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肌肉改性处理对鸢乌贼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鸢乌贼肌肉存在肉质硬和酸度高的问题,采用嫩化剂、酸碱调节剂、水分活度降低剂3步综合处理进行肌肉改性,以质构、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肌肉微观结构、pH值、水分活度、复水率为指标,考察改性效果,旨在改善鸢乌贼干制品的品质.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6 min结合6 g/L CaCl2和0.3 g/L胰蛋白酶处理能使肌肉硬度降低26.9%,肌原纤维发生断裂,肌肉组织松散,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明显提高;6 g/L NaHCO3能有效改善肌肉的酸性,肌肉pH值接近中性;30 g/L丙二醇处理能使鸢乌贼干制品的水分活度由0.81降低至0.64,复水率由40.94%提高到53.64%.上述3步肌肉改性处理能够有效改进鸢乌贼肌肉质构特性,改变肌肉结构,提高pH值,降低水分活度,同时又能够增加干制品的复水性,可提高鸢乌贼干制品的品质.
关键词: 鸢乌贼 肌肉改性 嫩化剂 酸碱调节剂 水分活度降低剂 品质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不同时期上市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品质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可食率和品质差异,对秋季不同时期上市的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品质进行了比较.在种植了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的池塘中,按照生态健康养殖的方法,养殖中华绒螯蟹扣蟹至成蟹.采用解剖和生化组成分析等方法探究秋季不同时期中华绒螯蟹的可食率、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其含量.结果表明:(1)不论是雌体还是雄体, 9月和10月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和肥满度(CF)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HSI指标9月高于10月,其余指标均是10月较高.(2) 9月和10月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项(P>0.05)较多,但雌体肝胰腺中水分、总脂,性腺中总脂,肌肉中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雄体性腺中粗蛋白、总脂、灰分,肌肉中总脂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 9月和10月成蟹肝胰腺中仅1种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占比为1/52,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性腺中仅2种脂肪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2/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11种脂肪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11/52,其余均无显著差异(P>0.05).(4)9月和10月成蟹性腺中1种游离氨基酸显著差异(P<0.05),占比为1/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仅雄体牛磺酸(Tau)、丙氨酸(Ala)和亮氨酸(Leu)差异显著(P<0.05),占比为3/52,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10月GSI、MY、TEY和CF高于9月,常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差异,性腺中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小,而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整体上10月中华绒螯蟹可食率和品质要优于9月.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可食率 品质 脂肪酸 游离氨基酸 营养成分 秋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花江干流鲢的年龄与生长特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CSCD
摘要:为了掌握松花江干流鲢的年龄与生长特性,为渔业资源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于2018、2019年的6-10月在松花江干流6个站点随机采集335尾鲢样本,采用鳞片鉴定其年龄,退算了鲢各年龄段的体长、体质量.采用Keys公式、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以及生长特征指数φ分析了鲢体长、体质量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鲢雌雄个体间的生长速度无显著性差异,松花江鲢体长、体质量的生长方程分别为:■.鲢体长生长速度曲线无拐点,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速度逐渐降低;体质量的生长速度曲线具有拐点,拐点年龄为4.485龄,对应的体长、体质量分别为50.42 cm和2095.12 g.和长江群体相比,松花江干流鲢的年龄和规格较大,但其生长速度较慢.鲢的生长除受到不同群体的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栖息环境的水温、饵料生物密度等因素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培育四指马鲅鳃组织结构及其早期发育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对人工培育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鳃结构及其早期(1—35日龄)发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鳃耙列齿状,鳃丝梳状排列在鳃弓上,鳃小片排列在鳃丝两边.透射电镜下鳃小片主要由线粒体丰富细胞(Ⅰ型和Ⅱ型)、扁平上皮细胞、柱细胞、血细胞、黏液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四指马鲅鳃早期发育显示,1日龄鳃原基形成;3日龄出现鳃弓,有扁平上皮细胞和血细胞;5日龄出现鳃小片,鳃小片上有柱细胞,基部有线粒体丰富细胞;18日龄鳃小片增多,鳃结构完善;35日龄鳃结构基本和成鱼一致.根据发育特点将其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0—3日龄)为原基期,鳃原基形成但未分化,仔鱼主要靠鳍褶、皮肤和卵黄囊上的微血管进行呼吸;第2阶段(4—17日龄)为鳃结构分化、发育期,鳃耙、鳃弓、鳃丝、鳃小片逐渐形成,具备鳃基本的结构特点;第3阶段(18—35日龄)为鳃结构完善期,鳃组织发育主要体现在数量和形状的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三角鲂的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产自黑龙江的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为研究对象,对其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的形态特征和时间进行观察和描述.将受精卵去膜,在Holtfreter氏液中培育,着重观察去膜卵在原肠胚及后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3.5±1.0)℃条件下,黑龙江三角鲂胚胎从受精到出膜历时30 h 10 min,历经7个主要发育阶段(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出膜期), 25个发育时期.初孵仔鱼体长为(4.33±0.16) mm,在(25.5±1.0)℃条件下,经144 h,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此时全长为(7.73±0.20) mm.早期仔鱼可根据眼色素沉积、体色素沉积、鳔和卵黄囊的变化分为眼色素增多期、体色素增多期、鳔出现期、鳔充气期和卵黄囊完全吸收期5个时期.黑龙江三角鲂在鳔充气膨大(出膜后96h)前无摄食行为.在出膜后96~144h为混合营养期,此时适宜将仔鱼转入池塘进行夏花培育.本研究旨为黑龙江三角鲂的资源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停加红糖对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系统水质和氮收支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养殖30 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及其池塘水体为基础,设定红糖持续添加组(BS-组)和不添加红糖组(NBS-组),探究在稳定的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Bioflic,BF)养殖系统中,适时停止添加红糖对养殖水质和氮收支的影响.在28 d内监测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等,并测定试验前后虾体和投喂饲料的总氮(TN).结果显示,BS组和NBS组的TAN、NO2--N均处于较低水平,试验期间两组TAN质量浓度维持在0.02~0.06 mg·L-1,试验第7天后两组NO2--N质量浓度在1.00 mg·L-1以下.研究发现:1)氮收入主要为饲料,占比78.8%;氮输出主要为水体TN,BS组和NBS组的水体TN分别占45.06%和52.55%;2)收获虾体的氮输出分别占21.49%和25.43%,两组的饲料氮利用效率分别为18.14%和23.14%.可见,在稳定的BF养殖系统中适时停止添加红糖,对水体微生物去除TAN和NO2--N的效果不会产生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载荷作用下拦阻网的受力分析
《船舶工程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防止深海养殖场遭到船舶、漂浮物和鲨鱼等外来物体的冲撞,通常会在渔场外围设置拦阻网,以保护渔场设施和养殖鱼类.针对船舶误闯渔场区撞击拦阻网横梁或网绳的情况,基于显式动力学分析理论并采用ANSYS/LS-DYNA程序,通过建立拦阻网简化模型、划分网格和计算分析等,对拦阻网支撑梁结构和拦阻网绳强度进行评估,为拦阻网具体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固定化
《功能材料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并依次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硅烷偶联剂对磁性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最终得到氨基硅烷化的磁性纳米粒子(Fe3O4@SiO2-NH2).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热重分析仪(TGA)对磁性纳米粒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氨基硅烷化的磁性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结晶度高,稳定性好,粒径约为22 nm.利用该磁性材料固定化海洋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得,固定化酶热稳定性,对酸碱的耐受性和储存稳定性明显优于游离酶.
关键词: 磁性材料 3O4','') >Fe3O4 氨基硅烷化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固定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乌苏里江中下游漂流性鱼卵鉴定
《湿地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漂流性鱼卵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水流,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认知乌苏里江中下游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情况,2018年,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乌苏里江中下游饶河江段和抚远江段的漂流性鱼卵样本进行了发育早期的物种鉴定。研究结果表明,从260个鱼卵样本中,共获得220条有效序列;其中,213条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物种参考序列的相似度达到99%以上,鉴定到种,占有效序列数的96.82%;7条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物种参考序列的相似度为95%~99%,鉴定到属,占有效序列数的3.18%;根据213条序列鉴定出的13种物种隶属于2目3科9亚科13属,包括鲤科(Cyprinidae)鱼类11种189个样本,占88.73%;鳅科(Cobitidae)鱼类1种23个样本,占10.80%;漂流性卵鱼类8种。乌苏里江中下游漂流性卵鱼类以小型鱼类为主,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和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us)资源量较大;大、中型鱼类以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的资源较为丰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催化剂对船用柴油机SCR脱硝反应效率影响的数值研究
《船舶工程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运用商用软件Star CCM+对某船用柴油机不同工况下尾气脱硝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研究了催化剂厚度、层数对SCR脱硝反应效率的影响。将各工况下NO转化效率的计算值和试验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进而研究了催化剂厚度和层数对NO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O转化效率随催化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但过大的催化剂厚度会对反应釜流场产生较大阻滞作用,合理布置催化剂层数有助于提高NO转化效率。
关键词: SCR脱硝反应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柴油机 反应效率 数值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