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117条记录
东北细毛羊肉用类型群性能测定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杂交,构建了东北细毛羊肉用类型群,并进行了生长与屠宰性状、肉质性状和毛用性状的检测与评定。结果表明:杂交羔羊适于舍饲强度育肥,对高营养水平反应敏感,平均日增重>180 g,屠宰率>45%;成年母羊羊毛细度23μm,羊毛长约13 cm,毛用性状与东北细毛羊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东北细毛羊 肉用群体 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因子分析的大豆品种豆腐加工品质综合评价

粮油加工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31个大豆栽培品种为样本进行豆腐加工,对豆腐得率、保水性和质构特性等12项品质指标进行系统测定,通过因子分析,对不同大豆品种的豆腐加工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可将12个原始品质指标归属为5个相互独立的公因子,公因子1对硬度、黏聚性、回复性和黏附性等4项指标起支配作用;公因子2对表观破断应变起支配作用;公因子3对表观破断强度、表观弹性率和保水性起支配作用;公因子4对弹性和咀嚼度起支配作用;公因子5对干得率和湿得率起支配作用。由各大豆品种豆腐加工品质的综合因子得分可以得出,铁丰37、黑河29和东农48三个品种是优选的豆腐加工优良品种。

关键词: 大豆品种 豆腐 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成型等离子体技术对玉米苗期叶片某些生理特性影响

核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撑,利用成型的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处理玉米种子,对苗期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对玉米苗期叶片光合能力没有影响;处理提高了玉米苗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在2叶期、4叶期、6叶期和8叶期均高于CK,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K;在2叶期和4叶期,等离子体处理的玉米苗期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稍低于CK,在6叶期和8叶期,NR活性分别比CK高26.81%和26.75%。等离子体处理提高了玉米氮代谢能力,且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关键词: 等离子体 玉米 生理特性 苗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4个姊妹近等基因系群体定位水稻粒重和粒形QTL

作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粒重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三要素之一。利用世界上粒重最大的品种之一SLG-1(供体亲本)与小粒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轮回亲本)杂交,在各回交世代选择粒重较大单株与日本晴回交,构建水稻粒重和粒形的姊妹近等基因系(SNILs)。对获得的73株BC4F1单株进行粒重频率分布统计,选择粒重频率分布在4个峰值处的代表性单株,自交获得4个BC4F2SNILs群体。利用BSA法(分离群体分组混合分析法),从均匀分布在水稻染色体上的1513对SSR标记中筛选出与粒重和粒形相关的多态性标记19对,以LOD≥2.5作为选择阈值,对粒重、粒长、粒宽和粒厚进行QTL扫描,共检测到6个区域的12个QTL,贡献率从7.22%到53.38%。这些QTL所在区域包含已克隆的粒长GS3和粒宽GW2,也包含没有精细定位的第2染色体的RM6318~RM1367、第3染色体的RM5477~RM6417和第6染色体的RM3370~RM1161等3个区域控制粒重和粒形的5个QTL。其中第3染色体上RM5477~RM6417区间存在粒形贡献率较大的新的QTL。构建含有这些粒重QTL的姊妹近等基因系,为进一步精细定位或克隆新的粒重或粒形QTL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 姊妹近等基因系 粒重 粒形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薄片中石英颗粒分布的分形特征

土壤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中石英颗粒的粒度分布对揭示母质来源和模拟土壤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石英的光学性质,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土壤薄片中的石英颗粒信息,并应用分形维数来表征土壤薄片中石英颗粒的分布特征。采集免耕和翻耕处理下土壤样品并制作成土壤薄片,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土壤薄片中石英颗粒,应用Sigma ScanPro5软件统计了石英颗粒的数量、大小和形状等信息,研究土壤薄片中石英颗粒的数量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其同石英颗粒数量、面积和平均半径等的关系。结果表明石英颗粒的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在1.60~2.18之间,分形维数同薄片中石英颗粒的总面积和平均半径呈负相关。免耕处理下表层土壤石英颗粒的数量分形维数高于底层,而翻耕处理下则呈相反的趋势。免耕和翻耕措施下土壤薄片中石英颗粒的数量分形维数在0~5和10~15cm层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20~25cm层次,翻耕处理分形维数高于免耕处理,说明耕作措施会加速土壤矿物质的风化和破碎并改变石英颗粒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

关键词: 石英 土壤薄片 颗粒分布 分形维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抗旱低碳的秸秆覆盖免耕栽培玉米

作物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覆盖免耕是保护性耕作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人们对抗旱防御技术需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本文重点综述了秸秆覆盖免耕的含义及对栽培玉米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展望。

关键词: 秸秆覆盖免耕 玉米 抗旱 低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芸苔链格孢菌与白菜互作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

北方园艺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拟南芥基因芯片,对白菜经芸薹链格孢菌侵染前后的基因表达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385个,其中上调基因为280个,下调基因为105个。将所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分为14类,即:病程相关基因,防御相关基因,氧爆作用类,信号转导类,激素相关类,运输类,非生物胁迫类,细胞维持与发育,细胞壁修饰类,次生代谢类,代谢与合成类,蛋白降解类,及假想蛋白和未知功能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检测到的信号转导类基因差异表达比例最高,占24%;其次,防御基因和代谢合成基因占的比例也较高,分别达到13%和14%。值得注意的是,直接与病程发生相关差异表达的基因很少。同时,在差异表达基因中,未知蛋白和假想蛋白占有很大比例。

关键词: 白菜黑斑病 基因芯片 差异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品种品质特性与挤压系统参数的关系研究

粮油加工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分别以32个大豆品种制得的脱脂豆粉为原料,进行挤压组织化加工,探讨挤压机系统参数对不同大豆品种的响应,并通过相关分析揭示大豆品种品质特性与挤压系统参数间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参试大豆品种在各品质指标上均有较大的差异,尤其以11S/7S、植酸含量和7S含量等指标的品种间差异更大(CV>12%),说明不同的大豆品种在这些品质指标上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挤压机系统参数对不同的大豆品种具有不同的响应,扭矩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为19.65%,压力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1.68%和21.96%。简单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11S含量、11S/7S等指标与挤压系统参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表明,与挤压系统参数具有显著内在联系的指标是11S含量和植酸含量。11S含量与挤压机Ⅳ区压力和模头压力的偏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水平(R分别为0.461和0.3732),而与扭矩的偏相关系数达显著负相关水平(R=-0.4342);植酸含量与扭矩的偏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R=0.5255),而与Ⅳ区压力和模头压力的偏相关系数达极显著负相关水平(R分别为-0.4628和-0.5503)。

关键词: 大豆品种 品质特性 挤压组织化 系统参数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品种肉牛小肠组织结构差异性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品种肉牛小肠组织形态的差异性,取成年肉用草原红牛、利木赞牛和夏洛莱牛的小肠空肠段,制作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肠绒毛长度草原红牛与利木赞牛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草原红牛与夏洛莱牛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利木赞牛与夏洛莱牛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隐窝深度和黏膜厚度3个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草原红牛与利木赞牛及夏洛莱牛比较均差异极显著(P<0.01),利木赞牛与夏洛莱牛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肌层厚度草原红牛与利木赞牛差异极显著(P<0.01),草原红牛与夏洛莱牛差异不显著(P>0.05),利木赞牛与夏洛莱牛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显示:不同品种肉牛小肠组织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预示着不同品种肉牛的消化吸收能力、饲料利用率、生长速度等生产性能存在差异。

关键词: 品种 肉牛 小肠 组织结构 差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气候变化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吉林省梨树县1986~2008年的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资料,在确定梨树县玉米的气象产量与积温、降雨以及日照时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吉林省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气象产量(Yw)与降雨量(x1)呈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内的积温(x2)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无显著相关关系,与生育期内的降雨量和积温存在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Yw=15768.77+2.87x1-5.42x2,(r=0.63)。吉林省整个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积温分别以每年0.05℃和10℃左右增加,降雨量以每年5mm左右减少,日照时数没有明显变化。随着吉林省气候变暖和降雨减少现象的加剧,对吉林省的旱情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越来越重。

关键词: 玉米 气象产量 气候变化 吉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