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乳酸菌发酵生产酸爽黄背木耳菜的研究

保鲜与加工 2019

摘要:以黄背木耳为原料,利用乳酸菌发酵,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黄背木耳菜接种乳酸菌的最佳复配方式和发酵、调味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接种乳酸菌的最佳复配方式为:0.1%短乳杆菌+0.1%干酪乳酸菌;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5 d,接种量0.2%,发酵温度32.5℃;最佳调味工艺参数为:pH 3.35、盐2.5%、糖2.0%.与自然发酵黄背木耳菜相比,该条件下生产的酸爽黄背木耳菜产品生产周期短、安全性高.

关键词: 乳酸菌 发酵 黄背木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IPMA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针对检测抗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mmunoperoxidase monolayer assay,IPMA)筛选方法.通过优化MDCK细胞接毒量、细胞接毒后培养时间、封闭液的种类和工作浓度、工作时间等各个反应条件,并对建立的IPMA筛选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建立的IPMA检测方法的最优反应条件为MDCK细胞接毒102.63 TCID50/100μL 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37℃培养24 h,含3‰H2O2的甲醇室温固定15 min,5%脱脂乳37℃封闭2 h,50μL杂交瘤细胞上清作为一抗,37℃孵育2 h,羊抗鼠HRP-IgG二抗37℃孵育1 h.所建立的IPMA方法能特异性地检测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瘟病毒(CSFV)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其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可检测1∶3 200的HI=2-9标准H1N1猪阳性血清;批间和批内重复性试验结果较好.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建立了抗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IPMA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为生产鉴定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检测手段.

关键词: 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 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 单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花类道地药材资源的区域分布及其产业现状分析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类药材通常是指以完整的花、花序或花的某一部分作为入药部位的中药材,在我国药材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份额,在中药处方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该研究首先对我国花类药材资源的种类及代表性花类药材的区域分布进行了简要概述;其次对河南主要的花类道地药材的特性、产量、面积和产地分布进行了论述;最后对河南花类道地药材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解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对策。该研究以期对河南花类道地药材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新品种选育、种植区划和生产布局及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性论证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花类药材 道地性 区域分布 产业现状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肥力潮土硝化潜势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学报 2019

摘要:依托河南郑州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探索不同肥力土壤的硝化潜势(NP)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集高肥力土壤(有机无机肥配施)、中肥力土壤(化肥平衡施用)和低肥力土壤(不施肥或不施氮肥),分析土壤NP、全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并通过逐步回归、路径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VDA)等统计分析方法,明确不同肥力潮土NP的主要影响因素,量化各主效应因子对NP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潮土NP为0.3~1.1 mg·kg-1·h-1,在不同肥力梯度土壤中差异显著(P<0.05),其中高肥力较中肥力平均提高7.9%;中肥力较低肥力平均提高162.5%.在各项土壤指标中,MBC、NO3--N、TN、MBN是土壤NP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MBC、NO3--N和MBN与NP为直接效应,TN与NP为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和MBN)、NO3--N和TN对NP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24.3%、18.9%和13.7%,而4个主效应因子交互作用对硝化潜势变异的贡献率达52.8%,各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硝化潜势变异的总贡献率达92.9%.可见,高肥力土壤上硝化作用较强,铵态氮很容易被硝化成为硝态氮,硝态氮累积和淋洗的可能性较大,应通过改善水肥条件适当降低其土壤硝化强度,进而达到构建氮素养分库和减少氮素损失的目的.

关键词: 土壤肥力 微生物生物量 全氮 硝化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水分对玉米秸秆还田腐解率、土壤肥力及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摘要:为提高玉米秸秆还田效果,通过防雨棚微区控水设施,研究了土壤水分对还田玉米秸秆腐解、土壤肥力及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3个土壤水分水平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55%(干旱)、60%~65%(轻旱)和70%~75%(适宜水分).结果表明,小麦季还田玉米秸秆腐解速率表现为"快-慢-快"的变化趋势.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秸秆量减少率逐渐增加.秸秆腐解前期(0~70 d),干旱条件下秸秆量累计减少率、氮素释放率显著降低(P<0.05);成熟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秸秆量累计减少率及氮素释放率分别为66.50%~69.51%和75.88%~77.31%,不同土壤水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播前相比,成熟期不同处理0~25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表现为降低趋势,但秸秆还田(RS)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较对照(CK)显著降低.与CK相比,RS处理0~25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16.1%~17.2%);不同生育时期土壤0~25 cm耕层的碱解氮含量显著提高(11.65%~23.10%);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略有降低,籽粒蛋白质产量显著降低(4.63%).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干旱处理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轻旱和适宜水分处理.综上,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和氮素释放需要较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土壤水分适宜时进行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干旱条件下秸秆还田导致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显著降低.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土壤水分 秸秆腐解 土壤肥力 籽粒产量 蛋白质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瓜组培苗与实生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对比分析

中国瓜菜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利用组培技术进行甜瓜遗传育种提供科学支撑,对F1代薄皮甜瓜‘15F9’的组培苗和实生苗生长过程中若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薄皮甜瓜组培苗与实生苗在生长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叶绿素(Chl)、可溶性蛋白(Pr)和丙二醛(MDA)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OD和POD活性总体变化先降后升,CAT活性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hl含量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Pr含量变化曲线呈"W"型,MDA含量呈直线升高。果实单果质量实生苗为945.84 g大于组培苗子代的878.96 g,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组培苗子代为14.83%高于实生苗12.28%。综合对比分析认为,组培苗的生长势和品质较好于实生苗。

关键词: 甜瓜 组培苗 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水处理对不同抗旱型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黄淮麦区不同干旱敏感型冬小麦品种对不同灌溉方式的响应特征,以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的2个冬小麦品种抗旱型的矮抗58(AK58)和干旱敏感型的郑麦7698(ZM7698)为研究对象,在隔离池中通过不同时期定量灌水研究总灌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拔节期和开花期水分调配对2个小麦品种的群体数量、个体发育、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ZM7698在拔节期灌水100 mm+开花期灌水100 mm(B1 F1)处理下具有最高的群体数量和次生根数,而AK58在拔节期灌水200 mm+开花期不灌水(B2 F0)处理下群体数量和次生根数最高;2个小麦品种均在B2 F0处理下株高最高,B1 F1和B0 F2(拔节期不灌水+开花期灌水200 mm)处理株高均较其显著下降.与B2F0处理相比,B1F1和B0F2处理ZM7698和AK58两个品种旗叶SPAD值均显著下降,ZM7698叶片SPAD值下降幅度大于AK58.ZM7698和AK58的小穗孕性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明显不同,ZM7698结实小穗比率表现为B0F2>B1F1>B2F1,AK58则表现为B1F1>B0F2>B2F0.AK58的产量表现为B1 F1>B2 F0>B0 F2,穗数表现为B2 F0>B1 F1>B0 F2,穗粒数表现为B1 F1>B2 F0>B0 F2,千粒质量表现为B0 F2>B1 F1>B2 F0;而ZM7698的产量则表现为B1 F1>B0 F2>B2 F0,穗数表现为B2 F0>B1 F1>B0 F2,千粒质量表现为B0 F2>B1 F1>B2 F0,穗粒数表现为B2 F0>B0 F2>B1 F1.AK58和ZM7698的强势粒千粒质量均随着开花期灌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AK58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ZM7698;ZM7698弱势粒千粒质量仅在B1 F1和B0 F2处理间有显著差异,而AK58弱势粒千粒质量在B1 F1和B0 F2处理下均显著高于B0 F2处理.综上所述,抗旱型品种AK58和干旱敏感型品种ZM7698均在拔节—开花期均匀灌水(B1 F1)条件下产量最高,但是产量构成因素变化不同,AK58和ZM7698小穗发育过程和强、弱势粒灌浆过程对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水分敏感性的不同是造成2个小麦品种产量构成不同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冬小麦 群体数量 灌水 叶绿素含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砂姜黑土区花生优质高产的氮钙硫施肥模型研究

核农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砂姜黑土区花生优质高产的施肥方案,本试验以豫花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采用三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氮肥、钙肥与硫肥配施对豫南砂姜黑土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钙肥和硫肥对花生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产量效应方程中中等偏上的氮肥和较高的钙肥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品质效应方程中中等偏上的钙肥和中等偏下的硫肥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比较偏回归系数发现,氮肥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钙肥,硫肥对产量的影响最小,对籽仁品质影响依次表现为氮肥>硫肥>钙肥.单因素效应分析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的花生产量和品质与氮肥、钙肥、硫肥的用量呈"抛物线"型变化.模型模拟分析表明,花生优质高产的氮、钙、硫施用量组合为104.08~111.81、234.36~282.21、25.15~40.88 kg·hm-2;在经济效益最大时(36 682.82元·hm-2),氮、钙、硫最佳施用量组合为107.62、243.15、22.91 kg·hm-2,配施比为1∶2.26∶0.21.综上,本研究构建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氮、钙、硫肥与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同时发现氮钙硫肥互作能够影响花生产量和品质,但花生获得最高产量和最佳品质的氮钙硫配施组合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豫南砂姜黑土区的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花生 优质高产 氮钙硫肥 施肥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地香椿嫩芽主要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比较不同产地香椿嫩芽的品质差异和加工适用性,以6个产地来源的红油香椿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香椿嫩芽中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V_C)、总黄酮、总生物碱、总多糖、总多酚、总皂苷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香椿嫩芽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6个产地中,山东淄博香椿嫩芽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达0.74%;河南桐柏香椿嫩芽中的V_C含量最高,达0.83%,与其他产地差异显著(p <0.05);山西永济香椿嫩芽的总黄酮、总生物碱、总多糖、总多酚和总皂苷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产地。6个产地香椿嫩芽共检出8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河南新乡检出16种,河南桐柏33种,山西永济29种,山东淄博28种,陕西安康33种,湖北十堰陆35种,6个产地香椿嫩芽共检出6种共有化合物,分别为2-己烯醛、β-环柠檬醛、2,4-二甲基噻吩、2-巯基-2,3-二氢-3,4-二甲基噻吩、古巴烯和[1R-(1R~*,4Z,9S~*)]-4,11,11-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十一碳-4-烯。不同产地相对含量较高的为萜烯类、醛类和含硫类物质,且检出种类最多的均为萜烯类物质。综合分析山西永济香椿品质较为优良,不同产地香椿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挥发性成分呈现出产地差异性,可根据产品加工需求选择原料产地。

关键词: 不同产地 香椿 营养成分 活性物质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的田间抗性评价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的抗虫性和对除草剂的耐受性,本文通过田间人工接虫,以食叶级别、存活幼虫数、蛀孔数、隧道长度和雌穗被害级别等分别作为评价玉米心叶期和穗期的抗虫性标准,评价了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具有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的玉米品种‘ND6708YGRR’和‘ND6515YGRR’及同型非转基因‘ND6708’、‘ND6515’和当地‘郑单958’品种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和棉铃虫的抗虫效果;通过喷施除草剂后调查玉米植株的存活率,评价上述品种对除草剂的耐受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D6708YGRR’和‘ND6515YGRR’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及棉铃虫的抗性水平均为高抗,且在4叶期和8叶期喷施草甘膦后其受害率均为0,而同型对照品种和当地对照品种喷施同剂量草甘膦后受害率为100%。综上,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具有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的玉米品种‘ND6708YGRR’和‘ND6515YGRR’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和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虫效果,对草甘膦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此研究可为将来建立以转Bt基因玉米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黏虫 棉铃虫 转基因玉米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