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伪狂犬病毒gB和gC蛋白B细胞表位编码序列的融合表达及活性测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猪伪狂犬病毒g B和g C蛋白的B细胞表位编码序列,分别设计g B和g C蛋白B细胞表位编码序列的融合扩增引物,利用融合PCR技术,将g B和g C蛋白B细胞表位编码序列有机地融合为g B-C表位编码序列。将融合基因片段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1.0 mmol/L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融合蛋白g B-C能够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38 ku;经Western blot鉴定分析,小鼠抗His标签单克隆抗体和PRV阳性血清均能识别表达的重组蛋白。表明成功表达了融合蛋白g B-C,且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学活性。
关键词: 猪伪狂犬病毒 gB蛋白 gC蛋白 B细胞表位 融合表达


不同产地红油香椿各部位废弃材料主要活性物质含量比较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河南特产资源香椿为试验材料,对2个不同产地红油香椿各部位废弃材料中黄酮、多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香椿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红油香椿废弃材料中黄酮、多酚、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不同产地红油香椿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有明显差异,河南桐柏的红油香椿中黄酮、多酚、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河南中牟。同一产地红油香椿各部位间生物活性物质也有差别,叶中活性物质含量高于茎部。其中,河南桐柏红油香椿老叶中黄酮、多酚、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河南中牟红油香椿老叶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而桐柏红油香椿老茎中多酚含量最低,中牟红油香椿老茎中黄酮、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


灰漠土小麦-玉米-棉花轮作体系钾平衡与钾肥利用率
《土壤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干旱区灰漠土农田典型作物长期定位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钾平衡及钾形态和利用率的影响。实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氮磷钾不均衡配施(N、NP、NK和PK)以及均衡施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NPK、NPKS、NPKM和1.5 NPKM)。结果表明,均衡施肥的产量显著高于不均衡施肥处理(NP除外)(p<0.05)。其中NP处理的产量与其他均衡施肥产量并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钾不是灰漠土农田亏缺养分。钾平衡法发现,均衡施肥中NPKS表现出钾的盈余,而其余均衡施肥处理表现出钾的亏缺,24年亏缺量达到268至2 966 kg hm-2。所有施肥处理中,NPKM和1.5NPKM拥有最高的钾表观利用率,分别达到81.2%和38.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说明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灰漠土钾肥利用率。长期定位试验后,不同处理的钾素形态变化显著,尤其有机肥添加处理的非交换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进一步说明配施有机肥或秸秆维持灰漠土农田钾素肥力方面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当前灰漠土农田常规施肥方式下的钾亏缺正在逐步加大,补充更多的钾肥以及配合使用有机肥或秸秆应当被重视。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钾平衡 钾肥利用率 钾素形态 灰漠土农田


高产、稳产、高抗大豆新品种郑豆0689的选育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郑豆0689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以豫豆29为父本、自主选育品系QTL069为母本,通过有性杂交和系谱法选择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抗夏大豆新品种。郑豆0689在2012—2013年在河南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264.15 kg/hm~2,比对照品种豫豆22号增产5.47%;在2014年河南省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3 277.50 kg/hm~2,比对照品种豫豆22号增产15.96%,居8个参试品种第1位;其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2.16%,脂肪含量平均为20.08%,抗大豆花叶病毒病。该品种籽粒商品性好,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综合抗性强等特点,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并于2015年8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为豫审豆201500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入侵受体唾液酸黏附素的表达与纯化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假定受体唾液酸黏附素(sialoadhesin,Sn)的结构生物学信息及其在PRRSV入侵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利用昆虫表达系统(果蝇胚胎细胞,S2细胞)表达了猪源Sn v-set Ig-like结构域重组蛋白,并进行了Western blotting检测、质谱检测及镍柱纯化试验。结果表明,成功表达了目的重组蛋白,表达的重组蛋白序列与Sn v-set Ig-like结构域目的蛋白序列100%匹配,且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纯度高达99%。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唾液酸黏附素 v-set Ig-like结构域 S2细胞


耕作方式对豫南雨养区土壤微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豫南雨养农业区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土壤耕性差的生态实际,为解决小麦播种期和冬春干旱以及改善耕层水、肥、气、热等因子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5年,在豫南雨养农业区进行了连续9a的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生长季土壤水分、容重、温度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T1(传统翻耕)、T2(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T3(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T4(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以及T6(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结果表明,(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播种期0~40cm土层的含水量,为麦播提供较好的水分基础,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土壤日平均温度影响较小,不足以对冬小麦发育进程产生影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能够有效降低耕层0~20cm和0~40cm的土壤容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处理的前3a,冬小麦产量较对照有所降低,从第4年开始较对照增产,2011—2015年增产幅度分别为2.02%、2.83%、10.93%、5.88%、1.97%。以上结果表明,通过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的简耕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利用降水资源、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秸秆 豫南雨养区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土壤微环境


不同株行距和栽插本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熟中粳郑稻1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株行距和栽插本数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株距和栽插本数对郑稻19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株距和栽插本数、穗数、总颖花量和结实率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颖花量与穗数、结实率,穗粒数与千粒质量间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穗数与穗粒数、千粒质量,总颖花量和千粒质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对郑稻19号产量的净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质量,对总颖花量的净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宽窄行的产量显著高于等行距,3本栽插时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处理A2B3C3组合产量最高为8 899.51 kg/hm2,较其他处理增产4.53%~34.80%;其次是A2B4C3组合,产量为8 513.60 kg/hm2,较其他组合增产5.47%~28.96%。


马立克病病毒与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的混合感染及在传代过程中的重组
《畜牧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了解国内鸡群马立克病病毒(MDV)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的混合感染及自然重组状况,探讨两种病原的基因重组对MDV病原学特性的潜在影响及危害。利用PCR扩增、序列测定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来自河南商品蛋鸡群的17个MDV分离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两个毒株HNGS206和HNXZ103的病毒基因组中存在REV—LTR的重组插入。进一步的IFA结果显示,HNGS206和HNXZ103并非MDV与REV的自然重组流行毒株,这两个毒株基因组中LTR的插入发生于临床病例鸡混合感染后的病毒分离及传代培养过程中。结果提示,虽然目前国内鸡群中MDV和REV的混合感染较为普遍,但MDV与REV自然重组毒株的流行状况仍需要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监测。
关键词: 马立克病病毒 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 流行病学 混合感染 病毒传代 基因重组


氰草津对几种禾本科杂草防效及增效助剂研究
《农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氰草津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及助剂的增效作用,为氰草津在小麦田进行禾本科杂草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氰草津对野燕麦、菵草、早熟禾、硬草4种禾本科杂草防效,并以硬草为测定对象研究9种助剂对氰草津防除硬草增效作用。[结果]氰草津900 g a.i./hm2对菵草、野燕麦、早熟禾防效较好,硬草防效较差,药后14 d药效级别分别为8、6、6、3级,药后21 d对鲜质量抑制率分别为89.80%、91.94%、78.61%、40.06%;不同助剂对氰草津作用的影响差异较大,添加伴宝、锐超麦助剂、有机硅、机油、甲酯油A对氰草津增效作用显著,甲酯油B、甲酯油B+PVP、甲酯油B+胡椒碱与氰草津有拮抗作用。[结论]氰草津对小麦田部分禾本科杂草具有较好防效,添加助剂伴宝、锐超麦助剂、有机硅、机油、甲酯油A能显著增强其防治效果,应联合应用。


芝麻连作对农艺性状及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年限连作对芝麻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土壤化学性状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茬相比,连作情况下芝麻的株高、果轴长度、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均显著下降。连作1~3年,单株蒴数下降范围为8.41%~20.85%,单蒴粒数为7.32%~18.16%,千粒重为4.69%~14.72%,单株产量为11.86%~44.07%,并且连作年限越长,农艺性状变劣越严重。连作对芝麻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较大,导致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改变,比例失调。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总量下降,根区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都有显著下降,连作3年,分别下降了66.1%、76.2%、56.0%;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下降,而真菌数量增加。土壤速效氮、磷、钾,交换性钙、镁,有效锰、硼、铁、铜和锌随连作年限增加而下降,连作3年,土壤速效磷、钾,交换性钙,有效硼、铁和锌的养分递减率都达5%以上,连作还导致土壤供肥能力变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