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菜心与东南景天间作修复镉污染农田的生态效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镉低积累型菜心碧绿粗苔和镉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间作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在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农场进行了模拟控制试验,分别采集菜心、东南景天在单作和间作时的根际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可显著提高植物的生物量,其中东南景天地上和地下部的生物量较单作分别提高了79.05%和50.00%,菜心地上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则分别提高了110.96%和125.00%;间作使东南景天地上和地下部的镉含量较单作分别提高了7.61%和70.73%,但菜心地上部的镉含量较单作降低了27.21%;东南景天茎叶储存Cd的主要亚细胞结构为液泡中的细胞液,占比高达90%,远高于细胞器与细胞壁中的Cd含量;间作显著增加了土壤的pH,相较于东南景天、菜心单作时的pH分别增加了0.39、0.28个单位;间作降低了菜心根际土镉的有效性,较单作低19.23%;另外,间作可使土壤微生物总量和蔗糖酶活性显著增加,其中放线菌数量比菜心、东南景天单作时分别增加了27.95%、24.28%,蔗糖酶活性则分别提高了164.89%、88.48%。同时,通过计算可知间作的东南景天土壤镉提取率是单作的1.88倍。综上所述,镉低积累型菜心与镉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间作,不仅可提高菜心生产的安全性,而且增加了东南景天对土壤镉的提取效率,是一种经济、有效且风险较低的边生产边修复的模式。

关键词: 菜心 东南景天 间作 生态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雄性不育分子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对辣椒雄性不育分子研究取得的进展有更直观、系统、深入的了解,梳理已鉴定的辣椒核雄性不育(NMS)基因及部分NMS基因分子标记开发,重点阐述近年来核雄性不育基因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探究工作;同时回顾辣椒胞质雄性不育(CMS)相关的线粒体不育基因及其关联分子标记和CMS恢复基因分子标记开发,重点概述近年来恢复基因精细定位研究取得的进展。研究指出,精细定位NMS基因,明确候选基因并开发功能标记是辣椒NMS研究的重点,既能为探明辣椒NMS机理奠定基础又可为育种提供高效利用的分子标记。而CMS相较于NMS更为复杂,表现在遗传机制多样且更易受环境影响等方面,因此,从对CMS育性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到基因克隆以及功能研究并探明CMS分子机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关键词: 辣椒 核雄性不育 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升猪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酸是猪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饲料原料中含量少和易缺乏的成分之一,对动物健康生长和饲料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纤维以及蛋白质自身结构等都会影响氨基酸消化率,而不同加工工艺可以消除或减弱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改善氨基酸在猪胃肠道的消化率。本文主要综述了粉碎、挤压膨化、制粒、酶解、发酵、菌酶协同和加热等加工工艺对猪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关键词: 加工工艺 氨基酸 消化率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32份甘薯地方种质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甘薯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以132份甘薯地方种质为材料,对其表型性状、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32份甘薯地方种质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45.84%,类胡萝卜素含量平均为6.33μg/g,最高为59.90μg/g,SSR分子标记的Nei’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15、Shannon’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23,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多态性。进一步的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这132份甘薯地方种质可分为5个亚群。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84%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16%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综上所述,中国的甘薯地方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种质之间的遗传变异主要集中在亚群内部。这对于中国甘薯地方种资源的保护和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关键词: 甘薯 表型性状 SSR分子标记 类胡萝卜素含量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地方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路径探索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4

摘要: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应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加大创新发展力度,推动单位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传统会计核算为基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与落实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高质量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本文介绍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设路径,以期为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杂交中籼新品种两优五山丝苗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24

摘要:两优五山丝苗是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两用核不育系萍S为母本,以优质常规稻五山丝苗为父本配组杂交的两系中籼组合,于 2022 年通过安徽省审定.两优五山丝苗米质达部标优质 3 级,丰产性强.安徽省 2019 年、2020 年 2 年区试平均产量 9828.2 kg/hm2,比对照Ⅱ优 838 增产 6.82%.2023 年两优五山丝苗在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联圩村百亩示范片采取直播方式种植,采用收割机实割收获测产,稻谷经扣除杂质和水分平均产量 11297.1 kg/hm2,再生季测产经扣除杂质和水分平均产量 4918.2 kg/hm2,一季加再生季的平均产量为 16215.3 kg/hm2.笔者介绍了两优五山丝苗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杂交中籼品种 两优五山丝苗 选育 栽培技术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蚕豆对吉富罗非鱼肝脏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脂肪代谢及糖代谢的影响

饲料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饲料中添加蚕豆(Vicia faba L)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脏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脂肪代谢及糖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500.23±0.34)g的罗非鱼6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在100 d的饲养期中各组分别投喂添加0(C0组)、15%(C15组)、30%(C30组)和60%(C60组)蚕豆的试验膨化饲料.结果表明:①与C0组相比,C15、C30组和C60组肝细胞均出现胞浆内空泡和巨噬细胞中心.②与C0组相比,C15、C30组和C60组血清和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C30组和C60组血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C60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③与C0组相比,C15、C30、C60组丙酮酸激酶和己糖激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C15、C30组和C60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④与C0组相比,C60组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30%和60%的蚕豆显著提高了吉富罗非鱼肝脏的糖酵解能力,添加60%的蚕豆显著降低了吉富罗非鱼肝脏的脂肪代谢能力、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能力,添加15%、30%和60%的蚕豆,均会损伤吉富罗非鱼的肝脏组织结构.

关键词: 罗非鱼 蚕豆 肝脏组织结构 抗氧化 糖代谢 脂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余甘子斑点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为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科学诊断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余甘子产业园种植基地采集发生斑点病的余甘子果实,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余甘子斑点病病果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基于多基因(ITS、TUB和EF1-α)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针刺接种法测定病原菌菌株的致病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毒力测定评估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余甘子病果中分离出1株病原真菌菌株PE3,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余甘子斑点病致病菌,其形态特征与间座壳菌Diaporthe phoenicicola相似,且其ITS、TUB和EF1-α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与D.phoenicicola聚在同一分支。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PE3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H为7,最适生长碳源为甘油和蔗糖,最适生长氮源为酵母提取物。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450 g/L咪鲜胺乳油对菌株PE3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中浓度(EC50)为0.019 mg/L;其次是8%氟硅唑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EC50分别为0.023、0.124和0.194 mg/L;而2%春雷霉素水剂对菌株PE3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为402.336 mg/L。【结论】间座壳菌D.phoenicicola是引起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病原菌,450 g/L咪鲜胺乳油、8%氟硅唑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能有效防治余甘子果实斑点病,可在余甘子种植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余甘子 果实斑点病 间座壳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鱼肉质地脆化的研究进展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4

摘要:脆化是改善人工养殖罗非鱼肉质的重要手段。通常通过饲喂含有蚕豆的饲料,来增加罗非鱼肌肉粗脂肪含量和肌纤维直径、增强肌肉耐折力等,从而达到脆化肉质的效果。但是,此方法也会影响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导致肠道粘膜损伤,甚至造成大量死亡。目前,关于蚕豆中哪种因子在发挥脆化作用,通过何种机制改善罗非鱼肉质,尚不清楚。该文对脆肉罗非鱼的养殖情况,及脆化后罗非鱼鱼肉的品质、生长性能、肠道及免疫指标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为罗非鱼脆化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罗非鱼 蚕豆 肉质 脆化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佛手凉果加工过程中功能性成分与抗氧化活性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探究佛手凉果加工中功能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以佛手凉果为研究对象,探究新鲜佛手柑经过盐渍、晒盐胚、糖渍、干燥等工艺成为佛手凉果(成品)的加工过程中功能性成分含量活性变化,监测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mmonium salt,ABTS]阳离子自由基抑制率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在加工中的变化,研究各功能成分与体外抗氧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加工提高了佛手柑的总酸、多糖、黄酮、膳食纤维含量与抗氧化活性;DPPH、ABTS、FRAP分别比新鲜佛手柑增加 1.35 倍、1.57 倍和 2.16 倍.糖渍和干燥可提高抗氧化活性.黄酮的含量影响了佛手凉果的抗氧化性,黄酮与 FRAP 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 DPPH、ABTS 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糖与 FRAP、黄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佛手柑加工可以提高多糖、黄酮、膳食纤维等功能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糖渍和干燥是关键加工步骤.

关键词: 佛手 功能活性成分 多糖 黄酮 膳食纤维 抗氧化活性 加工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