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培育条件对蜜蜂蜂王生殖潜能的影响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蜜蜂蜂王卵巢小管的数量和受精囊的大小是反映其生殖潜能的重要指标,蜂王生殖潜能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蜂群群势发展的能力.因而,本研究就不同培育条件下蜜蜂蜂王卵巢小管数量和受精囊大小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对不同培育条件下的中华蜜蜂蜂王与意大利蜜蜂蜂王生殖潜能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合饲养群里的中华蜜蜂工蜂幼虫在混合饲养群里培育成的蜂王Ⅰ、混合饲养群里的中华蜜蜂工蜂幼虫在意大利蜜蜂蜂群里培育成的蜂王Ⅱ、中华蜜蜂蜂王Ⅲ和意大利蜜蜂蜂王Ⅳ中,以蜂王Ⅲ的生殖潜能最小,蜂王Ⅳ的生殖潜能最大;蜂王Ⅱ比蜂王Ⅰ的生殖潜能大.


几种耕作措施对华北潮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河北省栾城长期耕作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翻耕秸秆不还田(F1)、翻耕秸秆还田(F2)、旋耕(X)和免耕(M)4种耕作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秸秆分解速率及CO2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季节呈动态变化,6~7月份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4~5月和8~9月,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在不同耕作措施情况下表现为:X>M>F2>F1,旋耕处理的活性有机碳含量高于其它处理11.27%~91.46%。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别与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温度和CO2排放通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秸秆分解速率呈显著正相关。4种耕作处理中旋耕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而免耕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低于旋耕是由秸秆还田深度决定的。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碳 耕作 土壤质量含水量 土壤温度 秸秆分解率 CO2排放通量


我国寒地水稻障碍型冷害研究进展
《自然灾害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寒地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障碍因子温度对水稻孕穗开花期造成的障碍型冷害,就黑龙江省水稻障碍型冷害的发生规律、鉴定方法、评价指标及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与延迟型冷害相同,障碍性冷害的发生具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加重的趋势;冷水鉴定时要充分考虑试验材料生育期的差异,避免因不同材料接受的冷温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以冷积温来评价水稻障碍型冷害是量化指标体系的一大进步。以7月10日至8月10日作为水稻障碍型冷害温度的敏感时期,准确把握障碍型冷害临界温度,以及不同冷敏感品种的播种面积是准确评估障碍型冷害发生的关键。黑龙江省水稻障碍型冷害的研究应在资源耐寒鉴定的基础上,借助分子辅助手段,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创造耐寒性强的优良水稻品种。


食用向日葵子仁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自育的57份食用向日葵子仁为测试对象,用化学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对照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食用向日葵子仁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结果表明,对原始光谱数据采用"一阶倒数+多元散射校正(FD+MSC)"处理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其校正或预测效果最佳。该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和验证决定系数分别为0.95和0.93,校正标准误和预测标准误分别为0.96和1.16。用该模型对16份未参与建模的食用向日葵材料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


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残留量的影响,为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园区布置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为165 kg.hm-2时,氮肥利用率最高,当施氮量高于165 kg.hm-2,产量反而有降低的趋势,过量施氮也并不能增加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因而氮素利用率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玉米收获后土壤剖面无机态氮质量分数的变化因施氮量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0~8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氮肥输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以表层(0~40 cm)硝态氮质量分数最高,中间层(60~80 cm)质量分数最低,100 cm以下土层以施氮量为165 kg.hm-2的处理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最低,降低了硝态氮淋溶风险;铵态氮的质量分数相对较低,不同的施氮量对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的影响主要在0~20 cm土层,铵态氮质量分数与施氮量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综合考虑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与生态环境效益,以165 kg.hm-2(优化施氮量)为最佳氮肥施用量。


三江平原地区大豆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大豆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防治大豆菌核病,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病圃中分离纯化的大豆菌核病菌进行培养,对菌核萌发最适温度、在土壤中萌发最适深度、子囊盘的萌发期及栽培密度与菌核病菌侵染发病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菌核病菌最佳生长温度为20~25℃;菌核萌发的最适pH为5.0,在碱性环境中不能生长;土壤表面的菌核萌发力最强,5 cm以下菌核不能萌发;子囊盘萌发高峰期是在7月末,正值大豆R2期;大豆种植密度与菌核病发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适当降低大豆种植密度,可有效防治大豆菌核病。


影响猪卵母细胞体外受精效率因素的研究
《中国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参与受精的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存在与否、精子上浮时间、精卵共孵育时间、不同受精液等4个方面的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对猪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以求找到最佳的猪卵母细胞体外受精体系。将选择带有不同颗粒细胞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分为3组:含全部颗粒细胞、2~3层颗粒细胞和裸卵;调整精子在受精液里的上浮时间为0、30、60、120min研究其受精能力;比较3、6、20h精卵共孵育时间对体外受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体系下,在mTBM受精液中,将精子上浮处理60min,与含2~3层颗粒细胞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共孵育6h的IVF体系最为有效,其卵裂率为(77.6±2.3)%,囊胚率为(25.7±2.6)%。


深松与施氮对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深松方式和施氮量下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变化为研究内容,从群体角度探讨深松与施氮对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通过深松与施氮均可使平均相对叶面积指数(MRLAI)增加,在N2(纯氮225kg/hm2)水平时MRLAI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是N1(纯氮112.5kg/hm2)和N3(纯氮337.5kg/hm2)。通过深松可提高各施氮水平的MRLAI。适量增施氮肥可使LAI增长速率和群体光合势(LAD)增加,施氮量过高使LAI增长速率和群体LAD下降。深松并结合施氮,能更好地促进群体总LAD的增加,深松处理间对群体总LAD的增加作用T2(隔行深松)大于T1(行行深松)。


绿豆挤压膨化产品的质量性状分析
《食品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确定绿豆挤压膨化产品质量性状与工艺参数间关系,初步构建产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单因素和回归旋转试验研究物料水分、螺杆转速和膨化温度对挤压产品质量性状(膨化率、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数)的影响。采用相关性分析法研究各质量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挤压工艺参数影响绿豆膨化产品质量性状的顺序为膨化温度>物料水分含量>螺杆转速;挤压产品质量性状中膨化率与水溶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吸水性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吸水性指数与水溶性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绿豆挤压膨化工艺参数与产品质量性状间相关性显著,在应用中要根据所需的质量要求选择恰当的工艺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