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棘鲷仔鱼饥饿实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18℃~19℃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存活、生长发育及行为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定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确定了初次投喂的最佳时间。结果显示,黑棘鲷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4日龄卵黄囊消失,6日龄油球消失,混合营养期仅3 d,属容易遭受饥饿胁迫的鱼类。仔鱼开口时初次摄食率仅为30%,之后迅速提高,至5日龄达到最高的90%,之后逐渐下降,7日龄降至45%,到达PNR。饥饿组仔鱼在6日龄后开始出现生理性萎缩,全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进入PNR后,仔鱼活动能力显著下降,身体出现扭曲、畸形,死亡率急剧升高,至10日龄全部死亡。黑棘鲷仔鱼耐受饥饿能力较弱,建议开始投饵的最适时机为仔鱼开口后的4 d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牧场景观生态分类研究:以柘林湾海洋牧场为例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中国海洋牧场研究与建设发展迅速,带动了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由于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对海洋牧场可观赏性景观开发理论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柘林湾海洋牧场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分类理论方法,对其进行景观生态分类,建立柘林湾海洋牧场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将柘林湾海洋牧场划分为3个一级景观、5个二级景观和16个三级景观,并应用空间分析技术绘制了各级景观生态分类示意图,讨论分析了其景观分布状况。该研究初步形成了海洋牧场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可为下一步进行海洋牧场景观格局规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海洋牧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及营养品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地理纬度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性能和常规营养成分差异,通过连续采样和生化分析研究山东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生殖蜕壳率、肝胰腺指数(HSI)、性腺指数(GSI),并进一步比较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肥满度(CF)和可食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无论是雌体还是雄体,中华绒螯蟹体质量与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均呈幂函数相关性,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则呈线性函数相关。雌体平均体质量始终小于雄体,且7—9月差异显著(P<0.05);雌雄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雌体生殖蜕壳略早于雄体,生殖蜕壳高峰出现在8—9月,9月中旬成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8—10月,雌雄蟹GSI显著增加,HSI则为下降趋势(P<0.05)。9月上市成蟹雌体平均体质量集中于60.00~99.99 g,而雄体则集中于100.00~139.99 g。(3)10月上市成蟹雌体GSI和TEY显著高于雄体(P<0.05),而MY和CF则以雄体为高(P<0.05)。成蟹雌体可食组织中粗蛋白和总脂含量均高于雄体,而水分含量则以雄体为高,灰分含量两者差异不大。综上,山东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殖蜕壳高峰集中于8—9月,雌雄成蟹总可食率均较高,分别为46.47%和44.81%,可食组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类93种、中上层鱼类31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12种和贝类1种。在鱼类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科47属56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45.2%。夏季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秋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小黄鱼、鳀和带鱼,优势种季节波动不大。秋季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46.60 kg/h,高于夏季(39.35 kg/h)。秋季航次调查中渔业资源较夏季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附近,其他断面渔获量较低。夏季航次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航次。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东海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2组,夏、秋季2组界线变动不大,2组聚类的形成可能受水温和长江径流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养殖工船的结构设计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型养殖工船主要在深远海海域养殖作业,在满足各种作业工况及养鱼布置的条件下要保证船体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需要对养殖工船进行结构设计工作.由于养殖工船船型和使用工况比较特殊,目前还没有根据其特殊性而专门编写的现行规范.本船根据养殖工船总体布置和装载等特点,参照双壳油船规范中适用章节要求计算出船体结构的基本尺寸和规格,再根据其实际装载情况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其结构强度.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双壳油船规范计算的结构尺寸、规格基本满足要求;局部结构强度达不到强度衡准要求的,通过结构加强后,可满足强度衡准要求.通过采用规范中相似船进行船体结构基本设计,再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校核结构强度,经验证该计算方法满足结构设计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改进ILC的蛋白酶发酵过程pH值控制方法
《传感器与微系统 》 2020 CSCD
摘要:针对海洋蛋白酶(MP)发酵过程中,产酶菌株YS—80酸碱度难以稳定控制在最优范围内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迭代学习控制(ILC)的pH值控制方法。分析MP发酵过程动力学模型,确定控制变量;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测试,得出迭代学习控制器的增益参数与控制误差之间的映射关系,采用优化后的人工鱼群算法(AFSA)实现增益参数的动态跟踪;建立MP发酵过程pH值迭代学习控制模型,解决YS—80产酸曲线和生长曲线未知的难题。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对基质浓度、菌体浓度的跟踪误差小于0. 669 g/L,对相对酶活的跟踪误差小于0. 98%,鲁棒性与响应速度良好。
关键词: 海洋蛋白酶 pH值 迭代学习控制(ILC) 人工鱼群算法(AF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头鲔寄生鳍缨虫的分离及鉴定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南陵水小型金枪鱼驯养基地在小头鲔(Euthynnus affinis)养殖过程中发现有寄生虫附着现象,文章对小头鲔寄生虫进行了分离、形态观察及18S、28S rR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经18S rRNA分子鉴定,该寄生虫与Branchiommasp.相似性为99.13%;而28SrRNA显示,该寄生虫与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um相似性为100%,与Branchiomma sp.(EF116223.1)相似性为99.12%.形态观察发现,该寄生虫虫体呈墨绿色、棕黄色或红棕色,具鳃冠,全长30~90 mm,寄生于小头鲔鳃弓后缘的体表及胸鳍中后部.该寄生虫由鳃冠、胸区和腹区组成,无钙质管,其消化道包括口、口腔、咽、肠、肛门等,与黑斑鳍缨虫存在少许生活习性和形态差别.因此,该寄生虫是否为鳍缨虫属(Branchiomma)、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um),仍需进一步验证.该虫附着于小头鲔体表后,小头鲔摄食量明显下降,游泳速度加快,易受惊吓.采用甲醛浸泡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后小头鲔成活率为75.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现代鱼菜共生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水产养殖业大量消耗水资源与营养要素,容易导致水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发展新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减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才能有望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现代鱼菜共生技术集循环水养殖和水耕栽培技术于一体,利用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作为水耕栽培作物的营养物质,达到养殖废水处理和水耕作物生长的双重目的,在渔业和农业产量方面获得双赢,是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之典范。本文围绕鱼菜共生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史、分布现状、系统组成要素及关键技术参数展开论述,并对未来鱼菜共生技术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4种PPCPs
《海洋环境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dSPE-UPLC-MS/MS)测定水产品中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甲氧苄啶(TMP)、泰乐菌素(TYL)和三氯卡班(TCC)等两类4种PPCPs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中性氧化铝吸附剂快速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水浴条件下氮气吹干,20%乙腈-5 mM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溶解,离心过膜,上机检测。以乙腈和5 mM乙酸铵(含0.1%甲酸)作为流动相,Waters BEH C_(18)色谱柱梯度洗脱分离,分时段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同时定量和定性分析。采用空白基质匹配标准法定量,各种药物在相应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84;方法的检测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1×10~(-9)~1.0×10~(-9)和0.2×10~(-9)~2.0×10~(-9);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1.8%~96.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8%。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可靠,适用于水产样品中4种PPCPs的测定。
关键词: 水产品 PPCPs残留分析 分散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硝酸盐胁迫对尖吻鲈稚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质量浓度亚硝酸盐急性胁迫对尖吻鲈稚鱼(Lates calcarifer)(15日龄)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法,以自然海水(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小于0.03 mg/L)为对照组,开展质量浓度分别为67、200和333 mg/L亚硝酸盐对尖吻鲈稚鱼的急性胁迫实验,分析0、6、12、24、36、48、72和96 h实验鱼消化道中胃蛋白酶、脂肪酶以及淀粉酶活性.结果:不同处理组个体消化酶活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中质量浓度(67、200 mg/L)处理组个体胃蛋白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而呈双波峰变化趋势,高质量浓度(333 mg/L)处理组,个体胃蛋白酶活性先下降后上升;个体脂肪酶活性均因亚硝酸盐的处理而呈波动趋势;个体淀粉酶活性随处理质量浓度升高分别呈"U"型、双波谷和不规则波动趋势,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消化酶活性在亚硝酸盐刺激下具有调节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