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薯病毒病害SPVD抗性鉴定方法及产量损失估计
《植物保护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规范、有效的甘薯病毒病害(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抗性鉴定方法,于2011—2012连续两年,利用田间人工嫁接病毒接穗的方法对12个甘薯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和产量损失测定。结果显示,嫁接接种后,接穗成活率接近100%,12个品种都有不同程度发病,病情指数在51.0~95.2之间;感染SPVD的甘薯植株叶绿素含量降低、蔓长缩短;单株薯块产量损失范围在55.1%~97.8%之间。研究表明,供试的12个甘薯主栽品种感染SPVD后均可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且田间人工嫁接病毒接穗是一个有效的SPVD抗性鉴定方法。


1株生防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芝麻连作田中分离筛选到1株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B10-26,为明确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及其分类地位,采用纸碟法及含毒介质法测定了其对部分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鉴定方法对菌株B10-26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生防菌B10-26菌体和活性物质对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和芝麻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sesami)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菌株B10-26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只能将其鉴定到芽孢杆菌属;对菌株B10-26的ITS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10-26的ITS序列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ITS序列位于同一簇群,同源性达100%。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ITS序列分析鉴定指标,将B10-26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


我国红花分子及生化标记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花是传统药用植物,同时兼具油料及工业用途,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潜力。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利用生化标记及分子标记技术对红花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综述了我国生化标记及分子标记技术在红花研究中的应用,为更深入地开展红花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优质高产稳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郑麦583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新品种郑麦583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采用"异地种植,品质检测"的方法选育出的优质、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201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2003),已申请国家小麦新品种权保护。1特征特性1.1综合农艺性状优郑麦583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早0.3d。苗期长势壮,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单位面积穗数多,穗层整齐;成株期株型偏紧凑,穗下节偏短,旗叶半披,株高79


重组质粒pMEF2A在胎羊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用RT-PCR方法扩增并克隆了黄牛肌细胞增强因子2A(myocyte enhancer factor-2A,MEF2A)基因CDS区,并将其插入到质粒载体pEGFP-C1的多克隆位点中,导入胎羊成纤维细胞中,同时转染空载体作对照,通过观测荧光蛋白的表达量检测转染效果。结果显示,转染48h,空载体和携带目的基因的载体在胎羊成纤维细胞中均有表达,空载体的荧光表达量比目的基因的荧光表达量多。经过G418筛选,携带空载体的细胞能够获得稳定表达细胞系,携带目的基因细胞的筛选条件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肌细胞增强因子2A基因 成纤维细胞 真核表达


河南商品蛋鸡群马立克氏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与鉴定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2011年~2012年,河南省多个地区养殖场鸡群爆发了马立克氏病,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分离技术对流行毒株分离并进行了PCR鉴定,最终分离到17个马立克氏病毒毒株,这些病毒株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3~5 d后均能形成典型的病毒蚀斑,从感染细胞总DNA中均能扩增出132 bp重复序列的特异性条带,且各毒株间132 bp重复序列扩增产物的拷贝数存在明显差异,分离鉴定表明:河南鸡群中可能存在不同毒力马立克氏病毒野毒株的共流行。
关键词: 马立克氏病病毒 分离 鉴定 132 bp重复序列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固碳特征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作物残留和投入有机物料对水稻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固碳特征及其与团聚体形成的相关性,以及土壤和不同粒级团聚体对累积碳投入的响应。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始于1986年,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秸秆化肥混施(RS)、低量粪肥配施化肥(M1)和高量粪肥配施化肥(M2)5个处理。2009年采集0~10 cm土壤样品,测定总土以及大团聚体(LM,>2 mm)、较大团聚体(SM,0.25~2 mm)、微团聚体(MA,0.25~0.053 mm)和黏粉粒(S&C,<0.053 mm)的质量比例及其SOC浓度,并分析闭蓄于SM内部的颗粒有机物(POM)、微团聚体(MA-SM)和黏粉粒(S&C-SM)的质量含量和SOC浓度。结果表明,与CK和CF比较,有机肥混施化肥处理(RS、M1和M2)均显著提高了LM和SM的质量比例和平均当量直径(MWD),降低了S&C质量含量;两个粪肥配施化肥处理(M1和M2)的效果优于秸秆化肥混施(RS),但是M1和M2间差异不显著;单施化肥则降低了稳定性团聚体的比例。团聚体的SOC浓度没有随粒级增大而增加,各处理均为LM和SM结合的SOC浓度最高,其次为S&C,最小为MA。与CK比较,有机肥混施化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的SOC浓度。总土SOC的增加主要取决于SM的SOC含量,而MA-SM组分决定了SM固持SOC的能力。总土、LM和SM的SOC含量以及从SM分离出的POM、MA-SM和S&C-SM的SOC含量均与累积碳投入量呈显著正相关,但总土分离出的MA和S&C的SOC含量对累积碳投入量反应不敏感,表现出碳饱和迹象。因此,尽管长期大量施用有机物料促进了红壤性水稻土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增加了其SOC的固持,但有机质可能不是该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最主要黏结剂。
锌指核酸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锌指核酸酶由锌指和非限制性切割酶两部分组成,锌指能特异性结合基因组双链DNA,非限制性切割酶能造成染色体上双链DNA的断裂,通过机体的修复机制可以使目的基因突变或外源基因插入,进而应用于转基因动物的制备。综述了锌指、切割酶及采用锌指核酸酶制备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锌指的发现、结构及与DNA结合时的碱基分布和结合方式,锌指的筛选和设计方法;切割酶的研究进展包括FokⅠ的发现及切割特点,基因修饰后的异源二聚体切割特异性等。
不同芝麻品种(系)中后期光合能力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高光效芝麻材料,以国内外11个芝麻(Sesamum indicum L.)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用LCPRO+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光合参数,以调制式OS-30p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不同芝麻品种(系)进入花期之后的光合能力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芝麻品种(系)之间光合速率有显著差异。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豫芝11最高,赣芝1号和缅甸黑芝麻较低;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品种(系)间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v/Fm差异显著,独苔和豫芝11位居前2位,赣芝1号和缅甸黑芝麻原初光能转化效率最低。以光合速率和Fv/Fm值为指标对参试品种(系)进行系统分层聚类分析,可将11个参试品种(系)分成3类:独苔、豫芝11、新蔡选抗、柳条青、中油1134、ZZM0649和八杈枝被聚在第一类,光合能力较强;冀芝1号和荣县黑芝麻被聚在第二类,光合能力次之;赣芝1号和缅甸黑芝麻被聚在第三类,光合能力最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