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常温下不同包装方式对甘薯抑芽作用及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保鲜包装方式对甘薯抑芽效果和贮藏品质的影响,开发一种安全、环境友好的采后保鲜技术,为甘薯的采后抑芽和贮运保鲜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西瓜红甘薯为试验材料,在常温(16~20℃)贮藏条件下,分别采用聚乙烯薄膜保鲜袋(CK)、聚乙烯醇(PVA)透湿袋和MP20自发气调包装袋包装经愈伤处理后的甘薯,每袋装大小均匀果实3个,分别在贮藏的第0、10、20、30和40 d时取样,测定甘薯的发芽率、硬度、失重率、气体成分、维生素C(Vc)、淀粉、还原糖、蔗糖、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等与采后品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CK的甘薯在常温下贮藏10 d后,根部已出现明显的芽,发芽率为77%,而经PVA包装处理的甘薯在贮藏40 d后仍未出现芽,发芽率为0。与CK相比,PVA包装处理能明显抑制甘薯芽的生长,保持较高的硬度,维持包装袋内较稳定的O2和CO2含量,提供低O2高CO2有利于甘薯贮藏保鲜的气体环境。贮藏至第40 d,PVA和MP20包装处理的甘薯淀粉含量分别为11.67和10.25 mg/g,Vc含量分别为144.53和125.28 mg/g,极显著高于CK(P<0.01,下同);此外,PVA和MP20包装处理均可维持采后甘薯较高的还原糖和蔗糖含量,贮藏至第40 d,PVA包装处理的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分别为5864.52μg/g和37.82 mg/g,分别较CK提高20.61%和15.62%。PVA包装处理还可明显抑制PPO和POD活性的增加,至贮藏期结束,均较CK极显著降低。【结论】PVA包装处理可有效抑制甘薯芽萌发。MP20自发气调包装和PVA包装处理均能延缓甘薯营养物质含量和硬度的下降,有利于保持营养物质和商品价值,提高甘薯的耐储性,以PVA透湿袋保鲜效果更佳。


饲粮添加维生素D3对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脂质代谢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维生素D3(VD3)对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脂质代谢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选用432只健康、产蛋率相近的产蛋后期(58周龄)龙岩山麻鸭,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VD3),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800、1 600、2 400、3 200和4 000 IU/kg VD3的饲粮。预试期2周,正试期16周。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VD3可显著提高产蛋后期蛋鸭产蛋率和日产蛋重(P<0.05),并显著降低料蛋比(P<0.05)。其中,第1~16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产蛋率和日产蛋重(1 600 IU/kg VD3添加组除外)均显著提高(P<0.05),料蛋比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 600 IU/kg VD3显著降低产蛋后期蛋鸭第12周蛋黄重和整个试验期蛋黄重平均值(P<0.05),且整个试验期蛋黄比例和蛋清比例平均值随饲粮VD3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3)饲粮添加VD3具有降低产蛋后期蛋鸭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趋势(P>0.05),且肝脏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随饲粮VD3添加水平的提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变化(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 400 IU/kg VD3显著降低产蛋后期蛋鸭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绒隐比(P<0.05),且十二指肠绒隐比随饲粮VD3添加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变化(P<0.05)。5)饲粮添加VD3对产蛋后期蛋鸭盲肠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在属水平上,饲粮添加VD3能够显著提高短链脂肪酸(SCFA)合成菌如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另枝菌属(Alistipes)和Lachnoclostridium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VD3可改善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脂质代谢和肠道形态,促进盲肠SCFA合成菌富集,建议产蛋后期蛋鸭饲粮VD3添加水平为2 400~3 200 IU/kg。


营养型阻控剂影响菜园土中水稻生长及其Cd吸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以钙硅钾等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土壤调理剂(营养型阻控剂)对镉(Cd)超标菜园土旱改水时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及其Cd吸收的影响,于2014年下半年在Cd超标菜园土中施用营养型阻控剂,对不同用量(分别为0、1.5、3.0、4.5、6.0 g·kg-1,分别记作CK、T1、T2、T3、T4)营养型阻控剂的水稻盆栽试验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型阻控剂对菜园土中水稻生长没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没有提高稻谷产量.供试水稻品种黄超占各部位Cd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根>茎叶>稻米>稻壳,且各部位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所有处理稻米Cd质量分数均低于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Cd限量指标;与CK相比,营养型阻控剂显著降低糙米、水稻茎叶、水稻根的Cd质量分数,且呈现随营养型阻控剂用量增加而降低效应更佳的剂量效应;与CK相比,处理T4对稻米、水稻茎叶、水稻根三者Cd质量分数的降低效应最佳,降幅分别为32.8%、39.7%、24.4%;营养型阻控剂显著降低水稻根、茎叶和稻谷中Cd的累积量.施用营养型阻控剂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提高的最大值为0.3个单位,但对土壤DTPA-Cd质量分数有提高作用(处理T1的DTPA-Cd质量分数显著大于CK、T3)、对土壤有效态硅质量分数有降低效应(处理T2、T3的有效态硅质量分数显著小于CK).营养型阻控剂可适用于Cd超标菜园土,通过降低根Cd生物富集系数来显著降低水稻根、茎叶和稻米Cd质量分数,本盆栽试验中营养型阻控剂降低稻米Cd质量分数的最佳用量为6.0 g·kg-1.


红火蚁觅食行为及其在防治中的应用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极具危害性的入侵生物,已在我国多个省份地区扩散成灾。近年来,国内外在红火蚁觅食行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为红火蚁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回顾了红火蚁觅食行为的相关研究,综述了红火蚁觅食的过程、行为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觅食行为与防治的联系。红火蚁可广泛地采集和利用不同类型、大小和成分的食物。其觅食过程分为食物搜寻、搬运与处理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伴随着食物埋藏、铺路越障和工具利用等行为。目前已报道多种跟踪信息素和关键基因可以调控红火蚁的觅食行为。此外,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红火蚁的觅食行为和策略。基于红火蚁特殊的觅食行为模式,有望开发出专一性更强、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监测和防控技术。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红火蚁觅食行为的模式及其分子和化学机制,更好地将理论研究与防治实践相结合,控制红火蚁疫情蔓延危害。
关键词: 红火蚁 入侵生物 觅食行为 食物搬运 诱饵 监测技术


棚栽与瓶栽金线莲的广靶代谢组学比较
《亚热带农业研究 》 2024
摘要:[目的]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索瓶栽和棚栽金线莲主要代谢产物的差异,为鉴别不同栽培方式的金线莲产品提供依据。[方法]以金线莲主栽品种‘红霞’为研究对象,采用UPLC-MS/MS分析技术对比了组培瓶苗驯化6月龄(瓶栽)与大棚栽培6月龄(棚栽)的金线莲全草干品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了标识代谢物筛选和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棚栽和瓶栽金线莲平均株高分别为11.37、9.90 cm,叶片数分别为8.75、5.75片,单株干质量分别为0.43、0.23 g,棚栽均极显著高于瓶栽;瓶栽和棚栽金线莲苷含量分别为138.75、144.75 g·kg-1,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29.75、133.13 g·kg-1,棚栽略高于瓶栽,但两者差异不显著。(2)在两种干品中共检测到880种代谢物,从中筛选到差异代谢物89种,其中棚栽有55种上调表达、34种下调表达。含量较高的标识代谢物中,棚栽金线莲有22种,主要为黄酮醇、酚酸类和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等化合物;瓶栽有10种,主要为酚酸类、生物碱和游离脂肪酸等化合物。(3)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89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分布在48条代谢通路中,显著富集的有硫胺代谢,VB6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生物素代谢,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嘌呤代谢,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氰基氨基酸代谢,醚脂代谢,叶酸生物合成等途径。[结论]仅检测金线莲苷和蛋白质含量,无法区分瓶栽和棚栽金线莲产品。在差异代谢谱中,二者各有上下调表达,差异代谢物数量和含量都以棚栽金线莲具有显著优势,可为两种栽培品的鉴别提供依据。此外,在标识性代谢物中,金线莲的有效成分黄酮类、酚酸类等,也以棚栽具有显著优势,可为金线莲高质量栽培提供参考。


基于广泛代谢组学解析不同品种李果实代谢物的差异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对广东5个不同品种/系李果实进行代谢物分析,共检出951种代谢物,其中初级代谢物489种、次级代谢物315种。5个品种李果实初级代谢物中脂类含量最高,其次是糖类、醇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核苷酸和维生素含量相对较少;次级代谢物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其次是植物激素、生物碱和萜类,苯丙素和木脂素类含量较少。大蜜李果实中脂类含量最高的是十一烷酸,占脂类总量的92.9%;糖类含量在大蜜李果实中仅次于脂类,其中松二糖含量最高,其含量为蔗糖的9.5倍、葡萄糖的8倍及果糖的14.6倍,可能是其具有蜜味的主要贡献因子;初级代谢物种类最多的是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共鉴定到170种;L-苹果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占总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的57.1%;维生素类中VB6含量最高,占比达51.5%;多酚类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类黄酮,占比达77.7%。对其余4个品种与大蜜李果实分别进行代谢物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青皮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84种;小蜜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73种;红线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113种;大果迟熟三华李与大蜜李的差异代谢物34种,对差异代谢物富集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发现,4组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氨基酸、类黄酮、花青素、生物碱等合成代谢途径。大果迟熟三华李与大蜜李差异代谢物主要有C-戊糖基-木犀草素-C-己糖苷、多巴胺、三叶苷等类黄酮和酚类物质,以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β-烟酰胺单核苷酸等核苷酸类,这些物质可能是二者出现成熟期差异的关键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