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大肠埃希氏菌ERIC-PCR指纹图谱构建及贝类污染微生物源示踪

中国食品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rep-PCR的ERIC引物(ERIC-PCR)构建象山港周边粪污染指示因子大肠埃希氏菌(E.coli)的DNA指纹图谱库,并根据所建DNA指纹图谱库对贝类产品污染进行微生物源示踪(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MST)。方法:在选定的贝类养殖区域周边的畜禽养殖场采集鸡、鸭、鹅和猪来源的粪样,从已知来源的粪样中分离鉴定大肠埃希氏菌并构建ERIC-PCR指纹图谱库;用InfoQuestFPTM(Bio-rad)软件对指纹图进行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并对分离于象山港滩涂贝类及养殖水域的未知来源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多维尺度(MDS)的分析,判别其可能来源。结果:216株不同粪样来源的大肠埃希氏菌经聚类分析后得到37种聚类;经Jackknife分析,正确判别率分别为猪源91.7%,鸡源76.9%,鸭源100%和鹅源94.4%;此外,分离自贝样和水样的未知来源得到有效区分,区分率达80.0%(12/15),正确判别率为78.8%。结论:建立的ERIC-PCR微生物源示踪方法能区分贝类和水体中指示菌的不同来源,该方法的建立为查找贝类粪便污染可能的来源以及确保贝类产品安全提供了新技术。

关键词: 微生物源示踪 大肠埃希氏菌 ERIC-PCR 指纹图谱 贝类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黑点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柑橘黑点病(Diaporthe citri)在浙江、江西等柑橘产区普遍发生,逐渐成为柑橘最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鲜销果实的外观品质和销售价格。2008年以来,通过对该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开展研究发现,果实整个生长期都能感病,但以果实膨大期最感病;黑点病的严重度与树龄、施肥水平和杀菌剂的使用次数关系密切;以座果后每隔20 d使用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防治效果较好,代森锰锌中添加0.25%~0.50%矿物油(绿颖)能有效地提高其防效。文章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黑点病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

关键词: 柑橘黑点病 症状 发病因素 防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州蜜柑叶片黄化果园土壤及叶片的养分含量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弄清叶片黄化柑橘园土壤与叶片的养分含量特征,为改善柑橘园营养状况,提高柑橘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通过对黄化和无黄化温州蜜柑园土壤、叶片的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影响温州蜜柑叶片黄化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温州蜜柑叶片的钙、镁、硼含量与SPAD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片黄化是由叶片中钙、镁、硼含量不足所造成的,属于综合缺素型,同时叶片中钾、铁、锰含量较高,叶片对钙、镁、硼的吸收与对钾、铁、锰的吸收之间存在相互拮抗的关系;土壤酸化是叶片黄化的主要驱动因子,pH值较低一方面降低了土壤中钙、镁、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土壤中较高的铁、锰含量抑制了柑橘对钙、镁、硼的吸收,最终导致叶片因缺钙、缺镁、缺硼而出现黄化。喷施含钙、镁、硼的叶面肥料,防止土壤酸化是改善温州蜜柑叶片黄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温州蜜柑 叶片黄化 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花瓣灰霉病诱导的果面疤痕研究

果树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柑橘花瓣灰霉病是否与成熟果实表面疤痕有关、所形成疤痕的特征以及灰霉病菌的种类,【方法】通过终花期挂牌跟踪调查、人工接菌试验和喷药防治,综合分析花瓣灰霉病与果面疤痕的关系及疤痕特征。【结果】结果表明,柑橘花瓣可受灰霉病菌感染而腐烂,腐烂花瓣不易脱落,黏贴在幼果上,滋生的病菌可引起幼果表皮形成凹陷斑点或斑块。受害组织随后木栓化,呈痘疮状或脊状凸起。随着果实的膨大,凸起部位逐渐变平坦,甚至稍下陷。疤痕表面粗糙,大小形状各异,有浅裂纹,质地似软木塞。菌丝块接种发现病菌可以引起幼果表面产生黑褐色凹陷的斑点或斑块,花期喷施速克灵可以部分降低疤痕果的比例。形态学和分子鉴定证明花瓣上的灰霉菌主要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x.Fr.)。【结论】花瓣灰霉腐烂与果实表面疤痕有关。

关键词: 柑橘果面疤痕 花瓣灰霉病 跟踪调查 施药试验 接种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肉肠的超高压杀菌工艺优化

食品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鱼肉肠杀菌工艺处理压力、保压时间以及协同温度对微生物存活量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鱼肉肠的杀菌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各因素中,处理压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温度次之,最后是保压时间。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杀菌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处理压力400MPa、保压时间5min、协同温度30℃,在此条件下处理,鱼肉肠的菌落总数减少了97.25%,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致死率可达100%,致病菌在超高压处理前后均未检出。

关键词: 超高压 鱼肉肠 杀菌工艺 正交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仙客来软腐病拮抗细菌鉴定及其生物防治效果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2 CSCD

摘要:目的为筛选出仙客来软腐病拮抗细菌及评价其生防效果。方法通过分离和筛选,从温州泽雅高山基地采集健康的仙客来植株分离到13株内生细菌对仙客来软腐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Y1活性最强且遗传稳定。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D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菌株Y1鉴定为芽胞杆菌,将菌株Y1以发酵液灌根方式回接正常仙客来植株,菌株Y1的发酵液处理仙客来软腐病的防效均大于60%以上。结论菌株Y1具有生防的特点,在花卉产业上具有应用潜力。

关键词: 仙客来软腐病 拮抗菌 筛选 鉴定 生防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茄二十八星瓢虫对雷公藤和曼陀罗提取物的敏感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寄主植物对茄二十八星瓢虫药剂敏感性及体内酶活力的影响,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了取食茄子、马铃薯、番茄和龙葵的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以下简称幼虫)对雷公藤和曼陀罗提取物的敏感性,用生化方法测定了雷公藤和曼陀罗提取物对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雷公藤提取物对取食茄子、马铃薯、番茄和龙葵的幼虫LC50值分别为1.407 9 mg.L-1、1.595 8 mg.L-1、1.464 7 mg.L-1和1.109 7 mg.L-1,相对毒力指数为78.82、69.54、75.76和100;曼陀罗提取物对取食茄子、马铃薯、番茄和龙葵的幼虫LC50值分别为0.641 7 mg.L-1、0.610 3 mg.L-1、0.758 0 mg.L-1和0.488 3 mg.L-1,相对毒力指数为76.09、80.01、64.42和100;取食龙葵的幼虫对2种植物提取物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取食茄子、马铃薯和番茄的幼虫。取食4种寄主植物的幼虫体内靶标酶AChE和主要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多功能氧化酶(MFO)活力顺序均为茄子>马铃薯>番茄>龙葵。其中,取食番茄和龙葵的幼虫体内AChE和GST活力显著低于取食茄子和马铃薯的幼虫,取食马铃薯、番茄和龙葵的幼虫CarE活力显著低于取食茄子的幼虫,取食4种寄主植物的幼虫MFO活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雷公藤和曼陀罗提取物对幼虫体内AChE和GST、CarE和MFO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取食马铃薯幼虫的AChE活力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取食茄子和番茄的幼虫,对取食龙葵的幼虫抑制作用最低。雷公藤和曼陀罗提取物对取食龙葵幼虫CarE活力的抑制作用最强,而对取食马铃薯的幼虫MFO活力的抑制作用最强。寄主植物中的次生物质对解毒酶的诱导或抑制可能是引起药剂敏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茄二十八星瓢虫 寄主植物 雷公藤 曼陀罗 提取物 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优化微波法制备芭蕉芋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工艺

食品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响应曲面优化微波法制备芭蕉芋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单体中和度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并对共聚物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法制备芭蕉芋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最佳工艺为单体丙烯酸与干淀粉比8.2:1(mL/g)、引发剂用量为干淀粉质量的2.8%、单体丙烯酸中和度80.1%时,此时树脂的吸水倍率为769g/g。红外扫描吸收谱表明,接枝共聚物中存在着羧基、酰胺基等特征性亲水性基团。

关键词: 芭蕉芋淀粉 高吸水性树脂 接枝共聚 响应曲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蒜提取物对冷藏蔬菜鱼丸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蔬菜鱼丸中添加不同量的大蒜提取物(0、100、150、200mg/kg)后在4℃冷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每5d取鱼丸样品的分析感官特性(感官评分、质构和白度)、微生物(细菌总数)和理化(pH值、TVB-N值和TBA值)等指标。结果表明:添加大蒜提取物的处理组保鲜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大蒜提取物添加量在200mg/kg时,保鲜效果最佳,其货架期延长了7~8d。通过处理组与对照组细菌总数、pH值、TBA、TVB-N等品质指标的比较可知,大蒜提取物在鱼丸冷藏保鲜过程中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生长,并减缓蛋白质、脂肪等氧化变质,从而延长了鱼丸的货架期。

关键词: 大蒜提取物 鱼丸 品质 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基因型大白菜高效子叶离体不定芽再生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个优质大白菜材料德高早熟长江5号(DG)和双耐(SN)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苗龄和AgNO3浓度对子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建立了2种大白菜的子叶不定芽高效再生体系,为进一步有效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大白菜品种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与6-BA相比,TDZ对诱导子叶不定芽再生更有效。在单独附加细胞分裂素(6-BA或TDZ)的MS培养基上,不能诱导子叶不定芽的分化。DG在MS+1.5 mg/L TDZ+0.2 mg/LNAA+6 mg/L AgNO3分化培养基上再生频率最高,为73.80%,最适苗龄为6 d,平均再生系数为4.27。SN在MS+1 mg/L TDZ+0.4 mg/L NAA+6 mg/L AgNO3分化培养基上再生频率最高,为59.09%,最适苗龄为6 d,再生系数为4.03。

关键词: 大白菜 激素配比 AgNO3 子叶 离体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