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双轴各向异性介质多分量感应测井响应快速计算
《地球物理学报 》 2020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双轴各向异性介质多分量感应测井响应特征,本文基于三重傅里叶变换,推导任意方向偶极子源的谱域电磁场解析式;采用围线积分方法,自适应截断积分区间,结合谱域电磁场周期特性,实现三重傅里叶变换的精确快速积分;进而,针对双轴各向异性倾斜地层,模拟研究不同纵横向各向异性条件多分量感应测井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利用谱域内电磁场在周向的周期特性简化解析式,可将计算速度提高4倍;自适应截断积分区间方法保证了计算精度,并极大地减少了积分节点数.对于倾斜双轴各向异性介质,倾角较大时,共面分量可反映地层横向各向异性,同轴分量可反映地层纵向各向异性;倾角较小时,同轴分量可反映地层横向各向异性,共面分量可反映地层纵向各向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裤式拖网法的虾拖网网囊网目选择性试验与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虾拖网网囊网目对主要渔获种类的选择性,于2017年9月在南海区采用裤式拖网法进行选择性试验。在SELECT模型框架下,使用极似然估算法,结合单网次和联合网次的数据,同时考虑网次间差异,估算网囊对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选择性。共完成14网次作业,其中对照网囊之间的渔获性能比较试验4次,试验网囊的选择性试验10次。研究表明:对照网囊的位置对其渔获性能无显著影响;试验网囊对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的网次50%选择体长(L_(50))为78.84~92.09 mm,平均为82.38 mm,网次选择范围(SR)为5.01~11.32 mm,平均为6.39 mm,网次相对作业强度(p)为0.44~0.71,平均为0.52;试验网囊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网次L_(50)为59.20~76.80 mm,平均为71.17 mm,网次SR为5.30~16.87 mm,平均为14.20 mm,网次p为0.43~0.71,平均为0.63。试验网囊对刀额新对虾的网次和平均L_(50)值均大于其首次性成熟体长(80 mm),可见试验网囊对刀额新对虾的资源利用是合理的。本试验的裤式拖网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为今后拖网选择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虾拖网 裤式拖网法 网囊网目 选择性 刀额新对虾 黄斑蓝子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克氏原鳌虾中多菌灵残留
《色谱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测定克氏原鳌虾中多菌灵的新方法。样品在碱性条件下经乙酸乙酯提取,离心,上清液经旋转蒸发浓缩并复溶后采用混合型阳离子(MCX)萃取小柱富集净化。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采用C18色谱柱进行梯度洗脱分离。在电喷雾正离子源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结果表明:多菌灵在0.5~5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8 5。多菌灵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5μg/kg和0.50μg/kg。当加标水平为0.5、 1. 0、 5. 0和50. 0μg/kg时,加标回收率为83.9%~105.5%,相对标准偏差为1.1%~3.2%(n=6)。该方法能简单、有效地检测出克氏原鳌虾中多菌灵的残留量,且稳定性好,结果可靠。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多菌灵 克氏原螯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20年南海四带笛鲷(Lutjanus kasmira)种群特征变化
《海洋与湖沼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8—2018年于我国南海珊瑚礁海域以手钓及流刺网采集的四带笛鲷(Lutjanus kasmira)的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结构、初次性成熟体长、摄食强度及肥满度等种群特征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四带笛鲷的体长范围逐渐缩小,平均体长及最大体长均呈减小趋势; 2013—2018年四带笛鲷体长结构与1998—1999年差异极显著; 1998—1999年全部群体的优势体长组为165—180mm,2013—2017年各年份优势体长组趋向分散, 2017年5月优势体长组包括105—115mm和125—150mm,2018年5月优势体长组为140—165mm,优势体长组呈缩小趋势;(2)异速生长因子b存在年际变化和季节波动,但基本在2.5—3.5范围内;体长范围及其集中程度的差异是导致b波动的主要因素;(3) 1998年4月、1999年5月、2016年4月、2017年5月和2018年9月雌雄比分别为0.62、0.77、1.69、1.08和2.65,雌鱼所占比例逐渐升高,1998—1999年雄鱼多于雌鱼,2016—2018年雌鱼多于雄鱼,性成熟比例和初次性成熟体长总体呈降低趋势;(4)低摄食等级个体占比不断升高,而高摄食等级个体占比则明显下降,平均摄食等级逐渐降低,如雌性及全部群体的平均摄食等级1999年5月分别为2.40和2.47, 2018年5月分别下降至1.45和1.50;胃含物含有未消化的鸡骨和鸡肉残余,这表明礁区人类活动已经直接影响到其物质流通环节;(5)肥满度持续减小,雌性、雄性和全部群体2016-2018年的肥满度极显著低于1998—1999年,如1998年的4月和1999年的5月全部群体的肥满度分别是110%和105%,而2017年和2018年的5月只有97%;肥满度雌雄及季节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与平均摄食等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四带笛鲷种群特征演变表明,其生境恶化,种群健康和食物供给受到威胁。为促进珊瑚礁鱼类种群恢复,笔者建议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资源,改善栖息地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洪季最大浑浊带的大小潮变化与机制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ROMS三维模型,模拟了珠江口洪季最大浑浊带的轴、侧向分布和大、小潮变化。模拟结果表明,珠江口伶仃洋最大浑浊带的轴向位置在22.3°—22.45°N之间,并随着潮流变化而周期性上下游迁移。控制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余流作用下的底层泥沙辐聚,决定最大浑浊带位置的主要因素是水平对流输沙,泥沙来源主要是上游浅滩沉积物的再悬浮。小潮期间堆积在浅滩的细颗粒沉积物在大潮期间被悬浮,搬运到下游的滞流点位置,在中滩南部和西滩外缘落淤。"潮泵"作用在大潮期间将泥沙向下游输运,在小潮期间向上游输运;垂向剪切作用则有利于悬浮泥沙的陆向输运;二者共同作用产生泥沙辐聚,形成最大浑浊带。大、小潮期间余流结构差异不大,主要由密度差和潮汐混合不对称共同导致,其中前者贡献更大。
关键词: 珠江口 最大浑浊带 大小潮变化 泥沙输运 侧向环流 机制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氮急性胁迫对大菱鲆幼鱼的毒性效应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96h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氨氮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和血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水温为(19.0±0.5)℃、pH为7.85、盐度为29.5和溶解氧为(7.8±0.2)mg/L的环境条件下,平均体重为(163.90±15.31)g的大菱鲆幼鱼,总氨(TAN)和非离子氨(NH_3-N)96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39.73和0.64mg/L。氨氮浓度、暴露时间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血浆肾上腺素(EPI)、皮质醇(Cortiso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碱性磷酸酶(AKP)和血糖(GLU)含量/活性都存在显著影响;血浆EPI、SOD、GSH、AKP和GLU随氨氮浓度升高响应时间提前,EPI、皮质醇、AKP和GLU随暴露时间延长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致死高浓度胁迫(TAN浓度70.96和84.11 mg/L)下,血浆SOD和GSH在胁迫期(12 h)内快速升高,GLU快速升高(4 h)后急剧降低(12 h),暗示氨氮急性致死的原因与氧化应激损伤、生理代谢紊乱和呼吸功能受损有关。本结果可为大菱鲆大规格幼鱼的养殖管理和行为数值模拟提供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南海外海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CPUE标准化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利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更好地评估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的丰度情况,掌握鸢乌贼的资源分布与时空因子及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R语言中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AM),结合时空因子及海洋环境因子对2013—2017年南海鸢乌贼的CPUE进行标准化研究,并评价各因子对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GLM模型分析显示,有7个变量对CPUE有重要影响,依次为月份、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经度、年份和纬度;包含这7个因子的GAM模型的AIC值最小且模型最优,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36.68%,其中,高CPUE分别出现在3—5月份海表温度为26.0~30.5℃、海表面高度为0.60~0.75 m、叶绿素a浓度为0.06~0.13 mg/m3的海域内.研究表明,基于GLM模型和GAM模型对南海外海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CPUE标准化研究,能够较好地反映鸢乌贼资源的丰度变化情况.
关键词: 南海鸢乌贼 CPUE标准化 大型灯光罩网 广义线性模型 广义加性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大神堂海域不同时间序列礁体附着生物群落特征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于2018年9月通过打捞鱼礁的方式调查了2010、2012、2014、2016和2018年投放礁区礁体附着生物情况.结果显示,虽然不同年份投礁区礁体附着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均占绝对优势.2018年投礁区由于礁体投放时间较短,尚未形成稳定的附着生物群落,其礁体附着生物的种类数、附着生物数量和重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其他年份.2010年投礁区域礁体附着生物种类和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年份,但在附着生物重量上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人工鱼礁附着生物优势种种类组成受到其所处海域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大,时间序列对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影响在投放前期较为明显,当生物量达到一定数值后,其影响明显减弱,但其生物生态环境仍在缓慢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过程中水质与虾虹彩病毒病发生的相关性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水质与病害发生之间的关联性.对上海市奉贤区某虾类养殖合作社的池塘水质、养殖虾病原携带情况进行定期检测,结合其发病状况,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分析健康组、带病组、发病组同一时间段水质数据的差异性,并筛选出对各组差异贡献最大的水质因子.试验中,带病组和发病组的养殖虾均有检出虾虹彩病毒,分析表明:(1)发病组与健康组之间、发病组与带病组之间,水质有显著差异;而只要不发病,即便养殖虾携带病毒,该池塘水质与健康组之间并无显著区分.(2)水质因子与虾病发生的关联性程度为总氮>水温>总磷>溶解氧.(3)分塘等机械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凡纳滨对虾的应激反应,诱发虾病的发生.(4)"带病&健康"组为大棚养殖,水温保持在30℃左右,即使凡纳滨对虾带有虾虹彩病毒,依然可以健康生长,但将其转移至较低水温条件下的露天池塘继续养殖时,则疾病暴发,出现死亡.养殖过程中应重视水温管理,注意水质变化,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操作活动.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虾虹彩病毒 水温 主成分分析法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g2+对中国鲎幼体急性毒性及MT的诱导效应
《生态毒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汞是一种以多种形式、广泛而持久地污染水体的重金属,具有高毒性、非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富集性.为探究汞(Hg)对海洋动物的毒性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试验方法进行Hg2+96 h胁迫对中国鲎幼体的急性毒性实验,并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0.005、0.025和0.250 mg·L-1)Hg2+处理对幼年中国鲎体内金属硫蛋白(MT)的影响.结果表明,Hg2+对中国鲎幼体的毒性类型为急性Ⅱ,其24、48、72和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5.013、7.084、4.008和2.683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0.473 mg·L-1.在安全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的Hg2+均能显著诱导MT的产生(P<0.05),MT含量与Hg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0~0.025 mg·L-1)和暴露时间(72 h)内表现为正相关;实验组MT含量为对照组的1.152倍~1.716倍.其中以72 h时0.025 mg·L-1组的MT诱导量最高,为(8.93±0.16)ng·mL-1.本研究为天然水环境中幼鲎的安全性评估及渔业部门制定水质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