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波法提取南瓜水溶性膳食纤维及功能特性的研究
《食品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南瓜为原料,对微波辅助提取南瓜SDF(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及南瓜SDF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了提取液倍数、pH、微波功率、提取时间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了微波法提取南瓜SDF较佳工艺为pH2、提取液倍数125、提取时间为8 min、提取功率为600 W,此时南瓜SDF提取率为68.312 mg/g;通过对提取的南瓜SDF功能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南瓜SDF平均持油力为0.6733,平均持水力为2.3213,其水溶液黏度受浓度和温度影响很大,随着浓度上升而大幅提高,随着温度升高却大幅下降,在pH7时呈现最低值,随着氯化钠浓度的提高呈现降低趋势,而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呈现黏度增加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根颈腐烂病的病原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草莓根颈腐烂病的病原,为草莓根颈腐烂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取自湖北省武汉市的发病草莓植株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分离纯化。采用牙签根颈接种方法进行致病性测定;观察病原微生物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形态;从所分离到的菌株中选择PDA培养基平板上形态不同的Zhd-3、Zhd-4-1和Zhd-5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测定各菌株在18℃黑暗条件下的菌丝生长速度,然后用方差分析程序(ANOVA)对不同菌株间的差异显著性进行分析;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病原菌在草莓叶柄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进行分析。分别以Zhd-3、Zhd-4-1和Zhd-5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对这3个菌株的部分肌动蛋白基因(Actin,ACT)、β-维管蛋白基因(β-Tubulin 2,TUB2)和钙调蛋白基因(Calmodulin,CAL)进行PCR扩增,并将PCR产物测序。将Zhd-3、Zhd-4-1和Zhd-5与胶孢炭疽复合种内全部23个种的代表性菌株一起进行系统进化分析。采用Mega4.1软件和邻接法进行基于病原菌ACT、TUB2和CAL序列的多基因位点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武汉市郊发病草莓植株上共分离纯化到15个菌株,不同菌株在PDA培养基平板上的正面形态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背面形态却明显不同,根据各菌株的PDA平板背面形态将15个菌株分成3组,分别从每组中选择Zhd-3、Zhd-4-1和Zhd-5进行后续形态学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3个菌株在采用牙签接种法接种草莓根颈时均能使草莓植株发病;使用这3个菌株接种草莓叶柄时均能在病斑处产生分生孢子,但分生孢子形态没有显著差异;20个分生孢子的平均大小为11μm×3.8μm;3个菌株在18℃黑暗条件下的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0.82、0.68和0.88 cm·d-1;这些生物学特征表明这些菌株属于胶孢炭疽复合种。通过基于ACT、TUB2和CAL的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菌株Zhd-3、Zhd-4-1和Zhd-5与已鉴定为Colletotrichum siamense的菌株ICMP12567、ICMP17795、ICMP18121、CBS113199和CBS112983归在1个分支,其自展支持率为84%,能够与胶孢炭疽复合种内的其他物种区分开。【结论】通过对草莓根颈腐烂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柯赫氏法则证病过程及基于ACT、TUB2和CAL的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明确了引起武汉地区草莓根颈腐烂病的病原为胶孢炭疽菌复合种内的C.siamense。
关键词: 草莓 根颈腐烂病 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siamens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萝卜适宜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例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不同氮肥用量与施肥方式对萝卜氮素吸收、分配及肉质根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氮水平(0、60和120 kg/hm2)和两种基追肥比例[基肥∶破肚期肥料∶膨大期肥料=50%∶20%∶30%(A)和30%∶20%∶50%(B)],共5个处理,依次记作N0、N60A、N60B、N120A、N120B。结果表明,在施N 0 120 kg/hm2范围内,随氮施用量的增加,萝卜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数量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显著增加,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显著下降,氮素损失率显著增加。当氮用量为120 kg/hm2时,N120A和N120B处理萝卜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30.50、53.64、14.88 kg/hm2和35.56、56.61、17.81kg/hm2,采收期肉质根产量分别为67.6 t/hm2和72.5 t/hm2,比对应的低氮处理(N60A和N60B)分别增加64.07%和66.67%,且N120B处理萝卜氮素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因此,适量施氮并增加肉质根膨大期的施氮比例,可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萝卜肉质根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20 kg/hm2,按照基肥∶破肚期肥料∶膨大期肥料比例30%∶20%∶50%进行施肥,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温度和氧化还原特性对冷浸田CH_4排放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普通稻田(GPF)、撂荒复耕冷浸田(RCWPF)和冷浸田(CWPF)的CH4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期,3种稻田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峰值均出现在水稻分蘖盛期,且都只有一个典型的排放锋,且GPF的CH4排放通量平均值极显著小于RCWPF和CWPF。3种稻田CH4排放通量和温度均呈正相关,且RCWPF和CWPF的CH4排放通量与大气温度和5 cm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弱于GPF。土壤氧化还原特性影响CH4排放通量,GPF的CH4排放通量与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活性还原性物质含量、Fe2+含量及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6、0.681、0.689和0.642;除氧化还原电位外,RCWPF和CWPF的CH4排放通量与其他土壤氧化还原特性指标均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土壤还原性强是冷浸田CH4排放通量高的原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红梨品种果皮中花色素苷组分及含量特征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红梨品种果皮中花色素苷组分及含量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7个红梨品种成熟期梨果皮中花色素苷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成熟期梨红色果皮中花色素苷主要由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阿拉伯糖苷、芍药素-3-半乳糖苷和芍药素-3-葡萄糖苷组成。其中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含量最高,占花色素苷总量的66.37%,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芍药素-3-半乳糖苷分别占总花色素苷的11.43%和9.70%,而矢车菊素-3-阿拉伯糖苷与芍药素-3-葡萄糖苷的含量较少。西洋梨、白梨、秋子梨中以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和芍药素-3-半乳糖苷为主,分别占花色素苷总量的72.72%和16.04%;而砂梨主要以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和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为主,分别占花色素苷总量的59.66%和22.08%。结论: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是梨花色素苷的最主要成分。不同栽培种的红梨花色素苷组分存在差异。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优异红皮梨品种,如秋子梨的‘官红宵’,白梨的‘洋红宵’,砂梨的‘弥渡玉梨’‘弥渡红梨’和‘丽江甜中古’,以及杂交品种‘八月红’‘红香酥’等。
梨种质资源对腐烂病抗性的室内评价
《园艺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离体枝条分生孢子悬浮液和菌丝块接种测定了11种梨种质资源共211份材料对腐烂病的抗性。结果显示:不同种质资源对病菌的侵入和扩展的抵抗均存在差异,抗侵入的占17.5%,抗扩展的占35.1%;同一种质资源对病菌侵入与扩展的抵抗之间也有差异,对病菌侵入和扩展抵抗一致的占30.3%,不一致的占69.7%;所有供试材料中对病菌侵入和扩展均为高抗(HR/HR)的占1.4%,抗病(R/R)的占4.7%,中等(M/M)的占12.3%,感病(S/S)的占10.9%,高感(HS/HS)的占0.9%;通过综合抗性评价发现,‘大香水’、‘杜梨’、‘江岛’、‘康德’、‘龙泉酥’、‘苹果梨’、‘山梨’、‘云红1号’、‘早玉’和‘长十郎’为抗病(R/R)材料,‘新高’、‘武豆9号’和‘荆杜3号’为高抗(HR/HR)材料,‘新星’和‘新黄’为高感(HS/HS)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湖北中部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选出适合湖北中部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青贮玉米品种,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对12份材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其物候期、株高、生物产量和粗蛋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雅玉8号植株高大、适应性好,果穗饱满,营养含量丰富,干物质产量达16 038.03 kg/hm2,刈割时粗蛋白含量为9.56%,是湖北中部地区种植青贮玉米的首选品种。其次花单1号和华玉5号也相对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型脑炎病毒非结构蛋白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日本乙型脑炎(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蚊媒性人畜共患病,造成人畜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威胁人畜健康。JEV的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是其重要的非结构蛋白,一方面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另一方面参与病毒复制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试验采用化学融合法获得分泌乙型脑炎NS1蛋白单克隆抗体(Mc Ab)的杂交瘤细胞系5D5,经检测获得的杂交瘤细胞系平均染色体数目约为90条,分泌的单抗为Ig G1亚型,细胞上清效价为27。接种小鼠后,收取腹水,经辛酸-硫酸铵法进行纯化后,测得腹水效价为105。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所制备单抗能够与JEV NS1蛋白特异性结合,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可为JE诊断方法的建立以及NS1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饲料技术内涵辨析
《饲料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针对生物饲料产业发展存在的模糊认识,重点论述了生物饲料的本质特征、技术内涵,产品的技术特点、功能特性要求,产业化研究开发的重点、方向及技术障碍等问题。文章认为饲料原料经酶解发酵生物技术"加工作用"而获得易于动物消化利用,益于动物健康、食品与环境安全的新的营养或生物功能性物质成分是生物饲料的本质特征,是生物饲料技术优势与现实需求的价值所在。但酶解发酵加工"产物"的稳定性极差,加上后加工与应用方法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产物的数量、品质及其功能活性被不同程度地消减甚至完全破坏,生物饲料实际上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研究开发在养殖现场制造并限时饲用的"鲜饲"型全价配合饲料是生物饲料产业开发的方向,针对酶解发酵产物的特性建立相应科学有效利用技术是工作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