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广东省规模化猪场养殖模式及废弃物处理现状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模式与废弃物管理方式是影响畜禽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介绍了广东省规模化养猪业环境污染现状、主要养殖模式、厌氧发酵系统在猪场废弃物管理中的应用及其运行效果等内容,建议规模化猪场应针对不同养殖模式特点,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厌氧发酵系统工艺,提高猪场污水处理效率,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全面了解广东省规模化猪场发展现状和污染治理模式提供依据。

关键词: 养殖模式 废弃物管理 厌氧发酵 环境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凤凰单丛茶品质地域性差异的生化基础

食品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凤凰单丛茶品质地域性差异的生化基础,以潮安县凤凰镇茶区5个位于不同海拔区间(300~1 100 m)的八仙单丛成龄茶园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茶鲜叶的品质生化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区间八仙单丛茶鲜叶的生化品质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低山茶(海拔300~400 m),高山茶(海拔800~1 000 m)与中山茶(海拔500~700 m)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高(中)山八仙单丛茶鲜叶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黄酮类等生化成分总量及没食子酸、酯型儿茶素的含量显著高于低山茶;高山茶鲜叶中的脱氢芳樟醇、顺-氧化芳樟醇、橙花醇、α-萜品醇、L-香芹烯醇、2,6-二甲基-1,3,5,7-辛四烯、反-β-罗勒烯、顺-β-罗勒烯、萜品烯、D-柠檬烯、3-乙基-1,4-己二烯、十四烷、β-紫罗酮、苯甲醛等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低山茶。低山茶鲜叶中的β-芳樟醇、反-橙花叔醇、顺-3-己烯己酸酯、顺-茉莉酮、酮类、吲哚、甲基乙基苯等的相对含量较高。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凤凰单丛茶品质的地域性差异和通过加工工艺调整以提高其低山茶的品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凤凰单丛茶 海拔区间 品质差异 生化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中单糖转运蛋白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讨脱毒处理对单糖转运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分析了3种甘蔗单糖转运蛋白基因SGT1、SGT2和PST2a在健康种苗和常规种苗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在苗期和分蘖期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叶片中SGT1、SGT2和PST2a表达量高于未脱毒种苗;在拔节期和成熟期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未成熟茎节中SGT1、SGT2和PST2a表达量也高于未脱毒种苗;而在成熟茎节中表达量没有差异。苗期和分蘖期甘蔗叶片以及未成熟茎节中细胞生长分裂旺盛,需要利用大量单糖以提供能源和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结果表明,该3种单糖转运蛋白基因表达量上升可能提供更多单糖用于细胞代谢,促进脱毒健康种苗的快速生长及最终生物量的积累。

关键词: 甘蔗 健康种苗 单糖转运蛋白基因 基因表达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多肽饮品抗氧化和缓解体力疲劳作用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花生多肽饮品抗氧化和缓解体力疲劳作用及其缓解体力疲劳和抗氧化之间的关系。以花生多肽和其他活性物质为主要功效成分研制营养均衡型花生多肽饮品,设三个剂量组和对照组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其缓解体力疲劳作用及对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SOD含量升高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MDA含量降低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剂量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明显增加(p<0.05),肝糖原含量显著提高(p<0.05),全血乳酸和血清尿素氮显著降低(p<0.05)。表明花生多肽饮品具有抗氧化和缓解体力疲劳的作用,其缓解体力疲劳作用与体内SOD水平相关。

关键词: 花生 多肽 抗氧化 缓解体力疲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蝇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能力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家蝇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家蝇抗菌肽提取物0、1、2、3、4、5 g/kg,配制6种试验饲料。选取960尾健康、初始体均重为0.86(±0.01)g的凡纳滨对虾,分为6组,饲养8周后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当抗菌肽提取物添加量为3 g/kg时,72 h内的累计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血细胞数量和吞噬率均以3 g/kg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1、5 g/kg组。当抗菌肽提取物添加量为2~3 g/kg时,对虾血清过氧化物酶(POD)、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且显著高于对照组;4 g/kg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肝胰腺AKP活性、T-AOC水平均以4 g/kg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3 g/kg组LZM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1、4、5 g/kg组。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家蝇抗菌肽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免疫力和抗白斑综合征病毒的能力。

关键词: 抗菌肽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转换膜技术对叶菜产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芥菜、白菜、菜心3种叶菜的9个品种,通过自然地栽培、空白膜栽培和光转换技术膜栽培3种模式,初步探索了不同膜栽培模式下的叶菜生长和发育状况。结果表明,3种蔬菜9个品种的地上部分鲜重均一致表现出光转换技术膜栽培模式>空白(透明)膜栽培>自然地栽培的趋势,不同品种间的地上部生物量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增幅不同。与空白膜栽培模式相比,在光转换膜栽培模式下芥菜、白菜与菜心3种蔬菜不同品种间的地上部生物量增幅分别为20.53%~23.40%、20.13%~32.62%、16.43%~20.30%。与自然地栽培模式相比,在光转换膜栽培模式下芥菜、白菜与菜心3种蔬菜不同品种间的增幅分别为54.91%~67.08%、70.05%~101.52%、53.15%~136.85%。

关键词: 光转换膜技术 叶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控草措施对高温季节华南地区蔬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华南地区高温季节从6月持续到10月,田间杂草危害严重,当前高温季节田间杂草群落发生格局相关的研究资料积累不足。因此在广州高温季节于标准化菜田通过田间杂草调查、小区控草试验和室内土壤培养,研究了杂草群落发生规律和菜田不同清园和土壤处理控草措施对田间杂草群落短期防效和后续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田休耕50 d后,田间杂草群落中禾草类杂草种类较少但发生量明显占优,阔叶类杂草种类较多而危害总体较轻,莎草类杂草种类较少,发生量与阔叶草相当;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呈现明显的单优势,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a)、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碎米莎草(Cyperus iria)、草龙(Ludwigia hyssopifolia)等的盖度也较高。休耕后取田间土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的结果亦表明,高温促进禾草类杂草的出苗和幼苗生长(尤其是40℃/35℃)而15℃恒温培养14 d几乎仅有阔叶类杂草出苗。不同控草措施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百草枯处理(900 g a.i./hm~2)后阔叶类杂草总盖度上升的趋势被扭转为禾草类杂草持续占优势;喷施百草枯并铲草处理30 d后杂草盖度即恢复至60%以上,而配合喷施丁草胺(1350 ga.i./hm~2)、乙草胺(750 ga.i./hm~2)、精异丙甲草胺(750 ga.i./hm~2)或二甲戊灵(600 ga.i./hm~2)进行土壤处理30 d后可使杂草盖度与仅喷施百草枯处理分别下降72.9%、84.6%、83.9%和77.5%;土壤处理前配合浅翻耕可明显提升控草效果。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控草处理70d后,百草枯、铲草和翻耕处理均对试验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P<0.01),田间各主要杂草在CCA排序图中明显分为两个类群:1)光头稗、牛筋草、千金子、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和三头水蜈蚣(Kyllinga triceps);2)草龙、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鳢肠(Eclipta prostrata)、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等阔叶类杂草和碎米莎草。

关键词: 华南 高温 杂草群落 百草枯 翻耕 铲草 芽前除草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21日龄黄羽肉鸡饲粮铜营养需要量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饲粮铜添加水平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发育、抗氧化性能、肝脏和血清铜含量等的影响,以探讨1~21日龄黄羽肉鸡铜的营养需要量。选用1日龄健康、发育良好的快大型岭南黄羽肉公雏鸡1440只,根据体重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组1(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2.80mg/kg铜),组2、3、4、5、6饲粮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4、8、16、32、64mg/kg铜。试验期21d。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1)饲粮添加4和64mg/kg铜显著提高试鸡平均日采食量(P<0.05),饲粮中铜添加水平对末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8mg/kg组法氏囊指数显著升高(P<0.05),而饲粮铜添加水平对胸腺和脾脏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8、16、32和64mg/kg组血清和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血清和肝脏丙二醛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16、32、64mg/kg铜显著降低血清铜蓝蛋白活性(P<0.05)。4)与对照组相比,16、32和64mg/kg组血清铜含量显著降低(P<0.05),铜添加水平对肝脏铜含量和肝脏金属硫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各项指标,为获得较好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发育、抗氧化性能,1~21日龄快大型黄羽肉鸡饲粮铜适宜添加水平为8mg/kg,加上基础饲粮铜含量2.80mg/kg,则该阶段黄羽肉鸡铜需要量为10.80mg/kg;以血清CuZnSOD活性为依据,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估测得到1~21日龄黄羽肉鸡铜需要量为13.38mg/kg。

关键词: 黄羽肉鸡 需要量 生长性能 抗氧化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稻壳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附特性

环境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发酵稻壳对Fe2+和S2-离子的固定潜力,采用静态批式法研究了发酵稻壳对Fe2+和S2-离子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反应时间、溶液中Fe2+和S2-浓度、溶液p H、吸附反应环境温度及溶液离子强度对发酵稻壳吸附Fe2+和S2-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解吸附试验了解发酵稻壳吸附态Fe2+和S2-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发酵稻壳吸附Fe2+(r=0.912 1)和S2-(r=0.901 1)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Elovich动力学模型,且Fe2+(R2=0.965 1)和S2-(R2=0.936 6)的等温吸附特征可较好地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描述.发酵稻壳对Fe2+和S2-的吸附为非优惠型吸附,其中对Fe2+的吸附为非自发反应,对S2-的吸附为自发反应.发酵稻壳对Fe2+和S2-的吸附过程是一吸热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作用的进行,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主要为配位吸附,而对S2-的吸附主要为阴离子交换吸附.一定p H范围内(1.50~11.50)发酵稻壳吸附Fe2+和S2-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量有所增加,而对S2-的吸附量略有减少,进一步证明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以内层配位为主,对S2-的吸附以外层络合为主.此外,不同p H条件及离子强度下发酵稻壳吸附的Fe2+和S2-解吸率很低,解吸率均小于10.00%.上述结果说明,发酵稻壳对Fe2+和S2-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吸附态Fe2+和S2-稳定性好,不易再释放.

关键词: 发酵稻壳 亚铁离子 还原态硫离子 吸附 解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炒”温度对传统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特征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二炒"温度是炒青绿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研究二炒温度对传统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特征形成至关重要。以梅占炒青毛茶为原料,设置3个不同的二炒温度,研究二炒温度下茶叶品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二炒温度升高,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均有持续减少趋势;而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可溶性糖在115℃复炒时显著增加到4.31%,而后显著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在115℃时显著降到2.74%,而在125℃时显著增加到4.00%;EGCG、GC含量随二炒温度的提高显著增加,C、GCG、CG含量则显著下降,当二炒温度达到125℃时,EGCG、GCG、CG、CG、ECG、EGC和EC变化并不显著,C含量则显著增加。二炒温度升高,毛茶中青气消失,火甜香增加,滋味浓厚回甘,125℃时,焦火韵味明显,茶汤鲜爽味减少。二炒以115℃3 h时茶叶品质最佳,儿茶素品质指数最大。

关键词: 客家炒青绿茶 二炒 温度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