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白消安制备公鸡生殖前体细胞移植受体的研究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4
摘要:该试验旨在开发适合制备鸡生殖前体细胞移植受体公鸡的方法。试验选用5-7月龄、体重相近、繁殖性能正常的81只岭南黄公鸡进行试验。试验分两次开展,试验一根据公鸡体重计算白消安用量,试验二不以公鸡体重来计算白消安用量,而是每组固定白消安用量。通过分析注射白消安后第15天、30天、45天或60天公鸡的血常规指标、体重、睾丸重、死亡率、曲精细管直径、周长和面积及生育能力,评价白消安直接注射到年轻公鸡睾丸中制备鸡生殖前体细胞移植受体方法的效果。试验一结果表明,注射白消安后第15天仅有1只注射量为1.2mg/kg的公鸡睾丸部分曲精细管内出现生精细胞减少现象,对血常规指标、死亡率、睾丸大小和重量以及受精率均无影响,而其他鸡只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试验二结果表明,公鸡睾丸注射30-50 mg/单侧白消安后第15和30天,睾丸大小、重量明显变小,第30天后组织切片分析显示睾丸内精曲细管膜底部和腺腔排空,第45天注射量为30-40 mg/单侧的公鸡睾丸内大部分精原干细胞可以恢复,白消安注射组在第15-45天公鸡配种后受精率明显下降,但整个过程中公鸡体重和血常规指标无显著影响。综上表明,公鸡睾丸注射白消安可以清除内源性精原干细胞,且睾丸正常生理生殖功能不受影响,注射剂量为30-40 mg/单侧后第30天,公鸡睾丸内精曲小管膜底部和腺腔排空,此时是注射生殖前体细胞最佳时间。


饵剂投放站对田间红火蚁的饵剂搬运量及防控效果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饵剂诱杀是防控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最广泛和最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利用一种新型饵剂投放站(简称饵剂站)对比分析红火蚁工蚁对0.08%茚虫威杀蚁饵剂及其载体的搬运量,并使用5 g/巢、10 g/巢、20 g/巢3种剂量的饵剂对田间红火蚁蚁巢进行单蚁巢处理,评价饵剂站对田间红火蚁的饵剂搬运量及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火蚁工蚁对饵剂站内0.08%茚虫威饵剂及其载体的搬运量少于直接撒施处理方式的搬运量。施药24 h后,红火蚁工蚁对饵剂站内和直接撒施的0.08%茚虫威饵剂搬运量分别为14.84±3.18 g和17.71±5.88 g,差异不显著。使用饵剂站施用10 g、20 g饵剂处理28 d后,工蚁减退率、蚁巢减退率、蚁群级别降低率和综合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0%以上,与直接撒施处理方式均无显著差异。虽然饵剂站会一定程度上降低红火蚁工蚁对饵剂的搬运量,但却不影响对红火蚁的防控效果,基于其防雨、防潮的优点,饵剂站可显著延长红火蚁防控的窗口期。


水稻叶形态的建成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稻米 》 2024
摘要:水稻叶片形态是决定理想株型的关键因素。根据“源库”理论,水稻叶片形态通过影响光合效率等“源”流影响水稻产量。其中,叶片大小、卷曲度以及叶倾角是植物整体株型和叶型中决定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近年来,已有许多控制叶片形态的基因被克隆与鉴定。水稻叶片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水稻叶原基的形成、极性的建立及维持、叶片的扩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调控水稻叶片形态的关键基因的重要功能已被阐明。譬如,PLA1、PLA2等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协同作用,NAL1、NAL9、NRL1、NRL2等基因在叶脉发育中的协同调控,SLL1、SRL2等基因对厚壁组织细胞结构的精细调控,OsPIN1、OsWOX3A等基因对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和分配等,共同构成了水稻叶片形态复杂调控网络的基石,为深入理解作物叶片形态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影响水稻叶片形态的分子机制,对于利用“源库”理论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华南晚杂交稻叶片SPAD值及其一般配合力和遗传效应的动态变化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揭示华南晚籼杂交稻叶片SPAD值一般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华南杂交水稻的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以华南地区生产上广泛应用的3个籼稻不育系和6个籼稻恢复系配置了18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分析不同发育阶段叶片SPAD值及其一般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杂种及其亲本叶片SPAD值移栽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于幼穗分化期(栽后43或50 d)达到最低点,始穗期(60 DAT)后快速下降.不同组合以及同一组合在不同发育时期叶片SPAD值存在较大差异.灌浆结实期至蜡熟期,'荣丰A'、'五丰A'、'华占'和'广恢308'及其相应组合叶片SPAD值下降较快,而'明恢63'和'桂99'及其相应杂交组合依然保持相对较高的SPAD值,并与亲本SPAD值一般配合力的动态变化相一致.除分蘖始期叶片SPAD值以特殊配合力为主外,达70.76%,其余发育阶段叶片SPAD值均以一般配合力起主导作用.杂种叶片SPAD值在生殖生长阶段的遗传力(21.90%~63.89%),显著高于其营养生长阶段的遗传力(8.02%~14.79%);其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显性或/和上位性效应,始穗期至抽穗扬花期的显性或/和上位性效应增大,达18.37%和22.02%.发育前期和中期,叶片SPAD值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后期则较大地受到环境条件影响.
关键词: 杂交稻 SPAD值 一般配合力 遗传效应 动态变化


畜禽呼吸测热装置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呼吸测热装置的不断发展,不仅可应用于畜禽能量代谢,也在反刍动物温室气体测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呼吸测热装置的研究概况、呼吸面罩及呼吸室等的设计原理、装置构造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进展及其应用情况,以期为畜禽能量代谢测定研究提供参考.


慢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靶向ACTB基因sgRNA的设计及活性验证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4
摘要:该实验旨在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对鸡β-肌动蛋白(β-actin,ACTB)基因外显子2上设计的4条sgRNA进行切割活性验证,为在ACTB基因位点定点敲入外源基因提供工作基础。本实验通过网站设计四条特异性识别ACTB基因的sgRNA序列,构建到带有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载体上,在293T细胞上包装慢病毒,然后将慢病毒液感染稳定表达Cas9蛋白的鸡成纤维细胞系(DF-1)验证sgRNA的切割活性。通过细胞荧光表达分析、T7E1内切酶和体外活性检测,鉴定出有切割活性的3条sgRNA,为后续在DF-1细胞上进行功能验证、基因定点敲入奠定了实验基础,同时为后续在鸡这一物种中进行基因编辑提供了研究材料。


SFTSV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及其通过抑制宿主蛋白泛素化修饰实现免疫逃逸的调控机制
《病毒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感染可造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SFTS重症患者大多与SFTSV引起非正常的固有固有免疫反应所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有关。这些早期固有固有免疫反应包括多种炎症和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并激活随后的固有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感染细胞的早期固有固有免疫反应是由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接头蛋白、激酶和转录因子组成的细胞内信号通路所介导的。这些途径受复杂的翻译后修饰网络的严格调节,其中大量的泛素化酶和去泛素化酶使这些修饰可逆且高度动态。这些酶的调控作用可以增强固有免疫反应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也可以抑制其过度活化以避免病理性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SFTSV引起的早期固有免疫信号通路及其复杂调控机制,为后续针对SFTSV的药物开发和免疫病理学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固有免疫 IFN-Ⅰ型信号通路 泛素化 去泛素化


调节剂对乙基多杀菌素药害的解毒作用
《耕作与栽培 》 2024
摘要:本试验以菜心为试验材料,用设置好浓度梯度的六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和 240 mg/L的乙基多杀菌素混合的溶液为处理组、以 240 mg/L的乙基多杀菌素及清水为对照组分别处理菜心种子,测定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乙基多杀菌素药害的解毒作用.结果表明,1 mg/L的代码 5、0.01 mg/L 的代码 6 可以显著缓解乙基多杀菌素对菜心幼苗的药害,同时提高菜心幼苗的根长和株高;0.1 mg/L的恶霉灵可以显著提高菜心幼苗的平均株高,但是不能减缓乙基多杀菌素对菜心幼苗根长的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