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920条记录
20份玉米农家种质优势类群的划分和优势模式分析

玉米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份从农家种选育的自交系和6份测验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120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以玉米自交系总配合力效应为指标,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自交系大致可分为5大类:第1类群为铁13;第2类群为牛11、呼兰8趟、五常白头霜、呼兰老来瘪、冬黄、五常黄金塔、早大黄、宾县老来瘪;第3类群为青冈牛尾黄、五常60天还家、珍珠粟、呼兰红稂子、五常大金顶、风白12、龙江黄马牙;第4类群为木兰白头霜、大四、kl3;第5类群为克830。从组配方式看,地方种质资源与供试6大杂优类群均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说明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比较丰富,但Lancaster×地方种质、Ried×地方种质、旅系×地方种质在利用地方种质组配出现强优势组合的概率相对较多。

关键词: 玉米 农家种质 杂优类群 杂优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野猪成纤维细胞HSP70基因表达对寒冷应激的响应

中国兽医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东北野猪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4、15、25和32℃不同温度冷应激条件下细胞内HSP70mRNA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冷应激的低温处理过程中,HSP70mRNA转录量在各温度均为见显著增加;在冷应激的复温培养过程中,HSP70mRNA转录量在4℃和15℃处理后4h后,复温培养的4~8h显著增加(P<0.05);在25℃和32℃处理后4h后,复温培养未能诱导细胞内HSP70mRNA转录量显著增加(P>0.05);细胞在4℃和15℃处理2、4、6和8h后,复温培养4h,HSP70mRNA转录量随处理温度的减低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处理4~8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25℃和32℃处理2、4、6和8h后,复温培养未能显著诱导HSP70mRNA的转录(P>0.05)。结果表明,冷应激诱导东北野猪成纤维细胞内HSP70mRNA转录量的增加,不是发生在低温处理的应激阶段,而是发生在复温后的细胞应激阶段,温和冷应激(25~32℃)未能诱导复温后HSP70mRNA转录量的显著增加,强度冷应激(4~15℃)诱导复温后HSP70mRNA转录量的显著增加,且与冷应激的强度和时间成正比。

关键词: HSP70 荧光定量PCR 冷应激 成纤维细胞 东北野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介导EPSPS抗草甘膦基因转化马铃薯品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微型薯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EPSPS抗草甘膦基因转入马铃薯,并对其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经PPT筛选获得抗性植株17株;经PCR检测,17株呈阳性;RTPCR检测,6株呈阳性,说明EPSPS基因能够正常转录;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5株呈阳性,证明EPSPS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对转基因植株后代进行抗草甘膦试验,转基因材料对浓度0.4 g·L-1的草甘膦表现出抗性。

关键词: 马铃薯 农杆菌介导 EPSPS基因 遗传转化 草甘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早熟紫长茄新品种“龙杂茄七号”的选育

北方园艺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龙杂茄七号"是以自交系‘jw-108’为母本、‘ys-25’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新品种。果实长棒状钝头、顺直,果皮黑紫色,秀美光亮,果实海绵组织硬度适中,口感好,极具东北地方特色;抗黄萎病,丰产性好,前期产量集中,占全部产量的40%左右,平均667m2产量为3 500~5 500kg;适于春季露地或覆膜栽培,经济效益好。

关键词: 紫长茄 “龙杂茄七号”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种期的选择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从播种期对光照、温度、降雨量和风的利用入手,探讨了播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便更深刻地了解播期、气候资源和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适时播种可促成玉米的增产增收。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通过播期调整玉米与气候条件的配置,可以有效调控玉米的生长发育,进而调控产量形成。在播期的选择上不应仅考虑温、光因子,还要重视降水等其他气候条件。

关键词: 播种期 气候资源 玉米产量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线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与百粒重、产量间的相关研究

大豆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33份抗线大豆品种(系)分成早熟、中熟、晚熟3组进行生育期结构与百粒重、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的延长生育前期所占的比例缩小,生育后期所占比例增加;越晚熟类型的品种百粒重、产量越高;(2)早熟、中熟品种间生育阶段与百粒重、产量相关不显著,晚熟品种生育期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荚鼓粒持续时间与百粒重、小区产量均显著正相关;(3)总体样本内全生育期、生育后期对小区产量、单株产量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全生育期与小区产量相关系数最大,为0.496 7;(4)生育后期与百粒重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显著水平,为0.409 4。综上可知,全生育期、生育后期是影响百粒重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抗线大豆 生育期结构 百粒重 产量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分子和表型性状的大豆骨干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绥农14是集优质、高产、抗病、广适应性于一身的大豆优良品种,对绥农14系谱亲本进行分子和表型的遗传基础解析,为有目的地选择杂交亲本拓宽遗传基础提供理论指导。利用包含有生长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固氮性状在内的50个表型性状和550个微卫星位点对绥农14系谱亲本进行分析。550个SSR位点共检测出等位变异1 494个,平均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为2.716 4,平均PIC值为0.445 0,其中30个多态性高的位点可作为评价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重要位点;连锁群C1的多态性位点比例最高为0.961 5,连锁群A2的保守片断最多为11个,构建绥农14系谱亲本的指纹图谱最少需2个位点。50个表型性状共检测到等位变异255个,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变异为5.1个,平均PIC值为0.683 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在80.1%以上,分析每个主成分的组成发现,产量性状、生长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固氮性状在分析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时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行每一类性状的主成分分析,选出重要性状作为大豆综合性状考察的主要指标。基于SSR的UP-GMA聚类结果与基于农艺数据的UPGMA聚类结果的相关系数仅为0.393 0,2种聚类方法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因此,在进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时应将分子数据分析与表型性状解析相结合。

关键词: 大豆 微卫星标记 遗传背景 遗传多样性

民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注释

畜牧兽医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民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了民猪(脂肪型)和大白猪(瘦肉型)背最长肌组织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对差异表达的数字基因进行了筛选与注释,并进行了GO和通路的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民猪和大白猪分别获得5 000 000多条可用的标签数据(Clean tag),其中拷贝数大于100的标签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88.62%和84.62%;完全比对到正义链上,且1个标签仅比对到1个基因的分别为2 351 788和2 388 175条。以大白猪为对照组,民猪与之相比,差异倍数在2倍以上的共有1 098个基因,其中44个上调表达,1 054个下调表达,有11个基因只在民猪中表达,256个基因只在大白猪中表达,差异表达基因中包括多个与肌内脂肪含量、脂类代谢、肉色、嫩度和肌肉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或转录子。民猪和大白猪分别预测到了23 853个和34 731个定位在猪基因组不同位置的新转录本,其中包含存在1个碱基错配的标签。民猪和大白猪之间的差异基因在细胞所处位置方面显著富集的条目有细胞质、膜旁细胞器、色素粒、水解性液泡、部分细胞内等共计18个;在基因分子功能方面显著富集的条目有蛋白结合和氧化还原酶活性2个;在参与的生物过程方面显著富集的条目有对压力的应答、对活性氧的应答和羧酸代谢过程等14个。显著富集的通路共计11个,按照P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溶酶体、PPAR信号通路和胆汁酸合成通路为差异最显著的3个通路。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挖掘新基因和研究影响猪肉品质的遗传因素等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背最长肌 差异表达 新转录子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旱越冬型彩坪研究与多种园林用途

林业实用技术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急切需要节水型景观植物。北景天彩坪不仅可满足这一需求,还改变了草坪色彩单调,盛夏季节失绿枯黄的现状。彩坪一年中有红、黄、绿3种自然色彩和1种红绿相间的过渡色变化,观赏期从4月至翌年1月。彩坪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耐盐碱等主要抗逆性,在干旱季节,地表相对含水量比草坪高6.0%。用于护坡、树池、边坡、绿化带,干旱裸地等园林绿地,表现出极好的景观效果,是北方干寒地区优良的园林景观植物。

关键词: 北景天 彩坪 抗旱 越冬 园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地上垄体栽培模式中杂草化学防除技术

农药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配合马铃薯地上垄体栽培模式,采用化学除草方法防除田间杂草。[方法]分别选用4组药剂对苗前土壤封闭处理、苗后茎叶处理,以探讨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田杂草的最佳防效。[结果]90%乙草胺乳油10 L/hm2+25%草酮乳油9 L/hm2+48%仲丁灵乳油28 L/hm2苗前土壤封闭处理对杂草防效最佳,达95.42%;48%苯达松水剂3.75 L/h m2+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0.02 k g/h m2苗后茎叶处理对杂草防效最佳,达99.00%。[结论]试验地可以将这2个处理配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杂草防除效果。

关键词: 马铃薯地上垄体栽培 马铃薯 杂草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