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岛"两江一河"淡水土著鱼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现状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海南岛"两江一河"土著鱼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现状,根据2016-2019年对海南岛"两江一河"的系统调查,统计和整理了海南岛主要河流的土著鱼类资源信息,研究结果显示:海南岛"两江一河"现有淡水土著鱼类5目18科96种,其中,鲤形目60种,占总种数62.50%;鲈形目21种,占总种数21.88%;鲇形目11种,占总种数11.46%;合鳃鱼目和颌针鱼目各2种,占总种数2.08%.与历史数据相比,海南岛鱼类物种多样性明显下降,土著鱼类缺失14种,其中特有鱼类4种.结果表明,海南岛土著鱼类生存状况较差,亟需加强栖息地保护、开展生态修复和涉鱼工程的专题论证与补偿,并对特有种类和濒危种类开展有效的保育遗传学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氏沼虾不同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研究采用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基因相结合,对罗氏沼虾4个育种群体,即选育3代的数丰核心群体(SF)、引进的正大群体(ZD)、正大和数丰杂交的群体(ZDS)、正大子代和数丰杂交的群体(ZD2S)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50个个体的微卫星分析结果显示, 7个微卫星位点均表现出高度多态性(PIC>0.5), 4个群体平均的等位基因数(Na)、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9.43、0.8980和0.8867.SF群体的平均He(0.874)和PIC(0.854)最高,ZD2S的He (0.863)和PIC (0.834)其次, ZDS群体的He (0.798)和PIC (0.761)最低.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4166-0.10438,处于中低水平的遗传分化,其中, ZD和ZDS的遗传分化最大, FST为0.10438.线粒体COⅠ和12S rRNA基因组合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149个个体共识别27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846和0.00313.在4个群体中, ZD2S群体的Hd值最高,其次为SF群体, ZDS的最低;对于π值,SF群体的最高,其次为ZD2S群体, ZD群体的则最低,该结果与微卫星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基于线粒体基因的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 FST值为–0.02226-0.07310,小于微卫星估计的结果.微卫星和线粒体基因一致表明,SF和ZD2S两个群体均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微卫星标记 COⅠ 12S rRNA 遗传多样性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之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海上试验及载人深潜应用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是实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水下定位和跟踪,保障其水下作业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各测量设备的分离式安装导致船载声基阵与外围辅助传感器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安装偏差,而这种偏差又会大大降低其定位性能,必须通过海上标定试验加以校正.本文以2014年蛟龙号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南海海上标定试验为例,详细探讨了海上标定试验的技术方法,并利用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10个潜次的实测数据分析其定位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摄食不同种类饵料的鲤肝脏组织miRNA表达谱分析及验证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croRNA(miRNAs)是一类长度为18-25nt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参与细胞增殖与凋亡、免疫、脂肪代谢等过程。本试验以三组投喂不同类型饵料的鲤(Cyprinus carpio)肝脏为研究材料,通过HiSeq 2500深度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miRNA,鉴定出235个已知miRNAs。三种饵料组共表达的差异miRNAs有13个,随机挑选5个miRNA并采用qPCR进行验证,表达趋势在qRT-PCR结果和RNA测序结果中高度相似;对13个共表达的差异表达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共预测到靶基因530个。对预测靶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参与2-羰基羧酸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等通路的调节。本研究首次了解鲤摄食不同种类饵料的miRNAs表达特征,可以为深入了解miRNA对鲤摄食不同种类饵料过程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鲤(Cyprinus carpio) miRNA测序 饵料 肝脏 差异表达miR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花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单糖组成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石花菜为原料,对石花菜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纯化后多糖组分的理化性质及单糖组成进行分析.利用复合酶法提取石花菜多糖并采用Sevage法脱蛋白,通过DEAE-52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ephadex G-200凝胶柱层析对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按峰收集主要的多糖组分GAP1,对其总糖、蛋白质、糖醛酸及硫酸基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并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1-phenyl-3-methyl-5-pyrazolone,PMP)对多糖进行衍生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单糖组成.结果表明:石花菜粗多糖经柱层析后收集得到主要多糖组分GAP1,其总糖质量分数为92. 56%,糖醛酸质量分数为44. 53%,硫酸基质量分数为6. 92%,不含蛋白质; 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GAP1主要由鼠李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L-岩藻糖6种单糖按照不同比例缩合而成,各单糖物质的量比为1. 00∶1. 00∶4. 45∶27. 31∶2. 27∶1. 88.
关键词: 石花菜 多糖 分离纯化 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 单糖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舌状蜈蚣藻多糖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舌状蜈蚣藻多糖得率为指标,选择料液比、温度和时间进行响应面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同时测定舌状蜈蚣藻多糖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以及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结果显示,舌状蜈蚣藻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7 g/mL,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4 h,此时的多糖得率为15.23%。舌状蜈蚣藻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半抑制质量浓度(IC_(50))分别为12.61 mg/mL和2.05 mg/mL,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暗纹东方鲀芳香化酶基因的结构及表达分析
《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是一种调节雌雄激素平衡的基因。为初步探究暗纹东方鲀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在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RACE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成功克隆出暗纹东方鲀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共1786 bp,编码514个氨基酸,与红鳍东方鲀及星点东方鲀同源性最高。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但不存在信号肽序列;性腺型芳香化酶含有38个磷酸化位点、4个N-糖基化位点、2个跨膜保守结构域;其氨基酸序列在哺乳动物和鱼类中均十分保守,且含有跨膜区、Ⅰ-螺旋区、Ozol′s肽区、芳香化酶特异性保守区和亚铁血红素结合区等功能保守区。表达分析显示,暗纹东方鲀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主要在肌肉和卵巢中表达,其次在其他组织中也有少量表达,而且在幼鱼不同发育期卵巢中的表达量呈现出逐渐升高再降低的表达趋势,在精巢中则基本不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很可能参与了暗纹东方鲀雌鱼性腺分化后卵巢的发育、雌性特征的维持和其他组织的发育等过程。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 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 cDNA克隆 生物信息学 组织表达 发育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患腹水病牙鲆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病原菌的特性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引起河北北戴河地区养殖牙鲆患腹水病死亡的病原,本实验从患腹水病牙鲆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对分离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来确定分离株的生物学地位,进一步通过毒力基因(toxR、vhhA、vhhB)鉴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其病理特征,并通过人工回感实验分析分离株毒性。结果显示,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序列比对,确定此次从患病牙鲆中分离到的3株菌株均为哈维氏弧菌;经鉴定,3株分离株毒力基因(toxR、vhhA、vhhB)结果均为阳性,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牙鲆多器官(肠、肾脏、脾脏和肝脏)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呈全身性感染;人工回感实验显示,菌株BDHYPFS-Y1G对牙鲆的半致死浓度为LD50=5.88×106 CFU/mL,低于自然状态毒性;药敏实验表明,3株分离株均对呋喃妥因高度敏感。本实验确认了此次牙鲆腹水病的病原菌,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致病性以及药物敏感性,以期为牙鲆工厂化养殖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胚胎发育观察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是中国黑龙江流域唯一的白鲑属鱼类。由于栖息地破坏、水体污染等原因,野生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属于濒危物种。为了解乌苏里白鲑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特点,在人工繁育条件下获得受精卵,并观察乌苏里白鲑胚胎发育及仔稚鱼的形态变化与生长特征。通过观察发现,受精卵为沉性卵,呈现浅黄色,具有微黏性。乌苏里白鲑胚胎发育时序分为8个阶段,即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早期器官形成及孵出阶段,进一步分为16个分期。整个胚胎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为4.30°C,有效积温达到7753.80(°C·h)。初孵仔鱼游泳能力较差,全身透明,卵黄囊呈圆形,占身体比例约1/2,并且成为仔鱼营养来源。出膜后10d的仔鱼,眼囊内晶体颜色变黑,卵黄囊变成椭圆形,口裂和胸鳍逐渐形成,少数仔鱼游泳能力增强,进入平游状态但仍无法开口摄食;出膜后18d,仔鱼开始上浮,卵黄囊基本吸收,血管分布较明显,腹部有黑色素沉积;上浮37d后仔鱼继续发育成稚鱼,胸鳍、腹鳍、尾鳍分化完成。本研究初步了解了乌苏里白鲑胚胎发育的特征与规律,为乌苏里白鲑种群资源恢复及人工苗种繁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近海星康吉鳗群体的形态学、遗传学比较研究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形态学、遗传学的方法,分别对青岛近海(黄海)、舟山近海(东海)的星康吉鳗群体做了相关系统的研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两个星康吉鳗地理群体的9个可量性状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基于线粒体DNA (mtDNA)序列进行遗传学分析研究。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舟山海域的星康吉鳗肌肉中含有"I"形硬肌间骨,青岛海域星康吉鳗的肌肉中无硬肌间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群体的7个可量指标:肛长、头宽、吻长、口裂长、眼径长、背鳍前长和胸鳍长存在显著差异;在主成分分析中,基于前两个主成分绘制的散点图基本能够将两个星康吉鳗群体区分开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青岛、舟山两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4.7%。3种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均表明青岛、舟山两个星康吉鳗群体在外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差异,但根据75%识别与划分规则,认为两组群体的形态学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遗传学研究表明,在所检测的mtDNA水平上两个星康吉鳗群体遗传多样性无明显差异,邻接系统发育树未呈现明显的谱系关系,遗传分化指数FST也显示两群体遗传差异小,遗传分化不显著,属同一种群。
关键词: 星康吉鳗 种群结构 形态学 遗传学 肌间骨 线粒体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