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等离子体处理次数对香瓜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等离子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共设7组处理,3次重复,利用等离子技术对香瓜种子进行处理,研究等离子不同处理次数对香瓜的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值的影响。[结果]处理②(1.5 A×2次)的发芽势、出苗率、出苗期干重、开花率、坐果率均比CK高;坐果期和成熟期均比CK提前1~2 d;比CK增产792.0 kg/hm2,增幅达13.7%;增值1 668.0元/hm2,含糖量提高0.5%。[结论]处理②的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可应用于香瓜的实际种植生产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大豆MON89788检测质粒标准分子的构建与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构建适用于转基因大豆MON89788检测的质粒标准分子。[方法]利用定性PCR和连接、转化等分子克隆技术,将大豆内标准基因lectin、MON89788的3′端特异性序列和5′端特异性序列依次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获得质粒标准分子pMD-LM3M5,并进行适用性验证。[结果]获得了3700bp的质粒标准分子,其中重组DNA片段1029bp。该质粒标准分子的定性PCR检测灵敏度达到10copy。[结论]该研究构建的质粒标准分子pMD-LM3M5能替代MON89788基体标准品,用于MON89788大豆及其产品的定性PCR检测。
关键词: 转基因生物 质粒标准分子 MON89788大豆 转化体特异性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核心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效率增长及其分解分析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参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利用2001~2008年的玉米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中国核心产区的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期间核心产区玉米生产率增长比较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核心产区玉米单产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源泉,为单产增长贡献了69.3%的份额,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贡献了60.7%。东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效率提高的作用,黄淮海优势区和西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进步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膜分离法纯化浓缩猪伪狂犬病疫苗毒的效果
《畜牧与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使用不同孔径的陶瓷(有机)膜过滤器,对不合格的猪伪狂犬病毒细胞收获液(病毒含量≤104TCID50/mL)滤除杂蛋白、超滤浓缩、除菌处理得到纯化浓缩的猪伪狂犬病疫苗病毒液;然后对纯化浓缩的猪伪狂犬病疫苗病毒液分别进行杂蛋白去除率检验与无菌检验、病毒含量测定、安全检验、效力检验;将检验合格的纯化浓缩的猪伪狂犬病疫苗病毒液添加保护剂冻干,并对纯化浓缩的猪伪狂犬病冻干活疫苗进行以上各项检验,以及进行免疫猪体内抗体消长变化的检测。结果表明:纯化的猪伪狂犬病疫苗杂蛋白去除率平均达到68.3%以上,病毒含量≥105TCID50/mL,效力检验合格;免疫猪体内抗猪伪狂犬病毒抗体增长幅度比同时期未纯化的常规疫苗显著,其中免疫至84 d时中和抗体效价平均高达40.35稀释倍数左右,比常规疫苗中和抗体效价平均高出14.22稀释倍数。此项研究为畜禽疫苗的纯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遥感技术在玉米栽培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遥感技术是通过从远距离对物体发出的电磁波测量获取信息,进而综合运用物理原理、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一门新兴探测科学技术。在概述遥感监测原理的基础上,探讨遥感数据与玉米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氮素状况和产量估算的相关性及利用情况,并提出遥感技术提升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玉米浆发酵生产类胡萝卜素红酵母的诱变选育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试验室保存的红酵母为出发菌株,利用NTG(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诱变的方法,以获取可高效利用玉米浆发酵生产类胡萝卜素的突变株。通过筛选及连续传代试验,确定一株突变性状能稳定遗传的突变株,其类胡萝卜素产量达到13.01m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1.7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植条件下高产花生品种的群体结构及生长特性比较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产花生品种花育16号、鲁花11号、Kantou83和Nakateyutaka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在密植条件下各花生品种的群体结构及生长特性差异。结果表明:群体生长速率(CGR)在生育前期与叶面积指数(LAI)、荚果生长速率(PGR)呈显著的正相关,在生育中期与LAI呈显著的负相关,在生育后期与群体净同化率(NAR)、PGR呈显著正相关。"花育16号"叶面积具有均等垂直分布的特点,表现出良好的透光性,更接近高产花生品种的理想株型。花育16号和Kantou83的开花期集中在花期前3周,花育16号、鲁花11号在主茎和分枝上均结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2007~2008年于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以垦丰16为试材,采取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叶面积指数、荚数和荚干重在冠层中垂直分布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栽培模式下,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叶面积指数、荚数和荚干重最高,垂直分布最合理,产量也最高,不同栽培模式之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条件下,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密度为30万株.hm-2到36万株.hm-2之间,产量、荚数和荚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密度为39万株.hm-2时,产量、荚数和荚干重都有所降低,即在36万株.hm-2的栽培密度下产量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