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金菠萝品种果实香气成分和特征香气研究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了金菠萝品种果实不同部位果肉、中柱和果皮的香气成分,并利用香气值确定了不同部位的特征香气.结果表明:各部位香气组成不同,果肉和中柱部位以酯类为主,果皮部位以萜烯类为主.己酸乙酯和己酸甲酯是果肉和中柱部位含量较高的成分,(Z)-β-罗勒烯是果皮部位含量最高的成分.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和癸醛是果皮香气贡献较大的成分,而2-甲基丁酸乙酯、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和己酸乙酯是果肉和中柱香气贡献较大的成分.金菠萝品种果肉和中柱的香气值与果皮差异较大,且香气值主要集中于果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营养对菠萝蜜幼苗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菠萝蜜幼苗对酰胺态氮肥的需求量,以"马来西亚1号"嫁接苗为试材,比较不同氮素水平处理对菠萝蜜幼苗生长、叶片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菠萝蜜叶片数、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重、总干重、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施氮量5 g/株时达最大值.3个施氮处理的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显著低于对照(0 g/株).5 g/株处理的光系统Ⅱ活性(Fv/Fo)显著高于对照,Fv/Fm和Fv/Fo均是5 g/株处理> 10 g/株处理> 15 g/株处理.5、10 g/株处理较对照显著增加实际光能转换效率(ΦPSII)和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其中净光合速率和光系统Ⅱ活性互作对菠萝蜜生物量变化的解释量最大,为39.1%.因此,本试验菠萝蜜幼苗适宜的施氮量为5 g/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紫色酸性磷酸酶的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酸性磷酸酶(APase)是酸性条件下(pH <7.0)能催化磷酸单酯或酸酐裂解从而释放无机磷酸根离子的水解酶类。紫色酸性磷酸酶(Purple acid phosphatase,PAP)是一类特殊的酸性磷酸酶,其具有鲜明的特征,如:酶的提取液呈紫色或粉色、酶活性不受酒石酸盐抑制、氨基酸序列具有5个保守结构域和双金属离子催化中心等。已有的研究表明,紫色酸性磷酸酶在植物适应低磷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紫色酸性磷酸酶的生化特性、亚细胞定位、生物学功能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甘蔗红糖DNA的提取及分子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不同转基因生物(GMO)制品的不断商业化,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也需不断更新。由于甘蔗红糖为甘蔗汁经高温熬煮浓缩而成,红糖中残留的DNA降解严重、含量低、片段短,且蛋白及糖分杂质含量高,所以甘蔗红糖DNA是比较难以收集并进行分子检测的。为了在转基因甘蔗红糖商业化前建立起转基因甘蔗红糖DNA的提取及分子鉴定技术,本研究以转基因甘蔗和非转基因甘蔗为材料,模仿传统的红糖制作工艺,分别获得了转基因甘蔗红糖与非转基因甘蔗红糖。通过对DNA提取方法进行改进,设计不同扩增片段长度的引物,并对传统PCR与荧光定量PCR进行比较,建立了稳定的甘蔗红糖DNA的提取方法及外源基因分子鉴定技术该技术对转基因甘蔗红糖与非转基因甘蔗红糖进行准确鉴别,为今后转基因甘蔗红糖的商业化所需的转基因食品鉴定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后面更为重要的转基因甘蔗白糖DNA的提取及分子鉴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甘蔗红糖 转基因生物 外源基因 分子鉴定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木薯白点病发生调查及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2018年,本课题组在对中国木薯主栽区的病害调查中发现了一种国内尚未记载的叶斑病。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常密集分布的白色至黄褐色的病斑,故命名为白点病。该病在云南、海南、广西等地区均有发生,绝大多数主栽品种和部分新育成种质均受害。经病菌分离和回接实验以及病菌形态观察、核糖体基因间隔区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将该病病原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病菌离体培养实验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条件为V9、OA、CA或CMA培养基,28℃,D-麦芽糖、D-山梨醇或D-乳糖,硝酸钠,光暗交替,pH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而致死温度为60℃处理5min。杀菌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10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WG和25%吡唑醚菌酯WG的EC50值分别为0.12、0.47 mg/L,对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诱导剂对香蕉抗褐缘灰斑病的诱导作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氨基寡糖素、异噻菌胺和禾之壮有机水溶肥对香蕉抗褐缘灰斑病的诱抗作用,为利用诱导剂防控香蕉褐缘灰斑病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叶喷、叶喷+根施、根施3种施药方式,研究了4种植物诱导剂对香蕉褐缘灰斑病抗性的诱导作用.[结果]4种供试诱导剂对香蕉褐缘灰斑病均有较好的诱抗效果.3种施药方式中以叶喷+根施处理效果最佳,5%氨基寡糖素AS、20%异噻菌胺SC、77%异噻菌胺WG及禾之壮有机水溶肥第3次药后7 d的诱抗效果分别为70.02%、72.62%、63.61%和67.67%;3次药后的平均防效分别为53.18%、56.68%、42.16%和53.34%.其次在叶喷、根施处理条件下,20%异噻菌胺SC与禾之壮有机水溶肥第3次药后7 d的诱抗效果也均超过63%,其中禾之壮有机水溶肥根施处理第3次药后4次调查的平均防效为52.33%.禾之壮有机水溶肥根施处理抗病效果下降最慢,随后依次是叶喷+根施处理条件下的禾之壮有机水溶肥、20%异噻菌胺SC和5%氨基寡糖素AS,持效期28 d以上;77%异噻菌胺WG根施处理诱抗效果下降最快,持效期最短,7~14 d,其余各处理持效期为14~21 d.[结论]5%氨基寡糖素AS、20%异噻菌胺SC及禾之壮有机水溶肥的叶喷+根施、禾之壮有机水溶肥根施对香蕉褐缘灰斑病具有良好的诱导抗病效果,持效期28 d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菠萝叶刺形成相关基因AcSPL14克隆与载体构建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菠萝叶片为材料,从中克隆到一个可能与菠萝叶刺形成相关的基因AcSPL14 (Ananas comosus squamosa promoter-binding-like protein 14)。该基因cDNA全长为1 330 bp,开放阅读框为1 086 bp,编码362个氨基酸。结构域分析结果显示AcSPL14蛋白序列具有SPL蛋白家族共有的功能结构域——SBP(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like)结构域,且与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月季(Rosa chinensis)和麻风树(Jatropha curcas)的SBP序列相似性分别为53%、51%、47%和46%。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p BI121-AcSPL14过表达载体,获得了工程菌。本研究为AcSPL14在菠萝中的生物学功能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深入研究菠萝叶刺发生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食蚧蚜小蜂对橡副珠蜡蚧的控制作用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对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控害潜能。【方法】在18、21、24、27、30、33℃条件下研究了日本食蚧蚜小蜂对橡副珠蜡蚧3龄若虫的寄生功能反应及27℃条件下该蜂自身的干扰效应。【结果】该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和Holling-Ⅲ模型,但各温度间功能反应的参数存在差异,其中以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a'/T_h)为评价指标,在18-33℃范围内,在24℃时寄生效能最大,为53.86;日本食蚧蚜小蜂个体间存在干扰效应,随着自身密度增大,相互干扰作用增强,在27℃时,Hassell模型E=QP~(-m)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不同寄生蜂密度对橡副珠蜡蚧的寄生情况。【结论】日本食蚧蚜小蜂对橡副珠蜡蚧3龄若虫有较好的控害能力。
关键词: 日本食蚧蚜小蜂 橡副珠蜡蚧 温度 功能反应 干扰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煮时间对黑胡椒粉水煮液中风味物质的影响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黑胡椒风味物质在煮制过程中的变化,考察了水煮时间(10、30、60、90、120、180、240 min)对水煮液中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水煮液中胡椒碱的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分析水煮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水煮90 min水煮液中胡椒碱的含量最高,水煮120 min挥发油含量最高;水煮时间对胡椒粉水煮液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有较大影响,随着水煮时间的延长,单萜烯类化合物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60 min时相对含量最低,而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水煮60 min时相对含量达到最高。水煮液中共鉴定出6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风味物质为石竹烯、3-蒈烯、柠檬烯、δ-榄香烯和β-蒎烯。其中,石竹烯在水煮60 min时,含量最高55.75%,而3-蒈烯(19.95%)、柠檬烯(15.00%)和β-蒎烯(4.72%)在水煮10 min时含量最高,δ-榄香烯(13.35%)在水煮60 min时含量最高。
关键词: 黑胡椒 水煮时间 风味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咖啡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我国收集保存的咖啡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咖啡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及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哥伦比亚大学(UBC Primer Set#9)公布的100个ISSR引物序列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引物,利用其对72份咖啡种质材料进行扩增,对电泳图谱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NT-SYSpc 2.1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根据非加权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主坐标分析.[结果]筛选出的19条引物共扩增出15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128条,占总条带数的83.7%;72份咖啡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531~0.9609,平均为0.6567;遗传距离为0.0351~1.0951,平均为0.4081.其中,大粒种种内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9297~0.9531),遗传距离最小(0.0445~0.0669);中粒种种内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5781~0.8750),遗传距离最大(0.1210~0.5363).主坐标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均显示72份咖啡种质材料可分为三大类,其中3份大粒种、3份查理种及1份中粒种巴布亚新几内亚-2聚为Ⅰ类群;32份小粒种聚为聚为Ⅱ类群;除巴布亚新几内亚-2外的其他31份中粒种及1份中小粒杂交种Arabusta和1份福建咖啡共33份聚为Ⅲ类群.聚类分析结果与种质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咖啡种质资源各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以中粒种种内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以大粒种种内遗传多样性较低.利用ISSR分子标记可准确分析咖啡资源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