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181条记录
仔猪回肠绒毛M细胞的形态、分布及其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的关系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新生仔猪回肠绒毛上皮是否存在M细胞以及自然感染条件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与回肠绒毛M细胞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形态学方法研究了正常情况下仔猪回肠绒毛M细胞的分布特点和形态学特征,以及自然感染条件下PEDV与仔猪回肠绒毛M细胞之间的关系。免疫荧光结果证实正常仔猪回肠绒毛上皮存在M细胞,沿隐窝至绒毛顶端上皮方向,M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电镜下,正常仔猪的回肠绒毛M细胞具有典型的M细胞特征。自然感染PEDV的仔猪回肠绒毛M细胞病变明显,在其顶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上皮下层均观察到成簇的PEDV颗粒,而相邻的其他上皮细胞病变不明显,且细胞内没有观察到病毒粒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仔猪回肠绒毛上皮存在M细胞,在绒毛的不同位置其分布比例存在差异。仔猪回肠绒毛M细胞可能是PEDV入侵肠道的重要通道。

关键词: 肠绒毛M细胞 新生仔猪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氮、磷、钾肥的效应研究

作物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对谷子氮、磷、钾肥效应进行研究,同时对谷子产量进行肥效模型拟合,得出氮、磷、钾肥的最优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可以显著增加谷子的穗长、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和产量。氮、磷、钾肥对谷子经济性状的影响为氮>磷>钾。通过三元二次肥效模拟方程可以得出,豫谷23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 165.33kg/hm~2、P_2O_5 115.93kg/hm~2、K_2O 32.48kg/hm~2。通过一元二次肥效模拟方程可以得出,豫谷23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 162.66kg/hm~2、P_2O_5 109.30kg/hm~2、K_2O 32.68kg/hm~2。因此,豫谷23施肥时,应以氮、磷肥为主,兼施钾肥。

关键词: 谷子 氮、磷、钾肥 “3414” 肥效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DV Meq基因簇miRNAs基因缺失株的致病性

中国兽医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Meq基因簇microRNAs(Meq-clustered miRNAs)对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将MDV Meq-clustered miRNAs基因缺失株GX0101ΔMeq-miRNAs感染1日龄SPF鸡,并于感染后90d内进行毒株致死率、致肿瘤率、鸡体质量、免疫器官指数和鸡血液中病毒含量等方面的检测。结果显示:1日龄SPF鸡在接种GX0101ΔMeq-miRNAs后90d内累计死亡率和眼观肿瘤发生率分别为4%和8%,与亲本株GX0101BAC相比分别下降了23.5倍和2.5倍;与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fibroblast cells,CEF)阴性对照相比,GX0101△Meq-miRNAs感染鸡在整个试验期间体质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感染后14~21d,GX0101△Meq-miRNAs组的法氏囊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与亲本株相比,GX0101△Meq-miRNAs在血液中的含量及导致的显微肿瘤发生率均下降。结果表明:MDV Meq-clustered miRNAs基因的缺失降低了MDV的致病性,Meq-clustered miRNAs具有调控MDV致病性的功能。

关键词: 马立克氏病病毒 Meq基因簇miRNAs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立克氏病病毒编码的miR-M12-5p对鸡HVCN1基因表达的靶向调控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miR-M12-5p在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候选靶基因进行预测分析,发现4个miR-M12-5p的结合靶点。体外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表明,miR-M12-5p可结合宿主鸡的氢离子电压门控通道1(HVCN1)基因mRNA的3'-UTR相应位点并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进一步证实,miR-M12-5p能够在体内下调HVCN1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述结果表明,miR-M12-5p可以靶向调控宿主基因HVCN1的表达。

关键词: 马立克氏病病毒 miRNA miR-M12-5p 靶基因 HVCN1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及腐熟剂对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 a的小麦—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讨秸秆还田不施肥(CK)、秸秆还田+化肥(SF)、秸秆还田+化肥+HM腐熟剂(SFD)、秸秆还田+化肥+有机肥(SFM)对小麦收获期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确定最佳的秸秆还田配施处理。结果表明:SFM和SFD处理的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CK和SF处理;SFM和SFD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CK和SF处理,总体以SFD处理效果最佳;各处理小麦产量表现为SFM>SFD>SF>CK,SFM、SFD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两处理小麦产量较SF处理增加8.42%~12.69%(2013年)、8.21%~14.14%(2014年),基础地力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SFM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 腐熟剂 有机肥 土壤酶活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玉米子粒含水率和子粒灌浆的粒位差异及其关系研究

玉米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自然脱水类型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其花后不同部位子粒含水率变化、粒重、体积、灌浆动态以及灌浆参数,明确子粒含水率变化与灌浆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浆后期两个时间节点子粒含水率差异较大,先玉335较蠡玉16子粒含水率分别低4.27和5.49个百分点。子粒含水率、体积和粒重均存在粒位效应,两个玉米品种子粒含水率均表现为下部子粒>中部子粒>上部子粒,子粒体积和粒重粒位效应表现为下部子粒>中部子粒>上部子粒。灌浆速率粒位效应存在基因型差异,蠡玉16表现为中部子粒>下部子粒>上部子粒,先玉335表现为下部子粒>中部子粒>上部子粒。灌浆启动势均表现为上部子粒>下部和中部子粒,活跃灌浆期粒位差异较大,且品种间粒位效应趋势相反,先玉335活跃灌浆期上部子粒略大于下部子粒,蠡玉16下部子粒活跃灌浆期长于中部和上部子粒。灌浆峰值出现时间不同,两个品种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相差4.77 d。

关键词: 玉米 子粒含水率 灌浆特征 粒位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田常见杂草防治措施及展望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地域较广。生长季节良好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杂草的孳生,致使花生田杂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发生普遍。杂草与花生争光、争水、争肥,严重影响花生的生长和产量,给花生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为此,对花生田杂草的种类、分布、危害、防除现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花生田杂草综合防治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旨在为花生田间杂草的综合防除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花生 杂草 防治措施 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烟碱类药剂不同施药方式对油菜蚜虫的防控效果及其安全性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吡虫啉和噻虫嗪2种新烟碱类药剂在播种期施药对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的防控效果及其在油菜不同发育阶段中的农药残留量和增产效果,采用播种沟撒施和播种后覆土然后撒施于土表2种施药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600 g/hm2和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及覆土后土表撒施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对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危害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其中对油菜苗期蚜虫始盛期至减退期的防治效果达98.98%~100.00%,对油菜返青至花期蚜虫的防治效果达79.61%~98.51%,最终使油菜产量增加17.47%~27.19%,且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处理油菜籽粒中农药残留低于美国规定的吡虫啉最高残留限量(0.05 mg/kg)。综合分析,播种期播种沟撒施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和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及覆土后土表撒施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20 g/hm2不仅对油菜安全,可高效防控油菜蚜虫危害,增产效果显著,而且产品中农药残留在安全标准范围内。

关键词: 吡虫啉 噻虫嗪 施药方式 油菜蚜虫 防控效果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伏马菌素B_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初步应用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制备灵敏高、特异性强的抗伏马菌素B_1(FB_1)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应用于FB_1的检测,以期为FB_1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持。采用碳二亚胺法(EDC)制备人工抗原FB_1-BSA和FB_1-OVA。以免疫原FB_1-BSA免疫BALB/c小鼠,每四周免疫一次。四免后,小鼠脾B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后,采用ELISA筛选,建立分泌抗FB_1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采用动物体内诱生腹水方法制备出抗FB_1单抗,并鉴定单抗的各种性能;初步建立FB_1免疫学检测方法。结果得到1株稳定分泌抗FB_1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2E11-H3,该细胞株分泌的mAbs的效价高达1∶1.02×10~6,亲和力常数平均值为7.98×10~(10) L·mol~(-1),亚型为IgG_3。FB_1mAbs的工作浓度为1∶6.0×10~4,与FB_1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竞争ELISA测得IC_(50)=43.65ng·mL~(-1);与FB_1结构类似物FB_2和FB_3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385%和72.4%,与其他霉菌毒素及载体蛋白BSA和OVA均无交叉反应。样品回收率在85.85%~114.07%,平均值为98.81%;变异系数为10.11%。本研究制备出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的FB_1单抗,并初步建立FB_1免疫学检测方法。

关键词: 伏马菌素B1 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 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郑麦7698生育后期的光合性能及同化物运转特性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小麦品种郑麦7698的高产生理基础,于2011-2013年两个生长季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郑麦7698、矮抗58和周麦18三个品种生育后期的光合性能及同化物运转特性。结果表明,郑麦7698呈现下述特点:1光饱和速率达到27.1μmol·m-2·s-1,分别较矮抗58和周麦18高10.6%和13.9%;开花期、灌浆初期、灌浆后期的田间最大光合速率和日光合总量均较高,平均日光合总量为667 693μmol·m-2,分别较矮抗58和周麦18高19.8%和14.5%;灌浆初期、灌浆后期顶3叶含较多的Chl(a+b)和较高的Chla/b,具有较好的光能捕获与转化能力。2在灌浆后期13:00时,Fv/Fm、ФPSⅡ和qP降幅小,NPQ增幅大,蒸腾速率较大(3.4 mmol·m-2·s-1),叶温较低(36.7℃),具有较好的耐强光、耐高温特性。3花后同化物积累量为14.4g·10stem-1,分别较矮抗58和周麦18高15.7%和13.9%;花前积累的同化物在灌浆期的转运量为10.3g·10stem-1,分别较矮抗58和周麦18高19.8%和13.8%;灌浆速率高,最终籽粒重达到24.7g·10stem-1,分别较矮抗58和周麦18高17.6%和14.4%;收获指数达到0.524。较好的光能捕获与转化能力及耐强光、耐高温胁迫能力,较高的花后同化物积累量及花前同化物转运能力是郑麦7698的高产生理基础。郑麦7698可作为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改良的重要亲本加以应用。

关键词: 小麦 光合性能 同化物运转 郑麦769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