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不同水肥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300、600、900 m3/hm2)与施氮量(0、120、240、360 kg/hm2)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玉米的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土层的加深,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降低,适量施用氮肥可有效减少玉米对水分的消耗,尤其是灌水量300 m3/hm2+施氮量240 kg/hm2处理。从小喇叭口期开始,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地上部分干质量、株高及可见叶片数总体上均增加,且玉米产量也显著提高,而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在不同水肥处理中,产量以灌水量900 m3/hm2+施氮量360 kg/hm2处理最高,较其对应的不施氮肥处理提高54.5%;水分利用效率以灌水量300 m3/hm2+施氮量240 kg/hm2处理最高,较其对应的不施氮肥处理提高62.5%。综合考虑,以灌水量600 m3/hm2+施氮量240 kg/hm2处理增产节水效果较佳。

关键词: 水分 养分 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丰产性好、抗旱力强的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山西农家品种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将亲本及447个家系分别于2011、2012和2013年采用随机试验种植,按照标准测量叶长、叶宽和叶柄长3个性状,并于2012年8月1日和8月8日和2013年8月2日和8月9日各测量1次叶绿素含量。采用QTLNETwork 2.0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分析和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叶长受2对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混合主基因控制,叶宽受3对等效主基因控制,叶柄长受4对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叶绿素含量受4对加性主基因控制;检测到10个与叶长、叶宽、叶柄长和叶绿素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A1、A2、C2、H_1、L和O染色体。其中2个叶长QTL分别位于C2和L染色体,是2对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QTL;3个叶宽加性与环境互作QTL分别位于A2、C2和O染色体;2个叶柄长QTL分别位于L和O染色体;3个叶绿素含量QTL分别位于A1、C2和H_1染色体。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机制较复杂,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是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的重要遗传基础。建议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一方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另一方面要注重上位性QTL的影响,这对于性状的遗传和稳定表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大豆 叶片性状 叶绿素含量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互作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环境远程监测系统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农田粮食作物生产效益,设计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环境远程监测系统,简单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软硬件设计。系统利用传感器采集农田大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降雨量、土壤温湿度等环境信息,通过数据服务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合GPRS网络完成农业环境信息的远程监测。试验证明,该系统能实现农田环境和生产现场的远程监测功能,有利于提高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 物联网 农业 作物 农业环境远程 监测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效及对薯块的安全性评价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药液浸渍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调查了各处理甘薯的出苗情况和农药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储藏90d后,12.5%粉唑醇SC 80mg/kg、粉唑醇25mg/kg+甲基硫菌灵210mg/kg和粉唑醇25mg/kg+百菌清800mg/kg对黑斑病的防效可达90%以上,各药剂处理对甘薯出苗没有不良影响。720g/L百菌清SC、70%噁霉灵WP、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符合相关标准。而12.5%粉唑醇SC 20mg/kg和80mg/kg两处理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高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关键词: 甘薯黑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出苗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H_4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林地、茶园、菜地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H4通量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无机氮含量。旨在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H4"源"和"汇"的功能,对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甲烷平均通量有显著差异,分别为:林地-15.44μg·m-2·h-1,茶园-1.49μg·m-2·h-1,菜地7.11μg·m-2·h-1;菜地土壤甲烷平均通量最高,茶园其次,林地最低,CH4年累积通量分别为0.52、-0.31和-1.46 kg·hm-2,菜地土壤以排放CH4为主,而茶园和林地土壤是CH4的汇。茶园和菜地土壤CH4通量呈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春、秋季CH4通量较高。林地CH4吸收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且当土壤湿度(WFPS)高于70%时,林地土壤才以排放CH4为主;而茶园和菜地土壤CH4吸收通量与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H4通量与土壤温度之间未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H4排放通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硝态氮含量未呈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 甲烷通量 菜地 茶园 红壤丘陵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冷功能基因及其在植物耐冷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新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低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最主要的环境胁迫因子之一。从合成渗透调节物质基因、抗冻蛋白基因、脂肪酸去饱和代谢关键酶基因、抗氧化酶类基因等全面系统地概述了耐冷功能基因及其在植物耐冷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新进展,以期为植物耐冷遗传改良及育种奠定基础。

关键词: 植物 耐冷 功能基因 基因工程 新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细小病毒病毒样颗粒疫苗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细小病毒(PPV)感染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和肠炎性腹泻等疾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临床防控以接种疫苗为主,常用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新型PPV疫苗的研究工作成绩显著。VP2蛋白是PPV主要的衣壳蛋白,对研究新型PPV疫苗至关重要,综述了猪细小病毒VP2蛋白及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新型PPV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细小病毒 VLP 疫苗 VP2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方式与土壤调理剂互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耕作方式(垄作、平作)与土壤调理剂互作对花生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砂姜黑土区花生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垄作和土壤调理剂互作能增加土壤p H值和盐分含量,降低土壤水分含量、硬度和容重,提高花生叶片SPAD值,增加花生株高、侧枝长、分枝数、结果枝数,进而提高产量。垄作方式比平作方式花生增产5.7%~12.0%;在平作、垄作方式下,施用土壤调理剂均能使花生增产,增产幅度分别为7.4%~18.6%、5.6%~25.6%,不同土壤调理剂对花生增产的大小顺序为秸秆灰分>生物碳>腐殖酸。综上,采用垄作并增施秸秆灰分的处理花生产量最高,对土壤理化性质改善较佳,建议在花生生产上示范应用。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调理剂 花生 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Stpk-V同源基因的克隆及全蚀菌诱导下的表达特征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侵染引起的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根部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小麦种植区。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黄淮冬麦区发生呈上升趋势。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解决小麦全蚀病危害的根本途径,抗病基因研究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目前克隆基因数量的日益增加,利用已知抗病基因的保守序列或根据已有抗病基因的序列信息克隆抗病基因已经成为抗病及相关基因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规模奶牛场围产期保健及产后监控要点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围产期是奶牛养殖的关键阶段,又是奶牛最虚弱、最容易生病的阶段,因此必须精心饲养照料,为其创造舒适、安静、无应激、能自由饮水和采食的饲养环境,并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文章结合奶牛围产期前后的生理特点及在牧场工作体会,对奶牛围产期保健和监控要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 围产期保健 产后监控 营养 疾病预防 体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