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轻微加工熟制鲐鱼品质特性及腐败菌鉴定

食品科学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以轻微加工熟制鲐鱼为对象,比较原料鲐鱼和熟制鲐鱼品质特性,分析了商业无菌保温过程中熟制鲐鱼品质变化及其安全性,并采用Biolog和16S rDNA分子鉴定法确定导致胀袋的腐败菌。结果表明:加工后鲐鱼盐分质量分数和pH值明显升高,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和菌落总数大幅下降;熟制鲐鱼商业无菌贮藏前后,气味、外观、弹性和滋味的感官评定结果差异均不显著(P>0.05);商业无菌保温初始点样品(A0)和保温终点样品(A1)菌落总数均小于2(lg(CFU/g));商业无菌贮藏期间胀袋样品(B1、B2、B3和B4)菌落总数在4~6(lg(CFU/g))之间,已超过安全限量;从胀袋样品中共分离出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和短杆菌;贮藏过程中A0和A1的pH值均高于B1、B2、B3和B4,且A0、A1和B1~B3的pH值呈下降趋势,仅B4升高;胀袋样品(除B2外)与未胀袋样品的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差异性均显著(P<0.05);保温实验前后未胀袋熟制鲐鱼(A0和A1)的组胺含量均低于检出限(5 mg/100 g)。本实验为轻微加工熟制鲐鱼产品的优化,控制产品品质及安全性提供支撑。

关键词: 轻微加工熟制鲐鱼 品质特性 残留菌 组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栖硅藻生物膜附着基对扇贝幼虫附着和变态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生态、高效的扇贝幼虫附着和变态诱导技术,采用底栖硅藻生物膜附着基对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开展了附着和变态诱导的现场实验。实验围绕底栖硅藻在扇贝幼虫培育池内的数量变动、存活状态、在栉孔扇贝食谱组成中的贡献以及其对两种扇贝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果开展。结果表明,底栖硅藻附着基能极显著提高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幼虫的附苗量和变态率(P<0.01)。在海湾扇贝实验中,底栖硅藻处理组比对照组附苗量提高220.19%(P<0.01),变态率和壳长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栉孔扇贝实验中,底栖硅藻处理组比对照组附苗量提高43.02%(P<0.01),变态率提高87.31%(P<0.01),底栖硅藻处理组壳长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附着基比对照组早3d检查到变态的稚贝。底栖硅藻附着基在进入幼虫培育池的黑暗环境后光合作用受限,对于扇贝幼虫的日常管理导致底栖硅藻脱落,数量有一定的下降,但丰度最终能保持为56.0—183.9个/mm2。使用基于混合模型对栉孔扇贝稚贝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对稚贝的食物贡献较高,底栖硅藻的贡献较低,其0.95水平的置信区间的贡献率为0%—44%,表明底栖硅藻也是扇贝物来源之一。本研究为底栖硅藻生物膜在贝类幼虫附着变态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生态、高效的商业化苗种培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底栖硅藻生物膜 扇贝 幼虫 附着 变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来源鲑科鱼肌肉营养组成比较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来源鲑科鱼肌肉营养组成差异,为我国虹鳟鱼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挪威大西洋鲑、丹麦银鲑和国产虹鳟肌肉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和矿物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挪威大西洋鲑和丹麦银鲑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4.25%和25.31%,显著高于国产虹鳟(22.38%)(P<0.05,下同),二者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国产虹鳟,国产虹鳟蛋白营养价值与进口鲑科鱼类存在一定差距。挪威大西洋鲑和丹麦银鲑肌肉的粗脂肪含量分别为7.41%和7.19%,约为国产虹鳟(14.48%)的一半;脂肪酸种类相似,3种鲑科鱼肌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9.70%~84.25%,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少的是挪威大西洋鲑(15.54%),但其不饱和脂肪酸及(84.25%)ω-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12.92%)的含量最高,国产虹鳟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含量所占比例高于挪威大西洋鲑和丹麦银鲑,尤其是亚油酸占比高达21.25%。国产虹鳟的钙、锌、铁和硒含量显著高于挪威大西洋鲑和丹麦银鲑。【结论】3种鲑科鱼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具有高蛋白、高脂肪特征,但挪威大西洋鲑和丹麦银鲑在风味上更优,国产虹鳟则在亚油酸及钙、锌含量方面具有优势。

关键词: 鲑科鱼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热带海湾养殖环境综合分级定量评价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2012年在南海北部沿岸3个亚热带养殖海湾(茅尾海、大鹏澳、白沙湾)开展的生态环境调查资料,糅合养殖海域综合分级评价与预警方法及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_(wq))评价方法,在划分海域环境等级的基础上定量比较同一级别生态环境的优劣。结果显示,3个海湾共12个航次的调查中,仅2次(大鹏澳的秋、冬季)环境评级为良好,其余10次均为中等;春季3个海湾评级均为中等且指数相近,夏、秋、冬三季则以白沙湾环境质量状况最差;两年中共有5个水环境因子发生警兆,所调查的3个海湾均存在富营养化的风险;季节更替对海湾环境的影响随着纬度升高而增大。文章发现改进后的I_(wq)在比较同一级别环境状况的优劣时较有效率,但其在不同级别之间的可比性不确定。

关键词: 亚热带养殖海湾 分级定量评价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富营养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黄河鲤栖息地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的黄河下游生态流量研究

水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野外生物监测、栖息地同步观测和实验室控制实验等技术手段,应用生物学、鱼类生态学、生态水力学、水文学等多学科理论,基于河流栖息地模拟法,研究了黄河下游指示物种黄河鲤生态学特性及其栖息生境与流速、水深、水温等水文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将径流条件与目标物种不同生长阶段生物学信息相结合,建立了代表物种繁殖期、越冬期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构建了黄河下游重点河段河流栖息地模型,建立了指示物种栖息地状况与河川径流条件定量响应关系,提出黄河下游花园口和利津断面繁殖期最小生态流量为300 m3/s和100 m3/s、适宜生态流量为600~700 m3/s和190~250 m3/s.该研究在水生生物习性及其与河川径流响应关系方面实现突破,解决了黄河生态需水研究中关键技术问题.

关键词: 黄河鲤生态习性 河流栖息地模型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 水文生态响应 生态流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大黄鱼鲜度保持及特定腐败菌特征研究进展

包装工程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了解养殖大黄鱼鲜度与特定腐败菌致腐性的紧密关系,从高效抑菌角度出发,为有效延长大黄鱼贮藏货架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从物理、化学、生物保鲜等3个方面综述大黄鱼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鉴于各类保鲜手段多以控制鱼体腐败菌为切入点,对大黄鱼特定腐败菌的种类、腐败能力及应用价值等进行阐述,着重分析群体感应系统对腐败菌腐败能力的影响.结果 微冻、冰温等保鲜技术由于设备要求较高,在实际应用中仍受限,大黄鱼特定腐败菌群体感应调控机理尚不明晰,针对天然群体感应抑制剂种类的研究较少.结论 复合保鲜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大黄鱼保鲜领域的总体趋势,探明以群体感应为靶点的特定腐败菌致腐机制是实现大黄鱼靶向抑菌、优化贮藏参数的关键.

关键词: 大黄鱼 保鲜 特定腐败菌 致腐机制 靶向抑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水舱横摇适鱼性数值分析

船舶工程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水舱作为大型养殖工船鱼类生活繁殖的主要场所,其横摇晃荡对鱼类有重要影响。以全流域适鱼流速作为核心评估指标,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从外部激励、制荡措施、舱室型式等方面对养殖水舱横摇激励下的适鱼性影响情况进行研究。围绕上述内容,重点探讨不同参数组合下的流场结构及其抑流和减晃作用机理,并给出能够指导实践的相关结论。

关键词: 数值分析 适鱼性 横摇 晃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斑紫菜丝状体不同发育时期对光照和温度的光合适应能力

渔业科学进展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丝状体为材料,研究温度(15℃、25℃和35℃)与光强[40、100和300μmol/(m~2·s)]对营养藻丝和孢子囊枝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15℃和25℃实验组中,营养藻丝和孢子囊枝的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总光合速率(P_g)和净光合速率(P_n)均随光强升高而降低.在300μmol/(m~2·s)下,营养藻丝的F_v/F_m和P_g趋于零,P_n为负值.在25℃、40μmol/(m~2·s)下,营养藻丝的呼吸耗氧速率(R_d)在实验周期内一直显著高于孢子囊枝;其他组则随胁迫时间延长,二者间R_d差距逐渐缩小.总体上,在相同条件下,所测孢子囊枝F_v/F_m、P_g和P_n均显著高于营养藻丝,而R_d与营养藻丝相当.35℃实验组在6 h时,孢子囊枝的F_v/F_m显著高于营养藻丝,但随光强升高直线下降(P<0.05),其他组F_v/F_m均趋于0.在40、100μmol/(m~2·s)下,6 h时,孢子囊枝P_g和R_d高于营养藻丝或二者相当;在300μmol/(m~2·s)下,后期营养藻丝P_n和R_d高于孢子囊枝,但在整个实验周期,二者的P_n均为负值.总体上,营养藻丝和孢子囊枝的F_v/F_m、P_g和P_n均显著低于(多数趋于0或负值)15℃和25℃,而35℃的R_d高于15℃和25℃;后期,2种藻丝均出现发绿变白,甚至死亡现象.研究表明,在条斑紫菜营养藻丝的光合作用被严重抑制的光强、温度条件下,孢子囊枝仍具备相对高的光合活力,说明在温度和光强升高到不利于营养藻丝生长的情况下,刺激藻丝转向了孢子囊枝发育阶段,后者具备适应更高温度和光照的能力.

关键词: 紫菜 营养藻丝 孢子囊枝 光合作用 高温 高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冻藏时间对养殖大黄鱼体色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18℃冻藏时间对养殖大黄鱼的体色和肌肉品质的影响,以冰鲜大黄鱼(F0)为对照,对其体表色差值、总类胡萝卜素含量、色素细胞大小和肌肉品质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冻藏期间口唇和肌肉的a、b均显著降低,腹背部L和a从F0到F4(冻藏4个月)下降相对平缓,到F6(冻藏6个月)阶段下降显著;腹部总色素含量逐渐减小,背部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相对缓慢;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鱼鳍和鳞片部位的黑、黄色素细胞均发散,且色素细胞面积变化率逐渐增大,皮肤部位则收缩,色素细胞大小变化率先上升后下降;冻藏期间,大黄鱼的pH和电导率值均先减小后增大,且F4到F6期间显著增大;鱼肉质构特性出现了劣化,除内聚性外,质构特性均逐渐下降;汁液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在冻藏期间均显著升高,肌肉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均逐渐增大,且F4到F6期间上升显著,脂肪氧化程度加重.综合表明,养殖大黄鱼-18℃冻藏6个月的体色和肌肉品质特征均逐渐下降,除保水性外,F4至F6阶段品质均下降较快,可为深入探究大黄鱼体色变化机制和冻藏过程中品质提升等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大黄鱼 冻藏时间 色素细胞 总类胡萝卜素 肌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瓦氏雅罗鱼SLC26A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瓦氏雅罗鱼为研究材料,利用团队前期转录组数据对瓦氏雅罗鱼SLC26A1基因进行克隆.结果表明,SLC26A1基因CDS长度为2 562 bp,编码蛋白质长度为854 aa,蛋白理论等电点为8.97,蛋白大小为94.18 kD.预测SLC26A1属于膜蛋白,含有12个跨膜区.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瓦氏雅罗鱼的SLC26A1与西藏高原鳅、鱇浪白鱼的SLC26A1序列遗传关系较近.qRT-PCR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SLC26A1基因在瓦氏雅罗鱼肾和肠中表达量较高,在鳃、头肾、脑、脾脏和肝脏中少量表达;碱胁迫处理后SLC26A1基因的表达上调,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碱胁迫反应.研究推测,SLC26A1可能以转运阴离子的方式参与了瓦氏雅罗鱼的耐高碱机制.

关键词: 瓦氏雅罗鱼 SLC26A1基因 克隆 表达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