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102个黄河流域棉花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棉花9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农艺性状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5个主成分,即第一果枝节位因子、果枝数因子、籽指因子、单铃质量因子、生育期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88.34%,可反映所有性状的绝大部分变异信息。利用5个主成分因子进行聚类分析,102个品种被划分为6个类群,在6个类群中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品种外,其他来自同一地区的棉花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往往聚集在一起,可能与育种单位培育新品种时选配亲本的遗传基础狭窄有关。研究结果可为棉花育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棉花品种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奶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分别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消化分离法对奶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原代培养、细胞传代、冷冻保存等成功建立了奶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系,并对该细胞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长动力学分析、细胞活力测定、核型分析和微生物检测等多种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采用贴块培养时所需时间较长,消化培养有较多死细胞;传代细胞生长情况良好,群体倍增时间(PDT)约为40.4h;生长总体趋势呈"S"型;冻存后活力为92.3%,生长状况与冻存前一致;细胞染色体中二倍体(2 n=60)占主体;细菌、真菌和支原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细胞系的各项指标均达到ATCC细胞系鉴定标准.

关键词: 奶山羊 成纤维细胞系 细胞培养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丹品种岛锦试管苗与大田苗生理指标差异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牡丹试管苗与大田苗生理指标的差异,揭示影响牡丹试管苗移栽成活的可能因素,以牡丹品种岛锦试管苗和大田苗的叶片及根系作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两者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牡丹试管苗与大田苗的生理指标存在很大差异,试管苗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PPO、SOD活性等指标均比大田苗低,大田苗根系活力为689μg/(g·h),而试管苗仅为141μg/(g·h),但试管苗的POD活性明显比大田苗高,试管苗叶片和根系的POD活性分别为432.37 U/(g·min)、43.89 U/(g·min),而大田苗叶片和根系的POD活性仅为1.76 U/(g·min)和1.61 U/(g·min)。可溶性糖含量和CAT活性未表现出类似的规律。牡丹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低可能与其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PPO、SOD活性较低,POD活性较高有关。

关键词: 牡丹 试管苗 大田苗 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茎点枯病菌两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分析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芝麻茎点枯病菌漆酶(Lac)和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9株芝麻茎点枯病菌漆酶活性和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结果表明,芝麻茎点枯病菌胞内、胞外均能检测到漆酶,不同菌株之间漆酶活性差异显著;芝麻茎点枯病菌体外培养能持续产生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并且不同菌株之间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差异显著。

关键词: 芝麻 茎点枯病菌 漆酶 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硅胶柱色谱纯化技术研究

中国油脂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了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硅胶柱色谱纯化的可行性。通过选择,确定以硅胶为固定相、氯仿-甲醇(体积比2∶1)为洗脱液,进行LPE纯化工艺优化。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上样量1∶40(样品质量与固定相质量比),上样液质量浓度30 mg/m L,洗脱流速2.5 m L/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最终LPE产品纯度为99.05%,回收率为88.69%。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工业化制备LPE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 磷脂酰乙醇胺 溶血磷脂酰乙醇胺 硅胶柱色谱 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下我国水稻土基础地力变化趋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田具有较好的水热稳定性,且基础地力对水稻产量的贡献大,所以水稻土基础地力高低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不同区域水稻土基础地力的变化态势及其特征不仅为水稻土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还为评价和建立长期合理的施肥模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不施肥处理(CK)的水稻产量表征其基础地力,以不施肥产量与常规施肥(施氮、磷、钾肥,NPK)产量的比值作为基础地力贡献率,分析了我国7个水稻连作或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下长期施肥稻田的基础地力和基础地力贡献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比较了不同地点及不同轮作方式的差异探讨了基础地力贡献率与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长期不施肥水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总体上较稳定,平均变化速率仅为-0.3 kg/(hm~2·a)。不同水稻土类型间差异大红壤水稻土基础地力易呈下降趋势而紫色水稻土较稳定。不同轮作方式上,晚稻和单季稻的不施肥产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1.6和29.2 kg/(hm~2·a),而早稻不施肥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下降20.0kg/(hm~2·a)。同一区域的试验点,白沙(BS)和望城(WangC)不施肥的水稻产量逐年下降速率最大,下降值达47~82kg/(hm~2·a);而南昌(NC)的早晚稻、武昌(WuC)和遂宁(SN)的单季稻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上升速率达44~81 kg/(hm~2·a)。水稻多年(>20年)平均基础地力贡献率较高(各地变化幅度42%~68%,平均值为59.7%)其中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分别为55.1%、67.1%和54.9%。基础地力贡献率与不施肥的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5,n=13)。7个试验点的多年施肥处理水稻平均产量为5100 kg/hm~2,显著高于不施肥产量(2911 kg/hm~2),多年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为40.3%。【结论】长期不施肥晚稻和单季稻产量稳定或有上升趋势而早稻产量不稳定,部分呈显著下降趋势,其变幅大小与水稻土类型有关,其中红壤水稻土的早稻产量易呈下降趋势而紫色水稻土的最稳定;施肥条件下各试验点水稻产量随时间变化较稳定。从长期角度而言,提高南方水稻土基础地力是提升其产量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基础地力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温度和光照对中黑盲蝽滞育解除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中黑盲蝽滞育卵经过4℃低温、35℃高温和全日照处理不同天数后的滞育解除情况。结果表明:4℃低温可以有效地解除中黑盲蝽卵的滞育,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中黑盲蝽滞育卵的孵化率逐渐上升,处理60d后孵化率可达80.00%以上。全日照也能够有效地解除中黑盲蝽卵的滞育,滞育卵解除滞育后的孵化率也随处理天数增加而增加,处理40d,孵化率可达到40.00%以上。35℃高温不能解除中黑盲蝽卵的滞育。相对于非滞育卵,经4℃低温和全日照处理后,解除滞育的卵初孵时间有延迟现象,整个孵化历期延长。

关键词: 中黑盲蝽 滞育解除 温度 全日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大豆审定品种系谱来源及性状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河南省大豆审定品种亲缘关系,借鉴有益于育种效果的经验与技术,分析了河南省1985—2012年审定的74个大豆品种的系谱来源、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特点。结果表明,河南省审定的大豆品种可明确113个原始亲本,产量与原始亲本数量成显著正相关。河南省大豆审定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中,生育期稳定在106 d左右,株高因品种而异,变化较大;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荚数总体呈增加趋势,百粒质量则相对变化较小。113份原始亲本中,来自河南省及周边省份的原始亲本占总数的50%以上,各审定品种之间血缘关系过于密切。河南省大豆品种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应该是:单株荚数48.6个左右,百粒质量17.55~21.80 g。

关键词: 大豆 系谱 亲本来源 农艺性状 经济性状 河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伪狂犬病毒、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混合感染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河南省某规模化猪场育肥猪发生疫情的病因,进行了猪伪狂犬病毒的血清学和PCR鉴别诊断,同时对分离细菌进行了形态鉴定、PCR鉴定、血清型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猪伪狂犬野毒血清学和PCR检测均为阳性,同时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经鉴定副猪嗜血杆菌为血清4型,链球菌为血清2型。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和链球菌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定、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唑啉、亚胺培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万古霉素敏感。

关键词: 猪伪狂犬病毒 副猪嗜血杆菌 猪链球菌 分离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小麦新育成品种(系)白粉病抗性鉴定与分子标记检测

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华北地区流行的白粉菌菌株E09和E20,分别对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区域和预备试验参试材料908份(2009—2013年度)和412份(2009—2012年度)进行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Pm2、Pm4a、Pm8和Pm21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相关抗病基因的分布。结果显示,抗E09的材料占21.9%(199/908),抗E20的材料占9.5%(39/412),同时抗E09和E20的材料仅占3.6%(15/412)。在908份供试材料中,580份含有1BL/1RS,占63.9%,含Pm8或新的1RS来源抗白粉病基因;另有2份材料含6AL/6VS来源广谱抗白粉病基因Pm21,8份可能携带Pm2,2份可能含有Pm4a;有6份材料可能含有多个抗白粉病基因。表明河南省近年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系)依然含有对我国白粉菌菌系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但抗源遗传基础较窄,部分已经或正在丧失抗性,应加快引进和利用新的多样化抗病基因资源。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抗白粉病基因 分子标记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