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灰漠土农田长期碳投入与微生物商的关系
《新疆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由于长期施化肥和有机肥导致的碳投入差异对土壤微生物商的影响。【方法】依托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试验中的5个典型化肥和有机肥料处理,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对小麦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商(q SMBC)的动态变化特征,揭示灰漠土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商(q SMBC)、土壤有机碳(SOC)与碳投入量和小麦籽粒产量间的相关性。【结果】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灰漠土SMBC含量和q SMBC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存在显著差异,SMBC和q SMBC均在扬花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7.5~106.0 mg/kg、0.41%~0.61%。各施肥处理全生育期SMBC平均含量为:高量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h NPKM)>常量NPK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氮磷钾化肥配施秸秆(NPKS)>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PK),其中h NPKM与NPKM处理、CK与NPK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全生育期q SMBC的变化趋势为:NPKS>NPKM>CK>h NPKM>NPK。在试验中,尽管化肥配施秸秆(NPKS)的SMBC含量低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h NPKM或NPKM),但其提高q SMBC的作用优于化肥配施有机肥或单施化肥(NPK),能够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总有机碳中所占的比例。相关性分析表明,SOC、SMBC含量均与碳投入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小麦籽粒产量与灰漠土SOC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而q SMBC与碳投入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长期有机(有机肥、秸秆)无机肥料配施是新疆绿洲灰漠土农田增加土壤有机碳、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长期大量单施化学肥料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施氮对南疆干旱荒漠绿洲枣棉间作棉田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农林间作立体种植模式下的养分利用效率,保障干旱荒漠绿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田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以新疆阿克苏地区典型的枣棉间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测试,研究了0、150、300、450、600、750 kg/hm2等6种施氮水平对间作棉花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00 kg/hm2和450 kg/hm2施氮量能显著增加蕾期、花期和吐絮期微生物总数量。细菌和放线菌在整个生育期中蕾期数量最少,铃期和花期较高,吐絮期次之。真菌数量各个时期变化不大。适宜施氮量能增加铃期枣棉间作交际行棉花根际土微生物数量,有效的调节微生物区系。


2005~2012年新疆南部棉区陆海杂交种主要经济性状优势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陆海杂交棉在高密度植棉模式下主要经济性状优势,为新疆南疆棉区陆海杂交棉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2年南疆202份陆海杂交棉和常规陆地棉区域试验品系和审定品种的皮棉产量、纤维品质性状多年多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高密度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陆海杂交棉参试数量大体呈下降趋势,除单株铃数区间跨度大于常规棉外,其余性状小于常规棉或与之相当。区试杂交棉组合与审定杂交棉品种在单株铃数、籽指上均高于常规陆地棉,但在单铃重、衣分方面低于常规棉,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平均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每年高产组合皮棉产量显著低于常规棉。在主要纤维品质方面均极显著优于常规棉。【结论】在目前南疆高密度植棉模式下,参试陆海杂交棉组合较常规陆地棉平均皮棉产量基本相当,纤维品质优势明显,但农艺性状较差。应进一步发掘其优势基因,以期获得突破性强的优势组合。


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及其与拉面品质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对新疆拉面品质的影响,以30份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其面粉品质、面团流变学特性及粉色等主要品质性状,并制作新疆拉面,对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主要品质性状与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特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面团延伸性、配置比、弹性指数、稳定时间及弱化度等7个面粉品质指标与新疆拉面感官评价总分显著相关,其中干面筋含量和配置比的作用最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新疆拉面加工品质主要受到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粉红度(a*)的影响。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具有较好的拉面加工品质,可为新疆拉面专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种质资源。


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谷地苜蓿种植与土壤肥力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以下简称吉国)费尔干纳谷地种植苜蓿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文献资料及实地调研分析。【结果】费尔干纳谷地具有种植紫花苜蓿得天独厚的条件,每年可刈割4~5茬,鲜草产量在75 t/hm2以上,苜蓿刈割后还田生物量(干重)约84×103~201×103kg/hm2,总氮含量达300~400 kg/hm2,耕层土壤孔隙度增加到54.1%,通气孔隙增加到15.4%,且土壤粒径>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随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递增。【结论】种植苜蓿改善了费尔干纳谷地的土壤理化特性,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为费尔干纳谷地发展苜蓿产业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施用改良剂后盐渍化土壤养分和棉花产量变化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初步阐明在施用土壤改良剂后盐渍化土壤养分和棉花生长变化。利用4种不同的土壤改良剂,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施入不同品种改良剂后棉区盐渍化土壤的养分及棉花生长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盐渍化土壤输入4种改良剂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这4种改良剂对盐渍化土壤具有明显的改土培肥效果,其中以DS1997和磷石膏的改土效果较显著。棉区盐渍化土壤输入改良剂后,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并促进了棉花的生长发育,棉花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得出,土壤改良剂可有效减少盐分危害,改善土壤质量,进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细菌纤维素的制备和应用研究进展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 2014 CSCD
摘要: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简称BC)又称微生物纤维素,具有独特超细网状纤维结构、不含木质素和其他细胞壁成份,吸水性强、高生物兼容性、可降解性等优良特点,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细菌纤维素的菌种筛选、碳源优化、发酵工艺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细菌纤维素在肾透析膜、血管支架、皮肤代用品、化妆品膜、减肥代餐食品等方面的应用。


棉花海陆杂交群体遗传图谱构建与纤维品质QTL定位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CSCD
摘要:培育兼有陆地棉产量性状和海岛棉品质性状的优良品种是育种家们在多年育种工作中长期追求的目标,海陆渐渗杂交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海陆杂交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和定位纤维品质QTL,通过选择与纤维品质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来辅助育种可提高棉花海陆杂交育种的效率。本文综述了棉花海陆杂交群体遗传图构建、纤维品质QTL定位研究的进展和应用,并对通过与海岛棉杂交途径来改善陆地棉纤维品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不同老化时间和收获期对春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小麦种子在不同收获期下贮藏过程中种子活力变化。【方法】采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对3个不同收获时期的春小麦种子在100%相对湿度和41℃条件下进行人工加速老化,处理时间分别为0、2、4、6、8 d,测量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幼苗干鲜重等指标。【结果】不同收获期下老化2 d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从第4 d开始,随着老化时间增长,各相关指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在老化第8 d时,种子的发芽率最低降至60.33%。【结论】采用种子活力指数结合主要农艺性状可有效评价不同人工老化处理对不同收获期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人工老化处理这一措施结果显示种子在短时间内受到高温高湿胁迫伤害较轻,老化的时间越长,种子受到的伤害越深,劣变越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