02LA株基因组DNA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进行同源重组,利用转移载体中的GFP为筛选标记,获得携带GFP基因的gE/gI基因缺失突变株PRV-AH02LA(gE-/gI-)-pHA2。提取纯化的该重组病毒DNA转化E.coli DH10B,对获得的阳性克隆命名为BAC~(PRV-G)。提取BAC~(PRV-G)的DNA,将含gE、gI和其上下游同源片段的DNA与BAC~(PRV-G)的DNA共转染CEF,获得gE、gZ基因恢复的病毒命名为PRVAH02LA~(Rec)。比较亲本株PRV AH02LA、基因缺失株和恢复株的生长动力学,结果表明,恢复株的生长特性与亲本株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RV变异株AH02LA的BAC,并证实其为全基因组的感染性克隆,为PRV变异株的致病机理研究和新型疫苗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变异株 猪源 细菌人工染色体 生长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污染水体生态治理工程中凤眼莲对水质变化的生长响应

生态环境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三级串联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净化塘深度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的生态工程中,通过监测各级净化塘内凤眼莲的生物量、株高、根长、植株氮磷含量等指标变化,分析各指标与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质量浓度的相关性,探讨凤眼莲对水质变化的生长响应,以期为表观判断水质改善效果和明确凤眼莲在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适宜规模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净化塘水体氮磷浓度显著影响凤眼莲生长,且与植株相关生长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一级、二级和三级净化塘内水体TN和TP质量浓度依次降低,凤眼莲生物量及茎叶生物量、生长速率、株高、叶片SPAD值、凤眼莲茎叶和根系的氮磷含量均逐级减小,而根系生物量、根冠比和根长均逐级增加;凤眼莲茎叶生物量及其所含氮磷量均高于根系,故茎叶富集水体氮磷能力强于根系;当水体T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94、4.03和2.79 mg·L~(-1),T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22、0.15和0.12 mg·L~(-1)时,凤眼莲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3.09、16.73和12.87 kg·m~(-2),累积富集氮量分别为27.44、17.59和11.04 g·m~(-2),磷量分别为2.57、1.53和0.93 g·m~(-2)。综合分析,凤眼莲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株高、根长等生长特征表现出的差异显示了其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响应策略,水体中较高的氮磷浓度更有利于促进凤眼莲生长发育及增强其富集氮磷能力。在该研究的条件下生活污水尾水的深度净化工程,仍可承载更高的尾水处理量和污染负荷量,同时通过减少生态工程的规模配置也可确保出水水质。

关键词: 凤眼莲 污水厂尾水 总氮 总磷 生长响应 生态修复工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下棉花萌发、成苗和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感盐棉花品种泗抗1号和耐盐棉花新品系苏S012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构建F2分离群体和F2∶3家系。分别调查2个亲本和299个F2∶3家系萌发期、苗期以及铃质量、铃数、衣分和产量的盐害率,作为QTL定位的表型数据。在棉花A5、D5、D8、D10、A13和D13染色体上共定位到13个耐盐相关QTL,分别解释2. 81%、15. 18%、1. 78%、5. 39%、2. 92%、8. 38%、9. 65%、5. 06%、0. 46%、2. 17%、2. 27%、13. 25%、1. 50%的表型变异率。

关键词: 棉花 耐盐性 分子标记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稠剂对杏鲍菇冻干粉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堆积密度、吸湿性、速溶性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正交试验及综合加权评分法,优化3种增稠剂的组合方式,研究麦芽糊精、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对杏鲍菇冻干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3种增稠剂均可改善杏鲍菇冻干粉的品质,麦芽糊精最为显著,其次为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且在麦芽糊精15%、黄原胶0.15%、羧甲基纤维素钠0.8%的组合条件下杏鲍菇冻干粉综合品质最好。

关键词: 增稠剂 杏鲍菇冻干粉 品质 综合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蒜苗期农艺性状与青蒜产量的关系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于2016-2017年在江苏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试验田进行,引进不同地区的20个地方大蒜品种,研究大蒜苗期农艺性状与青蒜产量的关系,明确影响青蒜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大蒜苗期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达7.02%~36. 81%,以植株鲜质量变异幅度最大,假茎高次之,且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因播期而异。植株鲜质量与株高、假茎高、假茎粗和叶宽极显著正相关,与叶长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假茎高极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明确大蒜苗期假茎粗、假茎高和叶宽是影响蒜苗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可作为青蒜品种引进和选育的主要评价指标。

关键词: 大蒜 苗期 农艺性状 青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MH及其相关基因在鸭不同等级卵泡中的表达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AMH及其相关基因在鸭不同等级卵泡中的表达特征,为水禽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积累基础资料。以连城白鸭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了卵巢不同等级卵泡中AMH基因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卵泡的发育,AMH及其相关基因AMHR2、BMP6、SF1、GATA4和WT1的表达量逐渐降低,而CYP19A1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升高,SOX9和FSHR基因的表达量保持不变。我们推测AMH基因在鸭等级前卵泡中的高表达量可能有助于维持颗粒细胞未分化的状态,且可能是通过抑制FSHR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关键词: 抗缪勒氏管激素 卵泡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VR018抗黄萎病QTL定位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病害。由于陆地棉中严重缺乏高抗黄萎病的品种,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缓慢。本研究室从泗棉3号与中植棉2号杂交后代中选育获得1个黄萎病抗性显著提高的新品系苏VR018,利用3 100对SSR引物对泗棉3号和苏VR018进行多态性分析,获得具有多态性的标记32个;以苏VR018为母本,泗棉3号为父本,杂交构建包含312个单株的F2群体,构建包含17个位点和6个连锁群的连锁图谱。F2∶3家系接种落叶型黄萎病菌V991,调查抗病性,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4个与棉花抗黄萎病相关的QTL,分别位于染色体A5、染色体D5、染色体D5和染色体D6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分别为6. 41%、3. 78%、4. 61%和5. 78%。单标记分析检测到与黄萎病抗性显著关联的位点5个,分别为NAU3212、MGHES40、DPL209、CIR181和NAU5204,解释表型变异分别为6. 38%、1. 50%、2. 80%、2. 10%和2. 20%。本研究为深入解析中植棉2号的抗黄萎病遗传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分子标记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