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丁醚脲在棉花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农药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评价丁醚脲在棉花上使用后的环境安全性,在商丘和杭州2地进行了其在棉花上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乙酸铵和NaCl液液分配,PSA结合GCB净化,后经LC-MS/MS测定其残留量。[结果]丁醚脲在棉叶上的半衰期为0.8~1.1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4~1.9 d;最后1次施药后间隔7、14、21 d棉籽中丁醚脲的残留量均≤0.005 mg/kg。[结论]建议13%联苯·丁醚脲乳油防治棉花红蜘蛛,在推荐剂量下最多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为7 d。


动物性食品中玉米赤霉醇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赤霉醇是玉米赤霉烯酮的还原产物,曾作为生长促进剂广泛使用。在动物体内残留后,玉米赤霉醇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人体内分泌失调、肿瘤、生长发育障碍、出生缺陷和生育缺陷、影响第二性征发育等,并且具有潜在的致癌性。玉米赤霉醇经动物体排出后,还可以通过饮水和食物造成环境污染以及二次污染,目前已被禁用。本文就玉米赤霉醇的性质与相关毒性、应用及残留检测方法等进行简要阐述,为更进一步研究玉米赤霉醇的残留提供基础。


受瓜类褪绿黄化病毒侵染的甜瓜茎叶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
《植物保护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属于长线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基因组由2条正义单链RNA构成,RNA1基因组约8.6 kb,RNA2基因组约8 kb,作为2010年报道的新病毒[1],至今已在中国[2]、日本、苏丹[3]和黎巴嫩[4]等地发生。CCYV在黄瓜Cucumis sativus L.和甜瓜Cucumis melo L.叶片上引起典型的褪绿黄化症状,严重影响瓜类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关于CCYV的研究主要是病毒基因组序列以及病毒检测的报道,有关基因组编码的病毒蛋白


猪瘟强毒株与兔化弱毒疫苗株的LAMP鉴别检测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鉴别猪瘟病毒(CSFV)野毒感染和疫苗接种,系统比较分析CSFV标准强毒株、疫苗株、不同基因亚型的野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差异,设计一套分别针对猪瘟强毒与弱毒NS5B基因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建立特异性的猪瘟强毒株与疫苗株的LAMP检测方法.LAMP扩增产物用罗丹明B指示剂或者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该方法特异性好,比RT-PCR灵敏度高出1 000倍,且重复性稳定性良好,为快速准确地鉴别CSFV野毒感染和疫苗接种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猪瘟强毒株 兔化弱毒疫苗株 环介导等温扩增 鉴别检测


miR-M7-5p靶向调控马立克病病毒原癌基因meq的表达
《畜牧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立克病病毒(MDV)基因组编码数十个miRNA,并且可能在MDV的感染及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前研究发现,MDV-1编码的miR-M7-5p在病毒感染宿主发病的过程中具有高水平表达特征,为探讨miR-M7-5p对MDV可能具有的自我调控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DV编码的蛋白基因进行了扫描分析,预测发现了10个潜在的miR-M7-5p结合靶点,其中包括MDV的原癌基因meq。双荧光报告试验表明miR-M7-5p与meq基因的3′-UTR在体外能够相互作用,qRT-PCR进一步证实miR-M7-5p在体内能够下调meq基因mRNA的转录。结果表明,miR-M7-5p能够自我调控病毒原癌基因meq的表达,在MDV致瘤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马立克病病毒 microRNA 自我调控 原癌基因 meq


花生网斑病病原菌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叶部病害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为了系统研究该病害,对河南省发生的花生网斑病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花生网斑病的发生规律探索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分离、鉴定,明确花生网斑病是由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Boerema)侵染所致。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以PDA培养基最为适合;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低于5℃或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50℃作用10min可将病原菌致死;在pH值4~1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7;光暗交替能促进菌丝生长。病菌在燕麦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多,在水琼脂培养基上不能产孢,产孢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光暗交替有利于病菌产孢。总之,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PDA培养基、燕麦培养基,最适温度均为25℃,最适pH值分别为7和6,光暗交替既能促进菌丝生长,又有利于病原菌产孢。


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组成及致病力分化
《植物保护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全蚀病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小麦根部病害,该病在河南省发生普遍并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成为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小麦全蚀病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引起。该病菌不仅在培养特性和致病力上存在分化,在基因型上也存在T1/T2、N/R、A1/A2、G1/G2、A/B、S1-S5的分化[1-2]。其中T1/T2和N/R通过RFLP标记区分,N/R、A1/A2和G1/G2通过RAPD标记区分,N/R、A/B和S1-S5与核糖体rDNA


耕作和保墒措施对冬小麦生育时期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耕作保墒措施下冬小麦生育期间光合生理特征及其增产机理,采用田间试验,以常规耕作为对照,采用深松、秸秆覆盖、免耕、施用有机肥及保水剂等措施,研究了不同耕作和保墒措施对冬小麦生育期间光合作用、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以孕穗期最高,而灌浆期最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以扬花期最高。对不同处理而言,在各生育时期均以深松处理的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秸秆覆盖处理。在拔节期、孕穗期和扬花期以有机肥处理的蒸腾速率最高,而灌浆期以秸秆覆盖的蒸腾速率较高,在全生育期对照的蒸腾速率均较低。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表现规律基本一致。不同耕作、保墒措施均提高了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以及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降低了小麦总耗水量;各处理中以深松处理的效果最佳,其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19.6%和38.3%。相关分析表明:各时期的小麦光合速率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与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呈正相关,且随生育期的推进,其相关性增强,特别在扬花期,光合速率对于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更显著。
关键词: 冬小麦 耕作 保墒措施 生育时期 光合作用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